字級大小:

A-

A

A+

p209 雲棲菩薩蓮池大師

蓮池袾宏大師畢生倡導持名念佛,建立叢林道場,廣施教化,為後世推為蓮宗(淨土宗)第八祖,與紫柏、憨山、蕅益諸大師並稱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精修念佛三昧,痛斥狂禪,力闡禪淨兼修,極力促進淨土思想與各宗教義融和,並將華嚴和禪學思想歸趣於淨土,所以不僅為淨土祖師之一,亦為華嚴高僧。

蓮池悲愍眾生,普於各地開設放生池,並撰〈戒殺放生文〉以誡害物;同時蓮池重視心地法門,努力實踐教義,故「整飭行門,平治心地」為其一生修行寫照。

出家學佛 報答親恩

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俗姓沈,字佛慧,別號蓮池,杭州人。父名德鑑,母周氏,歷代為名門望族。

蓮池天生異常穎悟,看淡人間情味。幼時研習儒學,十七歲考取諸生,學問品德俱為時人所讚譽。一日,他聽聞鄰家老婦念佛聲,好奇地詢問老婦念佛作用何在,老婦詳述念佛不可思議功德後,致使善根深厚的蓮池生起大信心,自此寄心淨土,志於出世,並自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時時策勵自己。不論交遊或講學,必定指歸於佛理,家中禁絕殺生,每逢祭祀,必以素食供奉。

蓮池二十七歲喪父,二十九歲喪妻,三十一歲喪母,五年內至親盡失,「生死無常」之念再度盤桓心頭。某日,蓮池命繼室湯氏沏茶,湯氏不慎打碎茶杯,蓮池自知因緣成熟,含笑對湯氏表示天下因緣未有不散之理。次年(一五六六),蓮池到浙江仙芝嶺掃墓,於墳前立願,當出世以報答歷世父母之恩。是年,得妻之鼓勵出家求道。出家前,蓮池寫下〈七筆勾〉以明其志:「五色金章一筆勾,魚水夫妻一筆勾,桂子蘭孫一筆勾,富貴功名一筆勾,家園田舍一筆勾,蓋世文章一筆勾,風月情懷一筆勾。」

雲棲弘化 重振清規

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蓮池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出家,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戒,不久雲遊四方,遍參善知識。蓮池北遊至五台山時,曾因誠心禮拜而感得文殊菩薩放光說法;隨即又到伏牛山,隨大眾修行磨練;之後,更於京城拜見禪門名師徧融、笑巖二大長老,參「念佛者是誰」而頗有心得,徧融復示以「莫貪名利,唯以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蓮池深受感動而銘記於心。

一日,蓮池路經東昌途中,忽聞樵樓鼓聲,頓時大悟,即作偈語:「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明穆宗隆慶五年(一五七一),蓮池三十七歲,遊方至杭州雲棲,見該地山水幽寂,於是興起終老於此的志向。雲棲山原為昔日伏虎禪師大扇和尚建立佛剎之地,蓮池於此結茅而居,精勤參究,終得念佛三昧。當時山村猛虎為患,村民時為猛虎噉傷,蓮池憫然發慈悲心,廣為村民誦經祈福,施食迴向,由於至誠所感,長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從此村民將蓮池奉為聖靈。

又有一年,由於久旱不雨,村民再三懇請蓮池代為祈雨,蓮池在眾人堅決敦請之下,於是一路循田陌念佛,不久,豆大雨珠果然隨蓮池的足跡滂沱而下,解除了惱人的旱象。為了感念蓮池德澤,當地居民修造精舍,使蓮池在此安居弘化,從此法道大振,海內歸心,於是「雲棲大師」、「雲棲菩薩」的雅號自此遠播。

不久,雲棲一地因眾緣和合而蔚成大叢林,十方衲子聞風來歸者,一時絡繹不絕,因此蓮池仿效百丈清規,制訂叢林規矩,大眾設有通堂;精進者、老病者、遊方者另設別堂安頓;寺內百種執事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寮房依時啟閉;平居修行各有警策法語,依期宣說,以防懈怠。此外,為使僧眾行住坐臥能有常規定儀可資遵循,蓮池又手擬〈僧約十章〉:一、敦尚戒德;二、安貧樂道;三、省緣務本;四、奉公守正;五、柔和忍辱;六、威儀整肅;七、勤修行業;八、直心處眾;九、安分小心;十、隨順規制。蓮池每隔半月主持布薩羯磨,無論提舉功過或論行賞罰,皆凜若冰霜,於是大眾肅然,無人敢製造諍亂。

雲棲道場經由蓮池大力整飭後,叢林規矩復振,氣象煥然一新。而雲棲宗風以淨土法門為主,專勤念佛,冬季坐禪,餘時兼講經論,頗能遠追當年廬山慧遠的蓮社。

蓮池恆悲痛於末法教網滅裂,禪道不明,眾生業深垢重,不知求脫;更思惟戒、定、慧三學之中,以戒為根本,根本不立,定、慧則無所依循。因此,為利導眾生,必先鞏固戒律。當時因南北戒壇久禁不行,蓮池便率先領眾誦念《梵網戒經》及比丘諸戒品,又令求戒僧眾自備三衣於佛前受戒,以為證明。此外,更撰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闡明戒律的重要。

禪淨兼修 教化圓融

蓮池出家後,曾經歷一段禪僧生活,又因參究念佛三昧得力甚大,遂於行門上主張「禪淨兼修」。

淨土一門,普攝上、中、下三根眾生,蓮池以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吾等念佛,不過是念諸佛心內之眾生,及眾生心內之諸佛。又念佛至一心不亂,念極歸於空,無念之念名為真念。且念佛即念心,達生體不可得,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熾然求往生,實不離此,此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義。禪宗與淨土,其途雖異,歸則同一,因而蓮池主張禪淨二宗同歸,成為繼永明延壽以來,集禪淨融合的大成者。

蓮池教學融貫諸宗,其〈普勸念佛往生淨土〉云:「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此即淨土思想和各宗教義融和的明證。蓮池摘錄古德機緣應化的法語編輯成《禪關策進》,以開示眾人參究的訣竅,借此彰顯禪淨雙修不出一心的道理。可知,蓮池的教化,權巧方便而圓融無礙;其修持方法,係以戒律為根基,以念佛為宗,主張禪淨兼修。

蓮池對於華嚴和禪學的造詣皆十分深厚,而思想則歸趨淨土,他不僅為淨土宗祖師,亦為華嚴宗名僧,深受兩宗學人崇奉。清朝守一《宗教律諸宗演派》一書,便推尊蓮池為華嚴圭峰下第二十二世。

會通儒釋 力排邪說

蓮池由儒入佛,因而有會通儒釋的思想。他認為:「凡人為惡,有逃憲典于生前,而恐墮地獄于身後,乃改惡修善,是陰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規約束者,畏刑罰而弗敢肆,是顯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又「儒家主治世,佛家主出世」,所以主張儒佛兩家應採取調和的態度,不應兩相非,而應交相讚。

明神宗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到中國傳教布道時,蓮池撰著《天說》四篇,評論天主教的「天主」並非至高無上,而是相當於佛教的忉利天王,「彼所知者,萬億天主中之一耳」。蓮池並非惡意貶低天主教,而是出於護教衛法之心,以佛教的宇宙觀來評斷天主教的地位。此外,由於天主教對於《梵網經》所提戒殺生一事,深不以為然,並且多所諷刺非難,蓮池《天說》中亦加以駁斥。

蓮池道風日漸遠播,海內賢人豪傑莫不深受感化,如大司馬宋應昌、大宰陸光祖、宮諭張元忭、大司成馮夢禎、陶望齡等,皆誠意歸心禮敬。蓮池對於登門問道者一律平等對待,即使王公貴卿或耆宿長者來訪,亦不另設佳餚,來者全然忘卻身分地位,若非出於蓮池道德感召,何來如此攝受力?

戒殺放生 德被含靈

蓮池曾於淨慈寺開講《圓覺經》,每日前來聽講者高達數萬人。當時,蓮池募贖寺前萬工池,植蓮放生,蓮池八十壽誕時更增擴建;又在杭州城內設置上方、長壽兩池,用以放生,每年費資計百餘金;此外,雲棲山中亦設立放生處所,專門救贖飛禽走獸,並命眾僧減省口糧以蓄養牠們,每年約需米粟二百石,負責養護者,則定期為牠們宣說警策法語。蓮池極力禁戒殺生,提倡放生,並著有〈戒殺放生文〉警誡世人莫濫殺無辜,此一嘉行獲得皇太后讚揚,特賜紫袈裟,並諮問法要。

此外,蓮池悲愍幽冥眾生苦楚,自習焰口,修定《水陸儀軌》、《瑜伽燄口》,親自登壇施放。曾有人目睹蓮池於座上現如來莊嚴德相,此即蓮池觀想力量深厚,喜捨拔濟含識所致,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於此展露無餘。至今《水陸儀軌》、《瑜伽燄口》、《朝暮二時課誦》等儀軌仍為佛門沿用相傳。

蓮池天性樸實,生活簡淡,自有叢林以來,五十年中不曾妄用一錢,寺中常住千餘僧眾,任其供養而隨緣來去,稍有盈餘,則布施其他道場。生平勤勞、惜福,曾作三十二條「出家不祥事」,以警自他。凡事必躬親,及至老年依舊親自洗衣、打掃;對弟子後學的開示,亦不外乎三皈、五戒、十善,並不標榜神異,著重真參實學。其一生德操,以平等大悲攝化眾生,真正做到「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

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蓮池預知時至,臨終半月前進城辭別諸弟子與故舊朋友,表示將行往他方,弟子不知其所以。後於七月初某日夜晚,師入堂端坐,囑咐大眾應勤於修法。大眾嘩然,請師住世,蓮池於是作「三可惜」、「十可嘆」以督勵徒眾。翌日蓮池示現微疾,瞑目無語,諸位弟子皆環繞身邊,問誰可住持叢林。蓮池啟目交代,可由戒行雙全者主叢林。言訖,面向西方端坐念佛,溘然圓寂,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建塔於雲棲寺左嶺下。

蓮池出家前之妻湯氏早年亦從蓮池薙髮出家,建孝義庵,為女叢林之主,先蓮池一年坐化,亦葬於雲棲寺外的右山。

文字般若 法脈承傳

蓮池一生專弘淨土,著作有《緇門崇行錄》、《楞嚴摸象記》、《竹窗隨筆》、《山房雜錄》、《雲棲遺稿》等三十餘種,後由其僧俗弟子大賢、鄒匡明等搜錄遺書編次,分為釋經、輯古、手著三類,輯成《雲棲法彙》三十四卷。

蓮池門下弟子數千人,著名者有廣孝、廣應、廣心、大真、大賢、仲光、廣潤等人,其餘在家弟子和私淑弟子則不計其數。其中居士多為海內知名人士。

憨山曾讚賞蓮池:「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至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又云:「(師)出世始終,無一可議者,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也!非夫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蓮池的戒行德風與圓融教學,由此窺知大要。蓮池並重建健全完整且切合實際的佛教體制,因此憨山譽其為「法門之周孔」,洵非溢美之辭。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