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2 第十三章 人間佛教的重光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人間,目的是為了「示教利喜」,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得以離苦得樂。因此,當初佛陀在印度席不暇暖,沿著恆河流域走遍南瞻部洲十六王國,說法不倦,為教化人間社會,應眾生根機的不同,開演出八萬四千契理契機的佛法。

二千五百多年來,古德高僧稟承如來遺教,擔當起弘法教化的責任。雖然佛教因時空、政治、社會、人文等各種不同因緣條件而呈現出多元化的宗派,儘管各宗派的儀制不盡相同,但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今日社會結構變化快速,科技發達與豐富的物質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方便與享受,但是填補不了人心普遍的不安和動亂。此時此刻,人與人之間往來頻繁、社會訊息千變萬化,五光十色的環境,使得人心迷茫,在人類生命價值被扭曲的同時,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更是時代所趨。

佛陀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的真理。因此,讓我們回歸佛陀的時代,使人間佛教的思想再次重光發揚。

佛陀的人間教化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成道涅槃也在人間,佛教與人間是密不可分的。

佛陀為什麼不在其他五道成佛?為什麼不在十法界中的其他法界中成道,而降世在人間,乃至在人間成道?佛陀為什麼不在過去時間、未來時間成道,而在我們現世的娑婆世界成道?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世間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

何況佛陀一代的說法不以鬼神為主要對象,所以佛教不是鬼神的宗教,佛陀說法是對人而說的。因此,佛陀所傳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所有的佛教都是人間佛教。佛陀,道道地地是人間的佛陀;佛教,道道地地是人間佛教。

《增一阿含經》云:「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佛陀為了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捨棄王位,入山求道,而成為示現佛法真理的大法王。佛陀的出家,是精神上的出世,是人格的昇華。深廣的悲願,使他回歸人間,擁抱困苦中的眾生。佛陀不但沒有離開過人間,更深入社會,教導眾生如何離苦得樂。

綜觀佛陀一生之精神所在,從初說三皈五戒度化商人開始,直到晚年臨涅槃前度化純陀,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諄諄於人間的教化。《佛說阿難四事經》記載,佛陀在臨入涅槃前,尚對阿難、帝王、人民及四眾弟子開示人間佛教四事:第一、對人民有仁慈之心,不害生命,其福德等於侍佛。第二、救濟人民災難,即如供養佛陀。第三、教化人民止息殺業,以弭災患,賑濟窮苦,以修慈心,亦如侍佛。第四、與人民恭敬共事有智德者,亦如供佛。

這是佛陀生活化、人間化的真實流露,其慈愍眾生的悲心,於焉可見。

佛陀曾說:「我亦如是生世間,同於世法不染著。」在各種經論中,佛陀也一直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如《增一阿含經》中說:「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身為佛教的創始者,佛陀在印度不平等的社會裡,面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種種問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他的看法與意見是普遍與深入的。佛陀對社會人間的教化,對象包含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例如:國王、大臣、文武百官、士、農、工、商、兵、強盜、妓女等。佛陀教化眾生的方法,總是視眾生根器,應病與藥,觀機逗教,隨機說法,猶如扣鐘,小扣則小鳴,大扣則大鳴。

一、佛陀對政治家的教化

人是群居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既然無法離開群眾,勢必與大眾有密切關係,因此每個人也不能遠離政治而生活。即使是佛教徒,也都具有國家所賦予的義務與權利,所以與大眾息息相關的政治問題,就不能漠不關心。佛陀經常以「問政不干治」的態度,對當時印度的國王,如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善巧地指引其統理國家的方法,譬如《中阿含‧雨勢經》中就記載佛陀對政治的看法。

有一天,阿闍世王要發兵攻打跋耆國,特地派遣雨勢大臣向佛陀請教戰略。佛陀早已知道雨勢大臣的來意,故意對站在身後拂扇的阿難尊者開示跋耆國所以富強的治國七法:

1.常開會議‭ ‬2.上下和合‭           ‬

3.尊重法治‭ ‬4.以禮教化

5.孝親敬師‭ ‬6.護持宗教‭

‬7.接應四方

雨勢大臣當下意會到佛陀的慈悲用意。佛陀的智慧,不動一兵一卒,巧妙地化除了一場血腥的戰爭。

今日世界各國的國會議院,譬如中國的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等,也經常召開會議,而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早已有先見之明,主張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增進全民的利益。

佛陀在得知祖國迦毗羅衛國將受到鄰邦琉璃王侵略的消息,為了避免釋迦族被毀滅的悲運,獨自離開大眾,一個人在琉璃王大軍將經過的道中一棵枯樹下,以和平無諍的靜坐方式,反對戰爭的發生。佛陀雖然出家,但他卻沒有捨棄國族,那一縷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依然是活躍著。在佛陀臨入涅槃時,對阿闍世王的囑咐,亦能看出佛陀對國家、人民的由衷關懷:「王胡為啼?但當念善,改往修來,以政治國,無加卒暴,厚待賢良,赦宥小過,務行四恩,以綏眾心。何等為四?一、當布施,給護不足;二、當仁愛,視民如子;三、當利人,化以善正;四、當同利,與下共歡。」佛教理想中的政治是轉輪聖王的政治,而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仁愛慈悲的王政。

二、佛陀對盜賊的教化

在《經律異相》上記載,有五百個盜賊搶奪老百姓的財物,被舍衛國的國王逮捕到案,國王將這一群盜賊處以死刑,盜賊因此恐慌而向佛陀求救。佛陀即對國王開示道:「您是一國之主,應當愛民如子,怎可同時殺死這五百個人?何不給予他們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呢?」國王說:「假如佛陀能使這一些人不再作賊,我就把他們放了。」佛陀於是為這五百個盜賊講述布施、持戒、因果業報的道理。這五百個盜賊後來都遷善改過,成為佛陀的弟子。在佛陀眼中,縱然凶惡殘暴如一闡提的眾生,也有善良的佛性,佛陀的慈悲是不會捨棄任何一個可度的眾生。

三、佛陀對妓女的教化

舍衛城有位富有的大臣閭達,他有三個兒子,每天揮霍無度,經常到娼妓院遊蕩。日子久了,家裡的財富眼看著即將被揮霍殆盡,閭達心急如焚地向國王告狀:「那些妓女誘惑我的兒子,使我的家庭瀕於破產,願陛下殺掉他們,以免破壞更多的家庭。」國王告訴大臣:「我已經接受了佛陀的戒律,連蟲蟻都不加以傷害,更何況是殺人呢?聽說佛陀有教無類,我們不妨一道去請求佛陀教化這一群妓女吧。」

佛陀於是集合城中的妓女,對他們宣講五蘊色身虛幻不實,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體內充滿膿痰涕唾、血汗糞尿等不淨,儘管外表裝飾得華麗無比,但是迷惑於虛妄的美麗,其結果將如同老象沉溺於汙泥,越陷越深。妓女們接受佛陀的教誨以後,都發心從此不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和飲酒。卑賤如妓女、奴隸,佛陀也一視同仁布施法水。人間佛陀的教化是超越身分階級對待的平等法。

四、佛陀對農夫的教化

 佛陀在拘薩羅國遊化人間,走到一所村莊,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以耕田謀生,正使用五百犁具辛勤地工作。他遙見佛陀容止端詳而來,暫時停止耕耘,迎向佛陀:「佛陀!我辛勤下種耕田,來供給自己的飲食所需,不必向別人乞食。佛陀也應該耕田下種,來供給自己的飲食所需。」

佛陀回答:「我也在耕田下種。我以信心為種子,以善法為良田,以智慧為犁軛,以慚愧心為車轅,以持戒為馬牛,以修行為時雨。我的正念是善於耕耘的農人,守護著每一寸土地。保藏身業、語業,宛如穀倉適量安放許多食物。耕除煩惱的穢草,獲得豐盛的收成。我精進耕耘,使田稼不荒廢,就能獲得安穩,而迅速進行工作。我勇往直前不退轉,能達到無憂之處。如此耕田的人,必定能夠超越三界,不再受一切煩惱。」佛陀的十號之一為世間解,人間佛陀對於世間的事情無不知曉,並且善用譬喻,觀機逗教,引導眾生契入佛陀的知見。

五、佛陀對夫婦的教化

佛陀在《善生經》、《優婆塞戒經》、《玉耶女經》等許多經典中,對於夫婦相處,有微妙的方法指導。比方說:

丈夫要以五事敬待於妻子:一、相待以禮;二、威嚴不闕;三、衣食隨分;四、莊嚴以時;五、委付家事。

妻子也要以五事恭敬丈夫:一、先起;二、後坐;三、和言;四、敬順;五、先意承旨。

佛教站在人倫的立場上,關心夫婦之間的相處。家庭和樂,夫妻生活美滿,這就是人間佛教。

六、佛陀對商人的教化

佛陀對名叫喜樂的商人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為五家所共有:一、為火燒;二、為水漂;三、為國王官吏所巧取豪奪;四、為強盜土匪所劫奪;五、為不孝子孫揮霍殆盡。對於錢財的處理要有智慧,要歡喜布施,不但對父母、妻兒、奴婢,乃至親友如此,對於貧困眾生也要盡心盡力接濟,同時恭敬供養三寶,努力積聚出世間的福德。」因此,一個成功的商人,是會賺外在的財富,更會賺內心的財富;會賺一時的財富,更會賺永久的財富;會賺物質上的財富,更會賺精神上的財富。這是人間佛教的財富觀。

七、佛陀對戰士的教化

耆那教的辛夏將軍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我是一個軍人,奉命戍守疆場,保衛國土。我聽說佛陀教人以平等無私的愛去同情一切的受難者,不知佛陀是否准許處罰犯罪者?另外,為了保衛家國而戰鬥,佛陀認為對不對?如果按照佛教捨己為人的教義,是否我就應該忍受惡人的陷害,甚至對別人的無理侵犯都應該逆來順受?」

佛陀答道:「我雖然叫人要無害於一切眾生,但是做惡的還是要懲罰,行善的仍然要表揚,這個教義並沒有矛盾。因為懲罰的是他所犯的罪,判罪是他做惡的結果,所以犯罪受罰,心中不該懷著怨恨,應該了解這是本身的惡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應該心甘情願的接受才對,如果能夠有這樣的認識,心靈就會得到淨化。

「我教誡世人,凡是殘害同胞而戰是可悲的,但是為正義而戰,為和平而戰者則不應接受譴責。一個人如果為了一己之私而爭鬥,那麼即使戰勝,甚至獲得財富、名位,最終還是不能獲得好的果報;如果為了正義,為了真理而戰,那麼即使戰敗,雖敗猶榮,而且可以獲得無量福報。

「辛夏!一位成功的將軍是偉大的,可是能克服私我的人更偉大。一個人如果能戰勝自己,以無私的愛去克敵致勝,這樣的勝利才能永垂千秋,才可以奠定萬世太平之基。因此,辛夏!你可以勇敢的去作戰,力戰沙場,但是要做個真理的鬥士,佛陀會護念你的。」佛陀反對為私慾而豪取強奪的戰爭,但是為挽救生靈,懲戒奸惡的正義之師,則是佛陀所容許的。最高超的克敵之道則是不戰而勝的真理之戰。

此外,佛陀為父王擔棺,為大愛道比丘尼抬棺,上升忉利天為母親說法,以克盡人子之孝;看顧老病比丘,為老病比丘洗滌身體;教化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使他成為阿羅漢;度化事火外道的優羅頻螺迦葉;施與清道婦信心,「清潔不在於外表的清淨與否,你每日為大眾掃穢除垢,心地早已清淨,心地的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

佛陀幫助須達長者教育他驕慢不孝的媳婦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身材姣好,不名為美人,更不值得驕傲;唯有心行端正,具備賢淑的美德,受人尊敬,方可名為美人。姿容的秀麗,雖然可以迷惑人於一時,但卻不能如一個心地善良,品德端正的女人常受人尊敬。」使須達長者一家和諧幸福。

佛陀的慈愛無量無邊,惠施給一切眾生。佛陀不分怨親憎愛、貧富貴賤,都同等的施予救度。佛陀准許尊貴的跋提王子等出家,也准許首陀羅出身的弟子,如擔糞的尼提、剃髮師的優波離出家;佛陀接受富翁須達長者的供養,也接受貧窮者的布施;佛陀感化不為欲染的大迦葉加入僧團,也方便勸誘貪欲的難陀披剃,幫助摩登伽女棄愛染而依歸正教;鬼子母和鴦崛摩羅是讓人一聽到名字就害怕的惡人,佛陀卻感化他們改邪歸正。

佛陀甚至不捨棄數度加害自己,背叛自己的提婆達多,救濟生性暴躁的外道步知加。在佛陀的心目中,愈是頑劣的眾生愈要以慈悲度化他,因為佛陀視重病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怨親平等,給予無盡的關愛。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平等無差、清淨無私的慈悲,佛陀對人間的慈悲教化是無遠弗屆的。

事實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佛陀人間教化的事例經證。

古德的人間性格

一、人間生活

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要成佛,依循佛陀的教示,必須在人間磨鍊、修行,才能由人而成就佛道。惠能大師到五祖弘忍大師那裡參學,磨石纏腰,勤奮舂米,八個月有餘。他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裡曾開示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惠能大師將深奧的佛教義理,以人間化、生活化的活潑方式,深入淺出地為大眾開示,使佛教為廣大的群眾所接受。其後,馬祖道一禪師創建叢林,倡導農禪生活以自給自足,主張「平常心是道」;百丈懷海禪師立清規,提倡「上下均力」的「普請法」,尤其嚴格的要求自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我們從古德弘法利生生活化裡可以得到印證:

有一個初學青年請教趙州禪師:「我是剛入門的求道者,誠懇的請求老師給予一些特別的指教。」

趙州道:「你吃過飯沒有?」

青年:「謝謝!用過了。」

趙州:「那麼去把自己的食器洗乾淨吧。」

青年:「洗乾淨了。」

趙州:「請將地清掃一下吧。」

初學青年終於非常不耐煩地說道:「難道除了洗碗掃地以外,老師就沒有別的禪法可以教我了嗎?」

趙州禪師也很不客氣的說道:「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掃地以外,還有什麼禪法?」

碗不洗,地不掃,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生死怎麼能解脫呢?有詩云:「粥罷令教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飽餐叢林客,且道期間有悟無?」

有源律師請教大珠慧海禪師道:「如何修行?」

大珠回答:「飢時吃飯,睏時睡覺。」

有源不解的說:「如此說來,每一個人天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不同!別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別人睡覺,胡思亂想,萬般計較。」能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照顧好,才能談修行和成佛。

這些事例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活潑的思想啟發,生活化的教育風格,使禪宗更能接近社會大眾,使佛法更深入人間。

唐朝道亮禪師,在封龍山出家為僧後,三十年中,與大眾同食同行,不講特權,不賣資格,每日發心為常住舂粟糧,整整六年,沒有一天中斷過。後來智慧大開,講經說法,經他教化的弟子,四十多人,皆為住持一方的人才。

古德有云:「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又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門裡講究的不是世智辯聰,而是菩提道心。翻開佛教典籍,可以發現歷代的祖師大德們都是以苦行出身,在作務中服務人群,開悟見性。例如:

雪峰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飯頭。

慶諸禪師在溈山座下擔任米頭。

道匡禪師在招慶座下擔任桶頭。

灌溪禪師在末山座下擔任園頭。

智通禪師在洞山座下擔任直歲。

曉聰禪師在雲居座下擔任燈頭。

稽山禪師在投子座下擔任柴頭。

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擔任淨頭。

還有石霜禪師的篩米,雲嚴禪師的製鞋,臨濟禪師的栽松,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種茶,雲門禪師的擔米,楊岐禪師的司庫,圓通禪師的知眾,百靈禪師的知浴,道元禪師的種菜,溈山禪師的粉牆,玄沙禪師的砍柴,趙州禪師的掃地,丹霞禪師的除草,懶融禪師的典座,印光大師的行堂等等,一一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充分說明工作的意義在於擴大自我,服務人群,提昇生命的價值。捨生活中的作務和發心之外,還有什麼是最好的修行?

宋朝圓照禪師說:「掌眾務而不礙商略古今,典炊爨而不妨入室參道。」研經習禪固然是入道要門,勞動作務又何嘗不是悟道之法呢。所以搬柴運水是修行,推磨舂米也是修行,砍柴挑擔無一不是修行。古德躬自作役,出坡勞動,簡樸篤實的奉獻精神,是人間佛教的實踐。

二、孝親報恩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有一段經文:「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心地觀經》說:「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若人至心供養佛,復有精勤修孝養,如是二人福無異,三世受報亦無窮。」《菩薩睒子經》亦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後得無為,皆由慈孝學道所致。」佛陀教導弟子要用功修行,孝養父母,其福與供佛、敬佛、拜佛同等。因此,歷代的高僧大德,把佛門的慈悲孝順在人間廣為宣揚。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為救母親倒懸之苦,供養夏安居圓滿的僧眾,仰仗大眾修行圓滿的功德,超薦母親出餓鬼道,故「盂蘭盆會」一直流傳至今。隋朝的敬脫和尚,以孝行聞名鄉里,他每次外出弘法、聽講佛學,都用扁擔,一肩挑著母親,一肩擔著經書,隨緣度眾。齊朝的道紀禪師,事母至孝,常往來鄴城東郊說法濟世,行路間,經常是一擔在身,右肩挑經書佛像,左肩擔負母親,舉凡衣著飲食,大小便利之事,無不躬親服侍,還不時告誡時人:「躬親孝養母親的人,其福德與登地菩薩是一樣的。」明朝蓮池大師撰文「為僧宜孝父母」、「出世間大孝」,對人間子女孝順父母,有三等的看法:

1.下等孝順:甘旨奉養,讓父母無飢寒之苦。

2.中等孝順: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中興家門。

3.上等孝順:引導父母進入佛門,將來往生佛國,永離三途之苦。

此外,在《緇門崇行錄》裡記載,唐朝慧斌法師為報父親的劬養之恩以及自己未能克盡人子之責的愧疚,在山東省汶水城邊鑿義井一口,供往來行人汲水解渴,並把這分孝思擴大成對一切眾生的仁義;唐代子鄰法師為報母恩,日夜禮佛誦經,當他禮佛四萬拜、諷誦《法華經》百部時,親見母親往生忉利天;唐代陳尊宿,曾參學捨身於開元寺黃檗禪師門下,每日默默織蒲鞋於市場販賣,以賣鞋的錢供養母親,人稱陳蒲鞋。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人間最重要的就是孝順,佛門更能實際地表達孝親,出家更接近人間。佛教裡孝親報恩的事例比比皆是,述說孝道的經文更是不勝枚舉,如:《佛生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地藏經》、《提謂波利經》、《盂蘭盆經》、《心地觀經》、《孝子經》等。可見佛門對孝養父母的重視。

三、弘法利生

佛教僧侶視「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把教化民眾,淨化社會人心視為自己重要的責任。因此運用種種的權巧智慧度化眾生,或以講學、教育來弘法,或以著述議論來弘法,或以創建道場、莊嚴寺宇殿堂來弘法,或以提倡素食、創辦社福工作為利生的事業。他們不求恭敬,不存回報,發心無盡,願力無窮,視這一切的作為為本分事,只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起大悲心,趨向於無為」。

三國時代,佛教初傳江南,並不為人接受。康僧會為了推動佛教的流傳發展,以神奇的感應事蹟來解釋佛教的修行,又以通俗的善惡報應來詮釋佛教因果輪迴的思想,因而度化江南的人民。

自古以來,釋道儒三家思想即與中國文化水乳交融,如: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印度求法,曾將中國老子《道德經》傳譯於印度,這是中國佛教徒把中國思想文化傳播於世界的第一人,對促進中印文化交流有很大貢獻。明朝憨山德清,其思想融合禪與華嚴,倡導禪淨無別、三教歸一之說,著《中庸直解》、《春秋左氏心法》、《老子道德經注》,將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佛法更能為社會大眾接受。

被佛教徒尊稱為護法大王的「阿育王」,在許多地方開鑿岩壁,樹立石柱,刊刻詔令,「以法勝,是為最勝」,主張以慈悲道德感化人心。他弘揚佛法,曾派遣僧侶至各處布教傳道;興建舍利塔,供人瞻仰崇拜;奉獻兒子摩哂陀、女兒僧伽蜜多出家,把佛法傳入斯里蘭卡;護持佛教第三次經典結集;賑濟施貧;對弘法利生的事業貢獻很大。

隱元禪師能書善畫,精通醫藥、建築,一六五四年應日僧逸然之請,赴日本弘法。他提倡素食,並將中國內地的蔬菜種子帶給當地的信徒種植。一六六一年,隱元禪師在日本創建黃檗山萬福寺,拈唱祖道,舉揚黃檗禪風,並設戒壇,授禪門大戒,日皇特賜號「大光普照國師」,對中日文化交流,社會民生有具體的貢獻。

古德高僧們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有無限的方便與靈巧,他們的一語一默、一棒一喝,如醍醐灌頂,開啟眾生的迷津。對古德高僧而言,宇宙萬有,隨手拈來都可作為弘法利生的資源,無論是士農工商、達官顯貴、販夫走卒,都能給予方便的引導、慈悲的教化。

四、參與政治

宋代高僧契嵩法師在〈寂子解〉說:「儒佛者,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乎治。儒者,聖人之大有為者也;佛者,聖人之大無為者也。有為以治世,無為以治心。」他把出世與入世統一起來,認為把世間法做得妥當,才能為出世的資糧。歷代以來,僧侶或有輔弼朝政被尊為國師者,或有轉而出仕,貴為宰相者。另外,對國家政治的安定,社會的和諧有深遠影響的僧眾更是不計其數。如:南北朝時代戰禍連連,西域高僧佛圖澄度化石虎、石勒,解救無數生靈,其弟子道安大師勸諫苻堅休戰;梁武帝原本崇奉道教,後來為佛教高深教理折服,禮寶誌禪師為國師,受菩薩戒於慧約禪師,向達磨祖師請法問道,受到佛教的影響,而成為仁王。

《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寶瓊法師任僧統職,掌理國家的行政和軍事任務,「法師寶瓊,陳宣帝命為僧統,綏禦有法,四眾安之,屢入重雲殿講道,帝尊之為師。初梁魏間,僧統盛飾杖直僭擬官府。」

在中國禪宗史上,被譽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唐朝神秀大師,在玉泉寺大闡禪法,宣揚《楞伽》漸修法門時,從四面八方從學的人很多,可謂「就者成都,學者如市」,則天武后經常向他問道求法,被朝廷封為國師,極受朝野尊敬。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唐高宗曾跟隨他求受五戒,武則天也常向他請法。四祖清涼澄觀更受到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等皇帝的崇敬,被尊為七帝國師;南陽慧忠禪師,唐肅宗、代宗都曾封他為國師。南宋慧琳法師,宋文帝禮請他為宰相來治理萬機,政治因而清明,時人都稱他為「黑衣宰相」;清朝玉琳國師是順治皇帝的師父。

清朝末年,滿清腐敗,外有列強的侵略,內有太平天國與捻亂回變。處在這多災多難的時代,僧侶們多滿懷憂國憂民的心情,例如愛國詩僧八指頭陀寄禪和尚,在吟詠中流露出他愛國的情懷,「我雖學佛為忘世」、「國仇那敢忘須臾」、「落日哀猿不可聽,聲聲欲喚國魂醒」、「世上悠悠寧足道,好將書劍淨風塵」,有多少人能體會他「僧情不比俗情濃」的心境。

民國太虛大師提出佛教徒「問政不干治」的主張,他在〈菩薩學處講要〉一文中,鼓勵發大悲心的在家菩薩,應本其智力能力挺身而出,為保障人民大眾利益,為國家服務。抗日期間,他呼籲全國佛教青年組織護國團,當時在上海、重慶、湖南、鎮江、成都等地,都有佛教抗敵後援會。大醒法師就曾主持七個縣的「僧侶救護隊」給予救護訓練,興建難民收容所,並赴南洋募集經費援助抗戰。

古德們以超然胸懷,無盡的慈悲智慧,為國家安樂、人民幸福提出箴言,這些都是古德高僧們將佛法的慈悲落實於人間的實例。

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

一、時代背景

清末民初,新思潮興起,國民革命爆發,中國進入一個偉大革命的新時代。在一片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資本主義,打倒軍閥,打倒迷信聲中,佛教瀕臨歷史上從未有的風暴。先是一八五三年,太平天國之亂,反對崇拜偶像,排斥佛教、道教,大量寺院被太平軍搗毀於一旦。繼之而起的是,滿清政府要提撥寺產,國民政府要廟產興學。一九二七年,馮玉祥統領西北軍在河南拆毀佛教寺院、驅逐僧尼,勒令還俗;江浙兩湖相繼效尤,掀起搗毀佛像,拍賣寺廟以擴充軍餉等破壞佛教的事件,嚴重的威脅到佛教的生存。

就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之下,全國受新式教育思想洗禮的僧眾及佛教知識分子,都感到事態嚴重,認為佛教必須要整頓復興,非改革不能應世,僧青年非有足夠的新知識,不足以應世。於是佛教徒紛紛組織各種事業團體,以應付時代的巨變。

佛教徒為保護寺產,早於光緒末年,章太炎先生即以「自護寺產,自辦學校」,以抗拒廟產興學的風潮;繼有仁山法師,上書教育部,改革金山寺為僧學堂;太虛大師為改革佛教而籌組佛教協進會,期望聯合全國僧青年發起改革佛教的運動;八指頭陀寄禪法師於上海組織中國佛教總會,被推為會長。一九一二年春,他代表總會請求南京臨時政府保護寺產。未久,與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發生衝突,憤極而客死法源寺,因而獲得國務院對總會章程之承認。

二、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

一九○八年,太虛大師受康有為《大同書》,譚嗣同《仁學》,嚴復《天演論》、《群學肆言》,孫中山《民報》、章太炎〈告佛子書〉、〈告白衣書〉,梁啟超《新民叢報》的佛教與群治關係等各種學說的影響,面對佛教大難當頭之際,激起革新佛教運動的思想。

一九一三年,在寄禪法師的追悼會上,太虛大師提出教理、教產、教制等三大革新思想:「第一、我認為今後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應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過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禍福做為愚民的工具,今後則應該用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佛教的教理,是應該有適合現階段思潮的新形象。第二、是關於佛教的組織,尤其僧制應需改善。第三、是關於佛教的寺院財產,要使成為十方僧眾共有,打破剃派、法派繼承遺產的私有私占惡習,以為供養有德長老,培育青年僧才及興辦佛教各種教務之用。」

他曾在《海潮音》發表佛教對資生事業的看法,主張在不違背佛法原則之下,修行菩薩行,養成高尚的道德和品格,精博優良的佛學和科學知識,參加社會各階層的工作。如僧眾可參加文化、教育、慈善等工作;在家眾則可參與政治、軍事、實業、金融、勞動等行業,將佛法帶入國家社會,使民眾都能蒙受佛法的利益。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大師就號召佛教徒應該要以各種方式出來參加抗日,為救國救民盡一分責任。大師於永生無線電台播講「佛教與護國」,並「勸全國佛教青年組織護國團」,或從軍抗暴,或捐款及組織救護隊、慰禱隊、運輸隊等。他告全國佛教徒:「茲值我國或東亞或全球大難臨頭,我等均應本佛慈悲:一、懇切修持佛法,以祈禱侵略國止息凶暴,克保人類和平。二、於政府統一指揮下,準備奮勇護國。三、練習後防工作,救護傷兵,收容難民,掩埋死亡,灌輸民眾防空防毒等戰時常識,各各隨宜盡力為要。」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的思想主旨,即是以「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思正」。他在《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今日佛教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佛教與生活分開,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所以他著書、立言、積極從事社會利民的事業,在上海、重慶,先後創辦佛慈藥廠,於重慶、南京設立大雄中學,倡導世界佛化新運動,為弘法利生事業而努力。

由於太虛大師的極力提倡,教界青年紛紛起來響應,遂產生農禪、工禪,更有一些年輕的僧侶受到大師的影響,對未來佛教應何去何從,有了新的體驗,而喊出:「打開山門,走進社會。」「佛教要下山去!」「佛教要大眾化、通俗化、文藝化。」等等的口號,對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三、現代的人間佛教

當年太虛大師和緬甸的達摩波羅居士(印度摩訶菩提協會創辦人)為國際佛教發展而倡導國際間的聯誼,因而提倡人間性的佛教,「人間佛教」的論題遂逐漸被提起。一九二八年,大醒法師主辦《現代僧伽》;一九三四年,《海潮音》出版過人間佛教專號;後來,慈航法師在星洲辦了一個名為「人間佛教」的佛教刊物,他曾說過:「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抗戰期間,浙江縉雲縣也曾流通小型的《人間佛教月刊》;法舫法師在暹羅也講說人間佛教,並曾撰寫〈依聖言量來建設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史觀〉等文;張漫濤居士主編的《現代學術叢刊‧佛教與人生》收錄民國以來,佛教人士提倡人間佛教的論文,如寄禪、竺摩、大醒、岫蘆、唯方、默如、普培、李慧空、蘆德元、李一超等,乃至日人木村泰賢等都發表他們對建設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看法。

印順法師在其著作《妙雲集‧佛在人間》中說:「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不是經常的遊化人間嗎?大乘是適合人類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都會、市鎮、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眾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山林氣息濃厚的佛教,現代是不相應的。應把這種習氣糾正過來,養成不離世間的大乘胸襟,絕不宜再走隱遁遺世的路子。中國佛教的崇尚山林,受了印度佛教中一分苦行瑜伽僧的影響。到中國來,又與老莊的隱退思想相融和。但這二千年來的中國佛教,與人間的關係總嫌不夠緊密。現在到了緊要關頭,是不能不回頭恢復佛教的真精神,深入人間的時候了。」

人間佛教是使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走出山林遁世,邁向現代化、國際化的必然方向。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

太虛大師是我最景仰的人。他提倡人生佛教,主張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適合現代佛教的需要。我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乃遵照佛陀一代時教,以人間佛教為訴求的原則以及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想,實踐六祖「佛法世間覺」的主張,回歸佛陀佛法在人間完成的本懷。我們不需離世求道,在世俗人間,講經弘法是修行,服務大眾是修行,福國利民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正見正信是修行,結緣布施是修行,慈悲喜捨是修行,四弘誓願是修行。人間的佛陀不捨棄一個眾生,人間的佛教不捨棄任何世法,行住坐臥、揚眉瞬目、舉心動念、示教利喜,都是修行。為什麼要捨棄人間佛教,而學習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家仙術,才叫做「修行」呢?學佛不一定要放棄現生福樂,去追求來世的安樂,人間佛教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現實生活的美滿與福德。

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肯服務,肯助人一臂之力,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陀在人間所給予我們的教導。

人間佛教重視生活裡的道德思想淨化,以及心靈的昇華。如果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這就叫做人間佛教;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有受用,慈悲就是人間佛教,三皈、五戒、六度、十善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救度大眾的佛教,我們全眾生人類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落實在我們的生活,落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上。

「佛陀」在哪裡?在我的心裡。

「淨土」在哪裡?在我的心裡。

眼睛一閉,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這裡。儘管天下的人都捨我而去,但佛陀在我心中,沒有離開過我。

有人嚮往追求往生極樂淨土。淨土在哪裡?佛經上記載,去此十萬億佛土有西方極樂淨土,東方則有藥師如來的琉璃淨土。其實淨土不一定在東方,在西方,佛教的淨土到處都是。彌勒菩薩有兜率淨土,維摩居士有唯心淨土,而佛光山所提倡的是佛光淨土。我們的理念是把人間創造成安和樂利的世界,實現國土身心的淨化,而成就未來的佛光淨土世界。

我希望把佛光山建設成為生亡皆可往生的人間淨土,我們的信念是:佛光山就是極樂淨土,佛光山就能給你安養。因此,佛光山為護法衛教的信徒、功德主安排其老年的時候,由本山為他頤養天年,不一定要往生以後才到西方極樂世界,讓阿彌陀佛來補償他。我認為要讓幸福、快樂在當下成就,不必將希望寄託於未來;所有一切的行善、修持、修福,在現生就可以得到回報,不必將希望寄託於來生,而厭棄世間。所以,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利,普濟重於獨修。

在我自己的一生當中,自認為一直都很用心地在推廣「人間佛教」,當我在講述佛法時,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總是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的佛教。

甚至為了順應時代的需要與眾生的根機,早在一九五四年,我率先發起倡印精裝本的佛書,我提倡街頭布教;慢慢地,我又將之發展為監獄學校的弘法以及電台、電視的講演。我組織了全台灣第一個佛教的歌詠隊,從事環島布教,宣揚佛法教義。五十多年來,我努力將寺廟演進為講堂,將課誦本演變成佛教的讀物,將個人的修行擴展至集體的共修,將誦經轉化成講經;甚至為了擴大在家信眾參與弘法的空間,我創辦了國際佛光會,設立了檀講師的制度,希望讓人間佛教的藍圖,逐步在佛光普照的理念下,一一實現。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來,無時無刻不以「提倡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為職志。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具體成就是:

一、建立現代教團的體制

(一)兩序有級平等發展

佛光山是一個有傳承制度的現代教團,僧眾兩序(男眾、女眾)皆能平均發展,訂定「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等級別的晉升,是走在時代潮流之前,具前瞻性的教團。我們沒有誰大誰小、誰前誰後、誰高誰低,每個成員在教團中,只要在事業、道業、學業上有所表現,都會給予定位。在團體中,歷史會肯定我們的定位,大眾會推動我們的進步,時間會帶給我們的利益,恆心會幫助我們的成就,信仰會淨化我們的塵勞,忠貞會證明我們的價值,尊敬會贏得我們的友誼。

(二)僧信四眾和諧相處

佛光山是屬於比丘、比丘尼、教士(在家未婚男眾,發心終身奉獻佛門者)、師姑(在家未婚女眾,發心終身奉獻佛門者)的僧信四眾道場,我們符合佛陀生佛平等的精神,大家在制度、戒規、生活上都能各有所安,因此可以匯聚力量,共同為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而努力。

在佛光山,我要求跟隨我出家的弟子們,要同時具有蘭若的性格和人間的性格,既能出世修行參禪,也能入世參與世事。我們不主張一定要閉關修行,一定要過午不食,而是以社會大眾為第一,傳在家人需要的佛法。我們奉行《維摩經》人間佛教的內容:智慧是母,方便是父,大眾是導師,法樂是妻,一心是安住,相好是莊嚴,慚愧是衣服,教育是入息,修行是娛樂,發心是事業,淨心是沐浴,威儀是行為,正見是明鏡,結緣是處眾,七財是寶物……

本著親和力,用佛法攝受信眾,讓信徒更有向心力來護持道場,使佛光山成為四眾弟子的慧命之家。

(三)奠定教團事業基礎

佛光山的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凡能利益大眾,有助佛教弘法利生的事業,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因為事業是人間佛教的生活內容。佛光山已經為現代化的教團打好了事業基礎,做了良好的示範。

佛光山發展佛教事業的目標,不僅養老育幼、雲水醫院、施貧賑濟、友愛服務、萬壽園公墓等等而已,對社會的現象也非常的關懷,譬如吸毒問題,佛光山配合法務部派遣法師住在戒毒村,協助受刑人走出毒品的誘惑,建立新的人生。佛光山接受高雄縣政府的委託,管理「崧鶴學苑」,為逐漸走向老人化的台灣社會盡一分心力。

(四)文化教育上的成就

明清以來,佛教寺院大都在山林中,以靜修為主,鮮有人熱心於文化教育的發展,而現代社會文化事業卻愈來愈普遍。佛光山在文化上,辦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出版社等。我們每個月定期刊行經書,出版佛教叢書;每月四十萬份傳播新知的《覺世》發行四十年;每月一期的《普門》被教界公認為一流的雜誌,在社會上也為多數人所讚歎。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編纂的《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佛教史年表》則為佛教文化樹立新的里程碑。

佛光山在社會教育事業上,辦有幼稚園、均頭中學、普門中學、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南天大學、光明大學、信徒講習會、都市佛學院、勝鬘書院……僧伽教育事業上,辦有十六所佛教學院,分布在世界各地,學生近千人。我們不斷地開拓學生的思想,以培養出能與時代相應的學生,來因應大時代的需要。目前所培育出來的人才,都已經弘化一方。為了現代教團的發展,我們仍不斷的在求進步。

二、建立佛教國際化體系

(一)國際佛光會

我們成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

過去佛教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在人間,使社會大眾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人際間都很和諧。

當初佛陀講到時空,便是無邊法界,無量僧祇,無量眾生。佛光山為了實踐這樣的理想懷抱,所以就率先跨出一步,弘揚佛法於全世界。目前全世界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地區,有一百多個國際佛光會總會、協會,真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佛光會,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佛光人,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在度眾上不僅要度華人,對不同膚色、種族的國際人士也要度化,對異教人士更要建立友好關係。我們希望從華人的組織,慢慢擴增到國際人士的組織;從佛教的信徒,慢慢轉變到非佛教人士也來歸信佛教。當初佛陀把佛教弘揚於五印度,佛光山則把佛法弘揚於五大洲。佛光山最大的貢獻是把佛教國際化了,儘管有些地方我們沒有到過,有些地方的人並不認識我們,但是在佛光普照之下,他們已經承受了佛陀的甘露法水,那是由佛光人推動的,這個榮耀是我們每個佛光人共享的。

(二)各國道場

三十年來(一九六七至一九九七年),佛光山歷經千辛萬苦,克服種種困難,在全世界各地創建道場。例如在今天執全世界民主牛耳的美國,建有被譽為「北美第一大寺」、「西方的紫禁城」,輝煌莊嚴的西來寺,有和我們志同道合的佛光人在那裡奮鬥傳教。這些道場都是佛光山的弟子們在國際上弘法的成果,是一時千載,難遭難遇的因緣。

佛光山目前在海外開創的道場有:

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聖地牙哥西方寺、舊金山三寶寺、紐約道場、鹿野苑、丹佛講堂、休士頓禪淨中心、堪薩斯禪淨中心、佛州禪淨中心、新州禪淨中心、奧斯汀講堂、達拉斯講堂、鳳凰城禪淨中心、夏威夷禪淨中心、關島佛教會等。

加拿大:佛光山多倫多道場、溫哥華講堂、滿地可禪淨中心、愛明頓禪淨中心、渥太華佛光山。

巴西:如來寺、里約禪淨中心。

英國:倫敦佛光寺、曼城佛光山等。

法國:巴黎佛光山寺、巴黎道場(古堡)等。

德國:柏林禪淨中心等。

澳洲:南天寺、南天講堂、布里斯本中天寺、墨爾本講堂、西澳講堂、黃金海岸度假中心。

紐西蘭:澳克蘭禪淨中心、南島佛光講堂等。

南非:南華寺、新堡禪淨中心、約堡講堂、開普頓禪淨中心等。

泰國:泰華寺、曼谷道場等。

菲律賓:萬年寺、宿霧慈恩寺、描戈律圓通寺、馬尼拉講堂等。

馬來西亞:新馬寺、東禪寺、佛光文教中心、南方寺。

日本:法水寺、本栖寺、東京別院、大阪佛光山。

(三)國際會議

佛光山本山及西來寺歷年來一次又一次不間斷地舉行國際會議,融合世界各國學者及宗教僧侶,共同為世界和平貢獻心力。因為國際會議的成果,建立佛光山在國際上的形象。為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更廣邀國際人士、佛教青年共同來探討「人間佛教現代化」的看法。與會者所提出的論文,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有太虛大師和人間佛教、現代傳播工具與人間佛教現代化、「格義」佛教和佛教現代化的探討,有從一經一論來探討佛教現代化,更有從禪宗、唯識、超心理學、佛教藝術、音樂、儀式、教育、社會福利、文化的探討,有腦死到器官移植等多方面來探討人間佛教的真義,將深奧的佛法落實在社會人間,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四)宗教交流

佛光山在佛教國際化的工作上,除了創建國際道場,並且積極和世界佛教團體進行交流。佛光山和韓國通度寺、泰國法身寺締結為兄弟寺;派遣學僧(生)到世界各佛教國家留學。目前在美國、日本、非洲、澳洲、印度、阿根廷、巴西、法國、西藏皆有佛光山的留學生,真正發揮了國際化的影響。

三、建立人間佛教的社會

過去很多的佛教徒把佛法分裂了,佛教局限某一宗某一派,只崇尚個人的解脫,佛教淪為山林的佛教、閉關的佛教、自私的佛教、遁世的佛教,脫離了人間。佛光山早期提出人間佛教的理想,立刻獲得全世界佛教徒的熱烈支持。

什麼是人間佛教?八正道是人間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四攝六度是人間佛教、四弘誓願是人間佛教……所有佛教經典義理都是人間佛教。我們對人間佛教的認識,應該要多從精神意義上去了解體會。

人間佛教是與人為善、歡喜融和、彼此尊重、父慈子孝、給人幸福的佛教。佛光山所推動的人間佛教具體成果有:

(一)生活法語

佛光山電視弘法委員會十幾年來在電視上的弘法講經,如:《星期講座》、《每日一偈》、《星雲禪話》、《星雲法語》,都已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生活上的格言,尤其在公共場所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是大家最喜歡的話題。例如:

什麼是人間佛教

1.五乘共法是人間佛教‭

‬2.五戒十善是人間佛教

3.四無量心是人間佛教‭

‬4.六度四攝是人間佛教

5.因緣果報是人間佛教

‬6.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現代化的依據是什麼

1.觀機逗教 

2.恆順眾生‭

‬3.契理契機

4.隨喜功德

5.方便多門‭

6.不捨一法

佛教如何人間化

1.思想言行人間化

‬2.發心發願人間化‭

‬3.淨土極樂人間化

4.福樂財富人間化‭

‬5.修行實踐人間化‭

‬6.戒律規範人間化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1.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2.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3.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4.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5.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6.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如何實踐人間佛教

1.以慈悲淨化社會‭           ‬2.以道德立身處世

3.以勤勞創建事業‭           ‬4.以和諧溝通彼此

世出世間的人間佛教

1.有世間財富也有出世財富‭

2.有入世人生也有出世人生

3.有前面世界也有後面世界

‬4.有空無生活也有擁有生活

奉行人間佛教的方法

1.禮貌尊敬講愛語‭

‬2.樂觀滿足生歡喜

3.明理和平樂自由

‬4.慈悲包容慶安全

人間佛教的內容條件

1.家庭溫暖‭

‬2.身心調和‭

‬3.生活淨化‭

4.處事愉快

5.人群融洽

6.環境潔淨‭

‬7.社會安定‭

‬8.國家承平

9.國際和平‭

‬10.佛土吉祥

人間佛教的特點

1.出世與入世調和‭

‬2.寺院與社會調和‭

‬3.僧眾與信眾調和

4.靜態與動態調和‭

‬5.生活與生死調和

‬6.自修與利他調和

人間佛教的不二法門

1.人在山林,心懷社會‭

‬2.立足地球,放眼宇宙

3.身居市井,志在佛國

‬4.天堂雖好,人間更美

5.法界無邊,家庭第一‭

‬6.今日一會,無限未來

佛光山所推動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我們注重個人身心的淨化,夫妻要相親相愛,生活要過得幸福美滿,人際關係要尊重包容,融和歡喜,所以能與社會人士相應。

(二)佛化家庭

日本的信眾單位都是以檀家(一個家庭)來計,而非個人,因為唯有如此,佛法才方便帶進家庭,融入生活。佛光山度化信眾也積極朝這方面努力,所以佛光山所辦的活動、法會,都是邀請夫婦、全家一起參加出席,這是佛光山的一大特色,我們為佛化家庭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講究的是夫妻相親相愛,人際關係和諧,家庭美滿,要與人間生活打成一片的圓融佛法。因此,對親友要多一點關心和照顧,對社會要多一點結緣和奉獻,對做事要多一點主動和勤勞,對自己要多一點滿足和歡喜,讓歡喜、善緣布滿我們的人間。

(三)社會應用

社會人士,舉凡工廠破土、開工、佛像安座、開光、婚喪喜慶都離不開佛教。三軍官校、陸海空軍中弘法開示,官兵們也喜歡索取保安心咒。一般文化界也以出版佛教的書籍為好事,教育廳亦指示全省教育單位儘量安排在佛光山活動,用宗教來薰習學子們的心性,這些都說明社會和佛法的密切結合,社會已能充分應用佛門道理。

(四)舉辦活動

佛光山開創了多項活動,如:回歸佛陀時代、短期出家修道會、行腳托缽法會、禪淨共修法會、世界佛學會考、把心找回來、慈悲愛心列車等系列活動,不僅將佛法帶進每個家庭,更帶動社會正當的活動。

四、建立兩岸交流方式

自從政府開放大陸觀光、探親政策以來,兩岸便展開頻繁的接觸。建立兩岸佛教的交流,是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工作之一。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率領「大陸弘法探親訪問團」七十二位的佛教菁英,展開為期近一個月的訪問,走過敦煌、西安、北京、三峽、江南的佛教勝地,把人間佛教的理念與成果傳播到大陸。爾後,兩岸佛教有關學術、文化、藝術、出版的交流一直沒有中斷過。其間,在佛光山舉辦的學術論文發表會,曾經邀請大陸的學者發表論文,佛光山並派遣法師到敦煌參加學術會議,開四十年來台灣的出家人首度在敦煌發表論文的先例。一九九一年,佛光山舉辦敦煌古展,展出敦煌的文物、佛教繪畫、佛像,引起海內外的矚目。另外,佛光山和大陸五十多位佛教學者合作,編纂出版一三二冊白話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方便現代人研讀藏經。其他,對於大陸寺廟的支援贊助,水災急難的救助捐款,希望工程教育工作的關懷,佛教書籍、錄音帶的提供,大陸留學生獎助學金的發給,凡此種種,我們都盡心盡力的積極從事。

綜合以上,歸納出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有十二項:

1.信仰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4.人間佛教獲得認同

‬5.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6.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7.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8.佛光人會蓬勃發展

9.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10.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11.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2.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佛教在印度,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間,是小行大隱的時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隱晦的時代。到了六百年以後,是大行小隱的時代──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不彰顯的時代。一千年以後,是密主顯從的時代──密教為主,顯教為從的時代。到了今天,是人間圓融的時代,不論是大小乘、南北傳,還是顯密的佛教,今日要把佛陀原始佛教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攝起來,成為人間佛教。

今日佛教的小乘、大乘、顯教、密教,都應該要有人間性,才能合乎時代的潮流。這不僅是承繼傳統,而且是時代所趨,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的一道光明。

以中國佛教的發展來說,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四大菩薩為主。這四大菩薩之中,觀音、文殊、普賢是示現在家相,只有地藏是示現出家相。為什麼這些菩薩大都示現在家相呢?原因是過去的出家眾,具聲聞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較濃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較樂觀,積極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懷。像太虛大師自己亦謙稱:「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說我是比丘吧,不敢當,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成佛,但願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菩薩不是泥塑,供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間活躍,有覺悟,有度眾個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所以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生佛教」,最後就歸納到菩薩學處,學菩薩就是人間佛教的旨趣。

處於今天的人間,社會、家庭、事業、親人的種種責任緊緊地壓迫著我們,使我們感到負擔沉重。假如現在我們擁有了人間佛教,就等於擁有了整個宇宙大地,到處都能幸福安樂,如同無門禪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人間所有的一切,都不離此心,如果能夠擁有心內的世界,就不一定要求心外的世界如何大。如何建立我們內心廣大無比的世界?唯有不斷的修行實踐,才是人間佛教真正精神所在。

我所謂的人間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開示教化作為改善我們人生的準繩,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讓佛法作為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因此,真正的人間佛教是:

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

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

【習題】

1.試述人間佛教的弘揚對社會的影響與貢獻。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