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043-070佛教叢書(共28冊) /
- 054佛教叢書12 教史(2) /
- 第二篇 中國篇 /
- p114 第五章 佛教對社會的教化
p114 第五章 佛教對社會的教化
因為輔弼朝政而被尊為國師,對於國家政治有深遠影響的出家人,歷朝以來,不計其數。國師的封號夙行於印度、西域。訶梨跋摩在印度摩竭陀國折服外道論師,受封為國師。佛教傳到中國以後,西域也有國師封號。鳩摩羅什之父鳩摩炎捨相位出家,東渡蔥嶺,龜茲王聞名敬慕,奉為國師。但是一般認為最早封高僧為國師,是在北齊文宣帝敕命高僧法常入宮宣講《涅槃經》,尊為國師,是為國師之嚆矢。
寶誌禪師曾為梁武帝的國師,玉琳國師為清順治皇帝的師父,天台智者大師受到隋唐兩代帝王的尊敬,他們都以佛法的智慧,為國家安樂、人民幸福,提出鍼砭之言。以唐朝為例,明瞻法師以善識治國之方而聞名於朝野。唐太宗召入內殿,請教古來安邦定國之道,明瞻法師示以慈悲之道,太宗大悅,尊為帝相。貞觀盛世,明瞻的參與化育,可以說功不可沒。玄奘大師一面主持佛經翻譯,一面隨駕太宗左右,接受國事諮詢。玄奘圓寂時,唐高宗猶如痛失一件國寶而罷朝三日。沙門玄琬受朝廷禮聘為太子太傅,以行慈、減殺、順氣、奉齋等四件事教導東宮太子掌政愛民之道。唐代更有法藏為康藏國師,澄觀為清涼國師,慧忠為南陽國師。元、明、清以後,對西藏佛教領袖人物也封為國師,或稱帝師。
在中國出家人中,治理國事,出將入相有功的,最顯著的是南朝劉宋的慧琳禪師。慧琳通達內外典籍,才華橫溢,深得文帝崇信,常與文帝商討國家大事,被禮聘為宰相。慧琳因為上朝穿黑衣,所以有「黑衣宰相」的稱號,又稱為「紫衣宰相」。他是歷代以出家人身分在朝為相輔佐國事的先例。元代時,一度為僧的劉秉忠,是繼耶律楚材之後的一位大臣。他因為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出仕為相。劉秉忠為了漢人的生命與財產,挺身而出,輔佐元朝推行漢化政策。在朝期間,參謀帷幄,定社稷之大計,成為元主的重要股肱。明朝的姚廣孝本為道衍禪師,永樂皇帝愛其英才,敕令還俗,輔佐朝綱,對明初的清明國祚貢獻很大。
另有在朝為相為官,受到佛教感化,終於成為佛教護法金湯的居士,實在不勝枚舉,以下列舉幾位代表性人物,做一簡要介紹。
三朝禮遇的慧忠國師
慧忠,俗姓冉,越州諸暨(浙江諸暨)人,幼時不會講話,從未踏越家門前的橫橋一步。十六歲時,家裡來了一位禪師,他遠遠迎面遙向禪師禮拜,雙親及親友見了這種情形,都為他的舉止感到驚訝不已,慧忠當時便乞求出家。他聽聞六祖惠能大師之名,就前往叩謁參學近十一年的歲月。因此在禪林中,他與青原行思、南嶽懷讓、神會、永嘉玄覺等四人,並稱為六祖門下五大宗匠,與神會同在北方弘揚六祖禪風,批評當時在南方(江西)闡揚「平常心是道」的馬祖道一,駁斥南方禪者不重視經典而隨意說法的作風,所以慧忠國師平日特別重視經律論的教學。
其後,慧忠國師遊歷無數名山大川,例如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紫閣、武當等諸山,或者在松下安居,或者在巖石禪定。清風朗月,白日江河,皆能身心融為一境。爾後進入南陽白崖山黨子谷(河南南陽),自此長居於此四十多年,天下的學者風從而至,超過千人。
唐玄宗因為欽仰慧忠禪師的道風,開元八年(七二○)將他迎請入京。慧忠奉敕擔任南陽龍興寺的住持。不久,遇到安史之亂,師便遁隱。到了肅宗在位時,上元二年(七六一),再召師入京城,以師禮相見,並敕住千福寺西禪院,公卿士庶紛紛參叩求法。
有一次,唐肅宗問慧忠國師:「大師在曹溪那裡得到什麼法?」
慧忠國師回答:「陛下還看見空中那一片雲嗎?」
肅宗說:「看見。」
慧忠國師問:「它是釘在那兒呢,還是掛在那兒呢?」
肅宗又問:「如何才能掌握自己的身心?」
慧忠國師就站起來,問:「明白嗎?」
肅宗說:「不明白。」
慧忠國師說:「那你把淨瓶拿過來。」肅宗還要再問,慧忠國師不理會他,連看都不看他。肅宗說:「我是大唐天子,你膽敢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慧忠國師說:「你看得見天上的虛空嗎?」
肅宗說:「看見。」
慧忠國師:「陛下!它曾向你看一眼嗎?」
有個印度沙門大耳三藏來到京城,自稱有他心通,唐肅宗請慧忠去試驗。大耳三藏一見到慧忠就施禮下拜,站到一邊。
慧忠國師問他:「你會他心通嗎?」
大耳三藏說:「不敢!」
慧忠國師說:「你看看我現在在什麼地方?」
大耳三藏說:「和尚是一國之師,怎麼跑到西川看划船競賽去了?」
過了一會兒,慧忠國師又問:「你說我現在又在什麼地方?」
大耳三藏說:「你是一國之師,怎麼又跑到天津橋上看人耍猴把戲?」
過了一會兒,慧忠國師又問:「你說我現在究竟在什麼地方?」大耳三藏深入禪定,覓不可得。慧忠國師斥責他:「你這野狐精,你的他心通怎麼不靈光了呢?」大耳三藏慚愧得說不出話來。
代宗即位之後,對慧忠國師更是禮遇有加,於是遷住光宅寺。有一天,代宗召見一人,自號太白山人,不明真實姓名與年齡。代宗告訴慧忠國師:「此人自認是一代奇人,頗有見解,敬請國師考驗。」慧忠國師先看看太白山人,然後問道:「陛下說你是一位異士,請問你有什麼特長?」
太白山人說:「我會識山、識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認字,無一不精,並長於算命。」
慧忠國師道:「請問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還是雌山呢?」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對。
慧忠國師又指著地問道:「請問這是什麼地呢?」
山人說:「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國師又在地上寫了「一」字,問:「這是什麼字?」
山人回答:「一字。」
慧忠不以為然,糾正他的話:「土上加『一』,應當是『王』字,為什麼會是『一』字呢?現在,我再請問你:三七共是多少?」
山人回答:「三七是二十一,誰人不知?」
慧忠國師說:「三和七合起來是十,怎麼一定會是二十一呢?」
站在一旁的代宗欣悅地說:「朕有國位,不足為寶;朕有國師,國師是寶!」
慧忠國師不但博通訓詁,並且窮究經律,雖受到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的禮遇,但以天性淡泊,自樂天真。由於仰慕南嶽慧思大師的遺風,奏請在衡嶽武當山興建太一延昌寺;又在黨子谷創立香嚴長壽寺,各請藏經一部作為鎮山之寶。大曆八年(七七三),奏請朝廷度化天下名山之僧,遴選精通經律論三藏者。後來,歸隱黨子谷,大曆十年(七七五)示寂,享壽八十有餘(另一說為百歲)。諡號「大證禪師」。世人稱他為「南陽慧忠」、「南陽國師」。
慧忠國師有許多著名公案流傳後世,以「國師三喚」、「無情說法」、「無縫塔」等三則,最為禪林所傳誦。另有「九十七種圓相」,是由他的侍者耽源所傳。
七帝國師的澄觀大師
華嚴宗四祖澄觀,越州山陰人,字大休。十一歲時,依止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歲以後,開始習律,也學三論。大曆年間,曾研習《大乘起信論》、《涅槃經》、《華嚴經》;大曆十年(七七五),前往蘇州,跟隨湛然學習天台《摩訶止觀》、《法華經》、《維摩經》等;又拜謁牛頭山惟忠、徑山道欽等人,究學南宗禪法;復參見慧雲,學北宗禪法。兼通吠陀、五明、祕咒儀軌、經傳子史之學,尤其重視法藏的華嚴教學。
大曆十一年(七七六),澄觀大師登上山西五台山,參訪文殊的靈蹟;又往四川峨嵋山,親睹普賢菩薩的聖容,因此豁然大悟。隨即返居五台山大華嚴寺,寺主賢林和尚請澄觀講說《華嚴經》。澄觀經過思考後,認為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文章繁雜,文義又嫌簡約,因此決心重新註釋《華嚴經》,以弘通真義。此心一發,當天夜裡就夢見一個金人站在向陽處朝澄觀招手,他應邀前往,竟被金人所吞。夢醒之後,全身汗流浹背,欣悅不已。澄觀認為金人代表「光明」,自身被金人所吞,自身即為光明,自身也能遍照一切。從此,開始撰述《華嚴經疏》,時為興元元年(七八四)正月,五台山上白雪紛飛,但澄觀卻仍日日執筆不輟。經過四年的歲月,到貞元三年(七八七),完成了六十卷的《華嚴經疏》,大華嚴寺為此特別舉辦千僧供養法會,以資祝禱。
完成《華嚴經疏》後,澄觀開始將華嚴的教法分散流布。翌年,應賢林和尚之請,開講《華嚴經疏》,名震京國。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應德宗召請,前往長安,與罽賓三藏般若共同譯出烏荼國王所獻《四十華嚴》,進之於朝廷,奉敕奏對華嚴大義,德宗大悅,敕賜紫袍及「教授和尚」之號。又奉詔在終南山草堂寺製新經之疏,是為《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十卷。本疏完成後,又奉敕宣講一遍,當時堂前池中生有五枝和合的蓮花,每朵有三節,歎為觀止。貞元十五年(七九九),德宗誕辰日,澄觀奉召入殿,闡揚華嚴宗旨,德宗感動的說:「以妙法清涼朕心。」因此賜號「清涼國師」。澄觀曾立十誓以勉勵自己,世人稱為「清涼十願」:
1.體不捐沙門之表。
2.心不違如來之制。
3.坐不背法界之性。
4.性不染無礙之境。
5.足不履僧寺之塵。
6.脅不觸居士之榻。
7.目不視非儀之彩。
8.手不釋圓明之珠。
9.舌不味過午之齋。
10.宿不離衣缽之側。
可見澄觀自律的嚴謹。順宗即位,亦禮之為國師,朝野皆景慕他的高風懿德。憲宗元和五年(八一○),澄觀回答憲宗所問,闡述華嚴法界之義,深得聖意,於是獲憲宗再加封「僧統清涼國師」之號,並擔任國師統。
澄觀被文宗視為祖聖而崇仰,開成四年(八三九)圓寂時,文宗特地為他罷朝三日,以表哀弔,葬在終南山的石室,春秋一○二,相國裴休為之撰述碑文。澄觀國師身歷九朝,先後為七帝講經,弟子有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等人,其他得法的共有一百多人。著作頗多,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綱要》八○卷、《五蘊觀》、《三聖圓融觀門》等三十多種傳世。
水懺高僧悟達國師
悟達國師,唐代眉州(今四川)洪雅人。法名知玄,字後覺。十一歲隨法泰法師出家,研習《涅槃經》。兩年後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之請,升堂說法,當時緇素人眾日計萬餘,都傾心專注聽法,讚歎不已,尊稱他為「陳菩薩」。知玄在淨眾寺從辯貞律師受具足戒,復隨安國寺信法師學唯識,又研習外典,博通經籍百家之說。
武宗仰慕道家的羽化成仙,嘗於麟德殿獨詔知玄與道士抗論。知玄直言不諱,語鋒才辯,幾至獲罪。最後,武宗雖然不接納知玄的忠諫,但是仍然嘉歎知玄的識見非凡。
宣宗時,曾詔知玄於大內講經,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並以舊邸建法乾寺,禮請知玄住於該寺的玉虛亭。又宣宗允許天下廢寺重建,大興梵剎,知玄出力甚鉅。
大中八年(八五四),知玄上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不計其數。士大夫多喜與師遊,其中,詩人李商隱久慕知玄的道學,以弟子禮事玄,與玄往來最久。
在知玄還是雲水僧時,曾於京師叢林遇到一位身患惡疾的異僧,無人理睬,於是耐心的為他擦洗敷藥,照顧他的疾病。病僧癒後,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臨別時,對知玄說:「將來如果有什麼災難,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隴山間兩棵松樹下找我。」
日後,知玄居安國寺,道德昭著。唐咸通十二年(八七一),懿宗親臨法席,尊稱他為國師,並欽賜沉香法座,備極禮遇,知玄亦自覺尊榮。一日,悟達國師的膝上忽然長了個人面瘡,眉、目、口、齒,樣樣齊全,每次以飲食餵之,則開口吞食,與常人無異。
國師遍攬群醫,都無法醫治,正在束手無策時,忽然憶起昔日病僧臨別時所說的話,獨自前往西蜀,來到九隴山。悟達國師道明來意,異僧說:「不用擔心,我這兒山巖下有清泉,明天用這清泉洗濯一下,就可以去除你的病苦。」
第二天黎明時分,一位童子即帶著悟達國師到巖下溪旁。悟達國師正要捧起溪水洗滌瘡口時,人面瘡竟然大聲喊道:「不可洗啊!你是博通古今的人,不知可曾讀過西漢史書上載袁盎殺晁錯於東市的事?你就是袁盎來轉世,而我就是當年被你屈斬的晁錯。累世以來都在尋找機會報仇,可是你卻十世以來都身為高僧,持戒嚴謹,故苦無機會可以下手。直到現在,你受到皇帝的恩寵,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因此我才有機會化為人面瘡加害於你。現在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業,從今以後,不再與你冤冤相纏。」
悟達國師聽了,不覺汗如雨下,連忙掬水洗滌,突然一陣徹髓劇痛,悶絕過去,醒來時,膝上人面瘡已經不見了,想要禮敬聖僧,也杳然無蹤,不知去向。
悟達國師深知蒙聖者慈恩,使多生宿冤免除,誓願說法度眾,來報答聖恩。因此作成懺文三卷,早晚恭誦,畢生精修。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後來這部懺文因取尊者用三昧法水清洗人面瘡,解除累世冤業,所以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流傳至今。
相國裴休的禪門緣
相國裴休,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後來做到宰相,對佛教信仰相當虔誠,與禪宗有深厚因緣。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代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與溈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由於撰寫〈傳心法要序〉,與黃檗希運也有殊勝的因緣。
長慶年間,裴休中進士,到大安寺行香禮佛,觀賞寺內廊壁畫作,便詢問寺僧說:「是何圖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的真儀。」
裴休反詰:「真儀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何在?」寺僧無言以對。
裴休再問:「這裡可有禪人?」
寺僧於是請來掛單寺中的黃檗希運禪師。裴休問黃檗希運禪師說:「我有一個問題,可否請禪師開示一語?」黃檗應允。
裴休於是重述前言,禪師厲聲道:「裴休!」裴休應諾。禪師疾聲逼問:「在何處?」裴休當下心領神會,如獲髻珠。於是延請禪師入府,執弟子禮,為後世留下一段佳話。
裴休和黃檗禪師的這段奇遇,從他詰難的語鋒可以看出他對佛法的深刻造詣。他自幼在家庭中接受佛法的薰陶,雖處政治,但仍篤信佛教。傳說,裴休曾遇到一位天竺異僧,授予他一首偈頌:「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豈離紅塵?」也許裴休有出家之意,異僧知道,更知他未來將作宣宗的宰相,能制止武宗排佛的浩劫。
當宣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正值兵荒馬亂,避難在香嚴和尚會下做小沙彌,後到鹽官會中作書記。後來,小沙彌當上皇帝,就是唐宣宗,禮聘同門師兄裴休入朝為相。
裴休當上宰相後,操守嚴正,著述佛教經典序文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他善於文章,楷書造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時,佛教遭逢大難,裴休雖身為重臣,卻能功祿盡拋,以一片赤誠,挺身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幾年內復興。裴休不僅以文筆來莊嚴經藏,並立下宏誓:願生生世世為國王翼護佛教。雖身居高位,卻兩次禮請黃檗禪師於鍾陵(會昌二年,八四二)、宛陵(大中二年,八四八),日夜問法,精勤不休,筆記其言,成《鍾陵錄》、《宛陵錄》各一卷,刊於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名為《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又撰〈傳心偈〉一章。裴休曾為〈傳心偈〉作序:「予於宛陵、鍾陵,皆得親黃檗希運禪師,盡入心要,乃作偈爾。」
唐代天真和尚也為〈傳心偈〉撰跋:「嘗聞河東大士親見高安導師,傳心要於當年,著偈章而示後,頓開聾瞽,煥若丹青。予惜其所遺,綴於本錄云爾。」
裴休宿信佛教,曾隨圭峰宗密禪師學習華嚴,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請他撰序,如〈圓覺經疏序〉、〈注華嚴經法界觀門序〉、〈禪源諸詮集都序敘〉等,皆可看出裴休悠遊於藏經的文字般若。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於是親自送他入佛門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勸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廢大好時日。其文摘錄如下:
含悲送子入空門,朝夕應當種善根。
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看經念佛依師教,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猶稱尊。
又偈: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這位年少的翰林學士,經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難違,只有強忍。有一天,將滿腹牢騷以一偈道出:「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裡的住持無德禪師聽了,微笑隨口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裴文德從此收攝身心,苦勞作役。
裴休中年以後,斷絕肉食,摒棄諸欲,焚香誦經,世稱「河東大士」。他一生的作為,在中國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門」的美稱。
裴休有一段名言,常被後人所引用,「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狖之悲,修羅方瞋,諸天耽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特別彰顯了佛法的人道精神。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引用他的話,說:「由是觀之,捨人道無以立佛法,非佛法無以盡一心。是則佛法以人道為鎡基,人道以佛法為究竟……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婦之間,民生日用之常也。」是為人間佛教的又一驗證。
宰相居士張商英
張商英,北宋蜀州(四川崇慶)新津人。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從小就銳氣倜儻,日誦萬言。最初任職通州主簿的時候,一天,進入寺中看到大藏經的卷冊齊整,生氣的說:「吾孔聖之書,乃不及此!」欲著無佛論,後來讀《維摩經》,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深有所感,於是歸信佛法。神宗時,受到王安石的推舉,入朝做官。大觀年間,擔任尚書右僕射。不久因事而被降調至邊遠地區,其間曾到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像,有所感應,於是塑文殊像供奉在山寺,並撰寫發願文。不久,遇到大旱災而入山祈雨,三次都很靈驗,因此聞名於朝中。又還僧寺田三百頃,表達崇佛的赤誠。及任職江西運使的時候,禮謁東林寺常總禪師,得到禪師的印可;接著又到兜率寺的從悅禪師處參學,在該寺後擬瀑軒題詩中有「不向廬山尋落處,象王鼻孔謾遼天」,意思是譏諷從悅禪師不肯定東林禪師。
從悅禪師對商英說:「東林既然印可運使,運使對於佛陀的言教有疑惑嗎?」
商英說:「有!」
從悅禪師進一步問:「所疑為何?」
商英答:「我疑香嚴獨腳頌,還有德山托缽話。」
從悅禪師:「既有此疑,安得無他?」接著又說:「只如巖頭所言,末後一句是有呢?是無呢?」
商英說:「有!」
從悅禪師聽到這話,大笑而回。他的笑讓商英渾身不自在,一夜睡不安穩。到了五更下床時,不慎打翻尿桶,忽然大悟,因而作頌:
鼓寂鐘沈托缽回,巖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隨後,到方丈室叩門道:「開門!某已經捉到賊了!」
從悅禪師在房內說:「賊在何處?」商英被他這問話愣住了,瞠目結舌。
從悅禪師又說:「運使你去吧!來日有緣再見。」
次日,商英把他前夜偈頌呈給從悅禪師過目,禪師對他說:「參禪只為命根不斷,依語生解,塞諸正路,至極微細處,使人不識,墮入區宇。」
從此,商英景仰從悅禪師,待以師禮。
紹聖初年(一○九四),受召任職左司諫,後因上書評論司馬光、呂公著而被降職。大觀四年(一一一○)六月,久旱不雨,商英受命祈雨,果然應驗,徽宗大喜,欽賜「商霖」二字。
徽宗崇寧初年(一一○二),商英彈劾蔡京,說他雖貴為輔相,卻只知處處迎合君王。大觀四年(一一一○),商英代理蔡京為相,大事改革弊端,勸徽宗節儉,勿大興土木,令徽宗不悅。後來商英反受蔡京讒言之害,被貶到河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逝世,世壽七十九,諡號「文忠」,著有《護法論》一卷。摘錄要義如下:
「撮其樞要,戒定慧而已。若能持戒,決定不落三塗;若能定力,決定功超六欲;若能定慧圓明,則達佛知見,入大乘位矣。
「傅大士、龐道元豈無妻子哉?若也身處塵勞,心常清淨,則便能轉識為智,猶如握土成金。一切煩惱皆是菩提,一切世法無非佛法。若能如是,則為在家菩薩,了事凡夫矣,豈不偉哉!
「余謂群生失真迷性,棄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語,以驅其惑者,藥也。儒者使之求為君子者,治皮膚之疾也;道書使之日損,損之又損者,治血脈之疾也;釋氏直指本根,不存枝葉者,治骨髓之疾也。
「儒者言性,而佛見性;儒者勞心,而佛者安心;儒者貪著,而佛者解脫;儒者喧譁,而佛者純靜;儒者尚勢,而佛者忘懷;儒者爭權,而佛者隨緣;儒者有為,而佛者無為;儒者分別,而佛者平等;儒者好惡,而佛者圓融;儒者望重,而佛者念輕;儒者求名,而佛者求道;儒者散亂,而佛者觀照;儒者治外,而佛者治內;儒者該博,而佛者簡易;儒者進求,而佛者休歇。不言儒者之無功也,亦靜躁之不同矣。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猶是佛家金鎖之難也。」
商英所撰寫的《護法論》,廣破歐陽修排佛的言論,駁斥韓愈、程伊川等人對佛教的觀點,並對照釋、道、儒三教的優缺點,認為儒教所治為皮膚的疾病,道教所治為血脈的疾病,而佛教則能直指根本,治骨髓的疾病,申明佛教的至理。他的好友無礙居士在該論的序中說:「無盡居士深造大道之淵源,洞鑒儒釋之不二,痛夫俗學之蔽蒙,不悟自己之真性,無日用之間顛倒妄想,不得其門而入,身懷憤嫉,搖唇鼓舌,專以斥佛為能,自比孟子拒楊墨之功,俾後世稱之以為聖人之徒,聾瞽學者,豈不欺心乎?欺心,乃欺天也。則護法之論,豈得已哉?」
張商英學佛之後,最大的貢獻就是著作這篇《護法論》,嘉惠了當世及後代佛子。
慧遠大師與桓玄
東晉後期高居廬山三十年的慧遠大師,影不出山,跡不入俗,送客以不出虎溪為界,贏得後世讚揚。尤其在東林寺結白蓮社,建齋立誓,倡導念佛,開創淨土法門,成為中國淨土宗始祖。
廬山地屬江州潯陽,約今江西南昌地方,是江南軍事要地之一。慧遠在廬山時,江州的刺史桓伊,為慧遠建立寺院,取名東林寺,該寺四面環山,南對香爐峰,門前臨虎溪,所處盡林壑之美。從此慧遠在廬山傳教、修行和從事著作,廬山形成中國南方的一個佛教重鎮。
慧遠雖然高居山林,但不拒絕塵世,他關心社會,以佛法度化接引大眾。桓伊去世後,由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任江州刺史。他雖篤信天師道,但也與慧遠有交往,曾與西陽太守任固之贊助僧伽提婆在廬山和慧遠共譯《阿毗曇心論》。相繼擔任江州刺史的桓玄、桓偉、劉敬宣、何無忌等人,都與慧遠有深交。
由於慧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因此受到文人學士的歡迎。荊州刺使殷仲堪好讀《老子》,信仰天師道,在赴荊州途中,曾登廬山拜會慧遠,與慧遠談論《易經》的奧理,讚歎慧遠見識的深遠與明察,實在很難有人能與之比擬。名士謝靈運一向恃才傲物,但見了慧遠,也肅然起敬,由衷讚佩。
桓玄是桓溫之子,桓溫曾禮敬竺法汰,桓玄對佛教也有了解,但他是繼庾冰之後,再度提出沙門應當禮敬王者理論的人。
隆安二年(三九八),桓玄曾與王恭、殷仲堪等人起兵討伐會稽王,王恭被殺,桓玄失敗西奔。東晉安帝從江陵回京師建康之際,何無忌曾勸慧遠在安帝途經廬山時,下山覲見皇帝,但慧遠藉口生病而婉拒。安帝不但不見怪,還特地派遣使節上山慰問慧遠。慧遠感動而修書答謝,安帝復答函致意。可見慧遠在朝廷身分地位的崇高。
桓玄後來被朝廷任命為江州刺史。次年,奉命征討殷仲堪,奪取荊州。桓玄在途經廬山時,派人邀請慧遠在虎溪相見,但慧遠以生病為由,不能赴會,桓玄便準備親自入山。當時左右告訴桓玄,早年殷仲堪曾上廬山禮敬慧遠,勸他不必向慧遠致敬。桓玄回答:「哪有這種道理?仲堪本就是死人一個呀!」等到桓玄見到慧遠,不由自主地向他禮敬。桓玄向慧遠質問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怎麼可以剃去鬚髮呢?」慧遠答道:「立身行道。」因為《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所以慧遠也引《孝經》來回應桓玄,說明佛教的沙門出家修行,並沒有違背孝道。桓玄因此稱善慧遠,不敢再問難,便把話題轉到出兵征討殷仲堪的事,慧遠卻置而不答。一陣沉默之後,桓玄請教慧遠有何心願,慧遠坦然答說:「願施主平安,殷仲堪無事!」慧遠的機智圓融,終於博得桓玄的尊敬。下山後,桓玄對左右說:「慧遠大師實在是我今生所見最偉大的人!」
隆安四年(四○○),桓玄上表求領荊、江二州,安帝任命他為都督七州軍事,後來又兼任江州刺史,位高權重。此時,他以「震主之威」,苦苦相勸慧遠出山還俗從政,說「未知生,焉知死,而令一生之中,困苦形神,方求冥冥黃泉下福,皆是管見,未體大化。迷而知反,去道不遠,可不三思?」慧遠寫了〈答桓南郡書〉,回絕說:「一世之榮,劇若電光,聚則致離,何足貪哉?淺見之徒其惑哉!可謂下士聞道,大而笑之,真可謂迷而不反也。」
後來桓玄舉兵攻入建康,專斷朝政,下令沙汰僧眾,除能講經說法者、嚴持戒律習修禪定者、山居養志不營流俗者外,其餘都勒令還俗。又命令地方官設籍登記僧尼,嚴加管制,但是桓玄特別關照僚屬說:「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
慧遠以〈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表達他對於桓玄整頓佛門,寄予厚望,並提出具體建議,認為如法修持禪定者;能讀經學法者;修建寺塔、造佛像、供奉舍利者,不應列為沙汰的對象;對於有真心想出家的士族子弟,應允許其自由出家。
桓玄完全採納了慧遠的意見,慧遠也制定僧尼規矩,整頓佛教,獲得桓玄的護持,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東晉成帝(三二五~三四二)在位時,因為年幼,由庾冰輔政,主張沙門必須遵照中國傳統的禮節,對王者行跪拜禮,但是庾冰的主張遭到當時尚書何充等人的反對,而未能實行。幾十年之後,桓玄再次提出沙門敬王的問題。
桓玄因為一心想篡位稱帝,所以提倡沙門也應該向君王禮敬,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他強調沙門的一切生活所需都仰賴王者,受德於王,豈能「受其德而遺其禮,沾其惠而廢其敬」?桓玄下書給「八座」(東晉時稱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部尚書、尚書左、右樸射、尚書令為八座),限他們在八日內確定此事。不久又致書慧遠,表示沙門不跪拜王者,於情於理都不通的看法,同時附上〈與八座書論道人敬王事〉,請他發表意見。
慧遠寫了〈答桓太尉書〉,明確表示在家信徒忠君孝親,禮敬王侯,遵守禮法,完全符合王制,但沙門出家修道,是方外之士,所謂「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他們是以度己度人為目的,所以若強迫脫離世俗的出家人行世俗的跪拜禮,顯然是不合適的。出家人雖非王侯,卻可協助王者治世救人。桓玄覺得慧遠的話有道理,認為佛教可輔助教化,因此,元興二年(四○三),桓玄篡位稱帝,特下詔書,允許沙門不必禮拜王者。次年,桓玄被劉裕打敗,被殺身亡。慧遠更進一步發揮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認為「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堯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所以,慧遠的主張對中國佛教的禮制和政治原則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謝靈運與白蓮社
劉宋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陽夏(河南太康)人。繼襲祖父謝玄「康樂公」爵位,世人稱他為「謝康樂」。少好學,博覽群書,擅長書畫詩文,文章之美,與顏延之齊名,時稱江左第一人。歷任太尉參軍、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靈運自視甚高,恃才傲物,直言批判,因此時常招來別人妒忌而不自知。後以權貴挾恨陷害,被徙廣州。有誣其謀反者,文帝亦忌其才名,遂於元嘉十年(四三三)十一月,藉端誅殺,時年四十九歲。臨刑時,留言將其美鬚施與南海祇洹寺作為維摩詰菩薩像鬚,並作有臨終詩一首:「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窮盡,嵇叟理既迫,霍子命亦殞。悽悽凌霜柏,納納衝風菌,邂逅竟無時,修短非所愍。恨我君子志,不得巖上泯,送心正覺前,斯痛久已忍。唯願乘來生,怨親同心朕。」靈運自比己身如東漢龔勝、李業、晉朝嵇紹、霍原等賢士見棄於君王,為世所不容,慘遭殺戮極刑。冀望能乘願再來,以冤親平等的佛心對待怨敵。在謝靈運不足五十的短暫一生,佛法給予他心靈安頓的皈依處。
謝靈運一生和佛教因緣深厚殊勝,他於東晉義熙年間,曾到廬山參禮慧遠大師,肅然心服,誓願跟隨慧遠大師,並在道場前挖掘蓮花池,池內種植白色蓮花,並和志同道合者結社共修淨土之業,定名為白蓮社,靈運遂作「淨土詠」以資紀念。詠云:「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頹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當時,靈運曾經要求永久入社,但慧遠大師以為謝靈運的心思雜亂而未允許他入社,因此在謝靈運為慧遠大師作的誄中,曾說:「予志學之年,希門人之末,惜哉誠願弗遂,永違此世!」
少帝景平元年秋(四二三),靈運養病於東山,聽說沙門曇隆於上虞徐山,於是經常往來參訪,相互鑽研佛教義理,同遊嶀嵊,寄情於靈山秀水,達二年之久。曾經隨從龍光寺竺道生遊,對道生所主張的頓悟義理非常佩服,著有《辯宗論》,闡釋道生頓悟成佛的義理。謝靈運篤好佛理,對方言音律多所通解,得知烏衣寺的慧叡法師精通梵語,便前往向他請益,因而對經文中諸多梵語的讀音意義多能融會貫通,著有《十四音訓敘》,條例梵漢,對於當時譯經、讀經裨益匪淺。當時正值《大涅槃經》傳至建業,由於品數疏簡,文義艱深,令初學者不易深入,他就與慧嚴、慧觀等人重新編定,而成三十六卷的《南本涅槃經》,為「一闡提亦可成佛」的思想提出經證,一時掀起涅槃的研究熱潮,迄今流行不輟。因此,涅槃之學、頓悟之說得以弘布於當時,謝靈運功不可沒。另撰有《金剛般若經注》、《涅槃經疏》等。
謝靈運常說,六經的根本在於濟俗,若想求得性靈真要,則需以佛理為指南。由此可以看出謝靈運對佛法的體會極為深刻。
【習題】
1.試述慧遠大師在政治上的教化功績。
2.試述佛教對謝靈運一生的影響。
- 043佛教叢書1 教理(1)
- p040 【推薦序】星雲之道:大師一生的貢獻
- p048 自序
- 怎樣做一個佛教徒
- p053 第一篇 皈依三寶
- p066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p089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 最初的根本佛法
- p105 第一篇 緣起
- p118 第二篇 四聖諦
- p132 第三篇 三法印
-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 p147 第一篇 空
- p157 第二篇 業
- p170 第三篇 因果
- p180 第四篇 中道
-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 p189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
- p205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種心事的內容
- p228 第三篇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
- p246 第四篇 一念三千
- 真實的自我
- p261 第一篇 心
- p270 第二篇 性
- p283 第三篇 明心見性
- 學佛的次第
- p291 第一篇 信解行證
- p303 第二篇 五乘佛法
- p319 第三篇 三學增上
- p346 第四篇 止觀雙修
- p360 第五篇 四禪八定
- p368 第六篇 五停心觀
- 學道者的魔障
- p381 第一篇 五欲六塵
- p394 第二篇 三毒五蓋
- p404 第三篇 生死煩惱
- 044佛教叢書2 教理(2)
- 三世流轉的生命
- p007 第一篇 十二因緣
- p018 第二篇 十法界
- 佛教的圓滿世界
- p037 第一篇 涅槃寂靜
- p050 第二篇 解脫自在
- p057 第三篇 法身實相
- 佛陀的樣子
- p063 第一篇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 p079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p089 第三篇 佛陀十號
- 佛教的時空觀
- p101 第一篇 時間——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 p114 第二篇 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 佛教的宇宙觀
- p125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 p134 第二篇 天堂與地獄
- p145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 佛教的人生觀
- p155 第一篇 苦樂交集
- p162 第二篇 五趣流轉
- p174 第三篇 四大皆空
- p179 第四篇 五蘊非有
- 佛教的淨土思想
- p189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淨土——兜率淨土
- p196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極樂、琉璃淨土
- p208 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淨土——唯心、華藏、佛光淨土
- 人間佛教的建立
- p219 第一篇 從人道到佛道
- p229 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 p239 第三篇 從自利到利他
- 人間佛教的生活
- p251 第一篇 四恩總報
- p262 第二篇 食存五觀
- p271 第三篇 三輪體空
- 如何實踐佛法
- p279 第一篇 慚愧懺悔
- p293 第二篇 發心立願
- p310 第三篇 六度四攝
- p326 第四篇 四無量心
- p338 第五篇 回向
- 佛學的組織法
- p351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 p373 第二篇 結集
- p384 第三篇 判教
- 045佛教叢書3 經典(1)
- p007 八大人覺經
- p026 四十二章經
- p034 佛遺教經
- p044 大般涅槃經
- p055 六度集經
- p070 百喻經
- p087 法句經
- p093 賢愚經
- p102 阿含經
- p106 雜阿含經
- p118 中阿含經
- p124 長阿含經
- p131 增一阿含經
- p14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p15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p18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p190 妙法蓮華經
- p216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p232 大方廣佛華嚴經
- 046佛教叢書4 經典(2)
- p007 淨土三經
- p056 彌勒上生、下生經
- p072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p083 地藏菩薩本願經
- p091 大寶積經
- p108 勝鬘經
- p124 那先比丘經
- p136 盂蘭盆經
- p144 維摩詰所說經
- p174 金光明經
- p180 圓覺經
- p199 楞伽經
- p207 解深密經
- p223 梵網經
- 047佛教叢書5 經典(3)
- p007 八識規矩頌
- p014 大乘百法明門論
- p018 俱舍論
- p028 唯識二十論
- p034 唯識三十論頌
- p046 瑜伽師地論
- p060 攝大乘論
- p076 大乘起信論
- p082 大智度論
- p088 中論
- p094 華嚴五教章
- p102 天台四教儀
- p116 教觀綱宗
- p136 摩訶止觀
- p146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p154 祖堂集
- p157 景德傳燈錄
- p162 禪林象器箋
- p168 禪林寶訓
- p188 法苑珠林
- p202 經律異相
- p209 大乘大義章
- p223 萬善同歸集
- p229 大唐西域記
- p239 佛國記
- p253 南海寄歸內法傳
- p261 洛陽伽藍記
- p265 高僧傳
- p277 比丘尼傳
- p283 弘明集
- p294 廣弘明集
- 048佛教叢書6 佛陀(1)
- p014 緒言
- p016 偉大的佛陀
- 第一章 布施
- p025 臘八粥的由來
- p027 寺院之始
- p029 黃金鋪地建祇園
- p032 贈送精舍制
- p034 檀香供佛
- p035 財法二施
- p037 粒米勝須彌
- p040 棉線供養
- p041 衣服供養
- p042 傘蓋供養
- p044 婦人的夙因
- p045 四天王獻缽
- p047 醫駝背
- p048 廣長舌相
- p050 鸚鵡迎佛
- p052 貧女一燈
- p054 賣功德
- p057 夫婦的發心
- p060 模範王
- p064 布施與慳貪
- p067 總持第一
- p069 施多福大
- p070 餽贈以法
- p071 採花獻佛
- p073 不因說法而受供
- p075 貧人供佛
- p077 八萬四千塔由來
- p079 難行能行
- p080 真正的富有
- p084 智度海神
- p087 商人聞法
- p090 慳貪墮畜生
- p092 慳貪墮餓鬼
- p094 慳吝不捨
- p096 布施如播種
- p098 宿世業報
- p101 王女的覺悟
- p102 四句悟道
- p104 合掌的女嬰
- p106 施戒得名利
- 第二章 持戒
- p109 禁戒食肉
- p112 方便制戒
- p114 妄語如穢器
- p116 出家功德大
- p119 持戒求安穩
- p119 持戒的功德
- p121 藏六如龜
- p123 彌多的口業
- p125 獵人改業
- p127 大賢不賢
- p130 惡語之害
- p133 受持三戒
- p136 飲酒失智
- p137 飲酒之害
- p138 凡水與法水
- p140 慈心不殺
- 第三章 忍辱
- p143 忍辱的真義
- p144 忍辱的美德
- p148 忍辱度化鬼王
- p149 謙忍得長壽
- p151 忍能致勝
- p153 殺瞋
- p154 塵唾自汙
- p156 真理戰勝邪惡
- p157 不以瞋報瞋
- 第四章 精進
- p161 人身難得
- p163 少壯當努力
- p164 牛命與人命
- p165 聞法升天
- p166 精進的重要
- p167 念珠的由來
- p168 精勤得財富
- p170 四種馬
- p171 四個兒子
- p173 把握當下
- p175 戰勝自己
- 第五章 禪定
- p179 禪坐的方法
- p180 入定解危
- p181 為佛陀剃髮
- p184 忍力如根
- 第六章 般若
- p187 呵斥戲論
- p188 友有四品
- p189 愚人喝水
- p191 佛陀的智慧
- p192 愚人愚行
- p195 勝則增怨
- p196 涅槃如熄火
- p197 梵天問道
- p199 御馬三法
- p201 正與邪
- p202 找心
- p204 最苦與最樂
- p206 燒香作炭
- p207 神通和修行
- p210 不受第二支箭
- p211 金地王得度
- p214 最勝長者降魔
- p216 未雨綢繆
- p218 盲人除蚊
- p220 儲藏牛乳
- p222 建樓趣譚
- p225 盲人摸象
- p227 真正的魔術師
- p231 放下
- p232 如盲執燭
- p234 心開意解
- p235 馴象三法
- p237 甚深微妙緣起法
- p238 與智者交
- p240 化解爭水之戰
- p241 偈語
- p244 四種法樂
- p245 長者的教化
- p247 天女與獼猴
- p252 真正的美人
- p255 不知時的禍害
- p258 蒺藜問難
- p261 真正的賤民
- p263 提婆墮落
- 第七章 教化
- p267 最初的信士
- p268 三迦葉棄邪歸正
- p270 波斯匿王的皈依
- p274 大迦葉的皈依
- p275 摩訶盧得道
- p278 浪子回頭
- p280 觀機逗教
- p281 度化五百婆羅門
- p283 度化女僕
- p286 妓女得度
- p288 慈度種德
- p292 扮鬼嚇佛
- p293 如附香薰
- p296 教化兒童
- p297 神通渡河
- p298 貪心
- p300 神通化外道
- p302 度化盜賊
- p304 度化乞丐
- p305 度化鴦崛摩羅
- p308 度化鬼子母
- p311 佛度玉耶
- p316 降伏傲慢
- 049佛教叢書7 佛陀(2)
- 第八章 因果
- p015 私欲遭苦報
- p017 長壽的方法
- p019 上升下墮
- p020 四種人
- p021 因果業報
- p024 人生無常
- p028 兩舌之害
- p031 七天供養
- p032 宏亮的聲音
- p034 外道迫害
- p036 婆羅門索債
- p038 柰樹因緣
- p042 有播種才有收成
- p043 歧路亡羊
- p045 行善積福
- 第九章 修持
- p049 佛陀分半座
- p052 革除習氣
- p054 安樂四法
- p055 利養之害
- p057 不可救藥
- p058 習氣如種子
- p060 六念處
- p061 師徒之情
- p064 四種雅行
- p065 四種弟子
- p066 過度之弊
- p067 五停心觀
- p069 五種非人
- p070 修行如彈琴
- p072 掃心地
- p075 修習慈心
- p076 煩惱如樹影
- p078 七車喻
- p079 香和臭
- p081 看病第一福田
- p082 佛陀探病
- p084 是不是人
- p086 貪欲如舉債
- p088 說不如行
- p090 甘露法門
- p092 呵斥神通
- p093 什麼是道
- p095 攝服狂象
- p097 學貴於行
- p099 再種福德
- p100 鼓喻
- p102 功德福業
- p103 掃地五德
- p106 何事最快樂
- p107 以法莊嚴
- p110 善生歸化佛陀
- p113 良馬八德
- p115 惡馬八態
- p117 觀四食
- p118 惡念如苦種
- p120 善惡根性
- p122 養身與養心
- p124 修行的目的
- p125 修行五法
- p127 安穩修行之道
- p130 八大人覺
- p132 臭女淨心
- p134 學道
- p136 七知善法
- p138 跋提解道
- p139 五種歡喜處
- p140 慈攝老人出家
- 第十章 業力
- p143 誰是愛自己的人
- p144 不是你的
- p145 佛陀的無奈
- p147 神通難抵業力
- p149 心淨國土淨
- p150 自業自受
- 第十一章 懺悔
- p155 去惡向善
- p157 不受懺悔之過
- p158 化解紛爭
- p160 懺悔得天眼
- p162 金剛女的懺悔
- p164 阿闍世的懺悔
- p170 以貌取人
- p172 佛陀的光明
- p173 摩登伽女證果
- p178 度化醜兒
- 第十二章 政治
- p181 生命無價
- p182 囑王護法
- p183 為真理而戰
- p186 治國七法
- p189 護法長城
- 第十三章 無常
- p195 無常迅速
- p196 吉祥草
- p198 生死如大雨
- p199 四事最可怖
- p200 瓢勺斟味
- p203 人生五難
- p205 四事不久常
- p207 度化耶舍
- p209 身是苦本
- p210 人命短促
- p212 人命在幾間
- p214 佛度蓮花
- 第十四章 經濟
- p217 五家共有
- p218 黃金是毒蛇
- p220 財富運用法
- 第十五章 弘法
- p225 大轉法輪
- 第十六章 報恩
- p229 知恩報恩
- 第十七章 慈悲
- p233 慈心解怨
- p235 一念慈心
- p236 不捨眾生
- p238 心病之苦
- p240 恤貧濟殘
- p241 金身受災
- p243 救護羅睺羅
- p244 慈度尼提
- p246 見法則見佛
- p248 愛護兒童
- p249 為醉漢剃度
- 第十八章 感情
- p251 佛陀的眼淚
- p252 端坐路中救祖國
- p254 佛陀的憂喜
- 第十九章 愚痴
- p259 腳踏實地
- p260 烏鴉逐臭肉
- p261 易師之過
- 第二十章 平等
- p265 平等無私
- p266 怨親平等
- p268 等視眾生
- p270 眾生平等
- p271 平等乞食
- p274 四姓平等
- 第二一章 孝道
- p279 三等孝順
- p280 盂蘭盆會
- p283 為父擔棺
- p286 為姨母抬棺
- 第二二章 倫理
- p289 禮敬長老
- p290 老人是寶
- 第二三章 惜福
- p295 來處不易
- 第二四章 發心
- p299 度化長者
- 第二五章 發願
- p301 選擇侍者
- 第二六章 信仰
- p305 如來六德
- p306 美女宣佛化
- p310 憶念三寶生善處
- p312 如犢不離乳
- p313 信仰的財富
- p316 不受毒害
- p317 淨信如月明
- p318 信心的力量
- p320 試佛音遠近
- p323 寶橋渡佛陀
- p324 優填王造像
- p326 鑄像之始
- p327 敬法如敬佛
- p328 歌頌真理
- p330 佛陀的毫光
- p332 人生的大樂
- p334 永恆的生命
- p335 放下自在
- p336 最後的遺教
- p338 最後的弟子
- p341 八大靈塔
- 050佛教叢書8 弟子(1)
- 壹、中國
- p009 印手菩薩道安大師
- p017 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 p027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大師
- p037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 p043 解空第一僧肇大師
- p049 空有相融道生大師
- p058 復興北魏佛教的曇曜法師
- p066 佛教藝文家僧祐律師
- p071 皇帝菩薩梁武帝
- p081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
- p090 三階教主信行法師
- p096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
- p102 東土律祖道宣律師
- p109 留學聖僧玄奘大師
- p119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 p125 百部論師慈恩窺基大師
- p133 曹溪六祖惠能大師
- p142 開拓華嚴判教法藏大師
- p151 天文科學家一行禪師
- p158 日本律宗始祖鑑真大師
- p167 創立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
- p174 闡揚華嚴澄觀國師
- p182 河東大士裴休宰相
- p190 會通三教宗密禪師
- p198 禪淨雙修永明延壽禪師
- p204 斷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 p209 雲棲菩薩蓮池大師
- p218 三教一家紫柏大師
- p225 重振曹溪憨山大師
- p234 蓮宗九祖智旭大師
- 051佛教叢書9 弟子(2)
- 壹、中國
- p009 中興近代佛教的楊仁山
- p020 五宗並嗣虛雲和尚
- p031 創辦華嚴大學的月霞法師
- p038 淨土再來人印光大師
- p044 點燃晚清法燈的譚嗣同
- p052 國學大師章太炎
- p061 性相圓融歐陽竟無
- p067 佛學思想家梁啟超
- p075 天台教育家倓虛法師
- p083 持律弘教的慈舟律師
- p089 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
- p098 宣揚戒殺護生的呂碧城
- p104 民初佛教領袖太虛大師
- p115 弘揚淨土的李炳南
- p121 護國衛教戴季陶
- p128 佛教史學者湯用彤
- p135 弘傳東密的持松法師
- p143 開創台灣佛教的慈航法師
- p152 近代佛學巨擘呂澂
- p160 菩薩畫家豐子愷
- p168 推動僧伽教育的大醒法師
- p173 漢傳藏學家法尊法師
- p180 講學東亞的法舫法師
- p186 現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
- p193 台灣詩僧斌宗法師
- p200 一代優婆夷孫張清揚女士
- 貳、印度
- p209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 p218 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
- p226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 p233 檀那第一須達長者
- p240 第一比丘尼大愛道
- p247 善說一乘法的勝鬘夫人
- p253 大乘居士菩薩維摩詰
- p260 轉輪聖王阿育王
- p272 護法帝王迦膩色迦王
- p278 文藝詩人馬鳴菩薩
- p283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p291 智勇雙全提婆菩薩
- p297 開創法相宗的無著與世親
- 052佛教叢書10 弟子(3)
- 參、西藏
- p009 弘傳藏教第一人文成公主
- p018 西藏密教始祖蓮華生大士
- p026 難忍能忍的密勒日巴尊者
- p034 藏密奠基者大寶法王八思巴
- p040 藏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師
- p050 彌陀化身四世班禪
- 肆、日本
- p059 日本佛教之父聖德太子
- p068 開創真言的空海大師
- p078 傳燈大法師最澄上人
- p086 日本淨土元祖法然上人
- p094 日本臨濟宗開祖榮西禪師
- p104 淨土真宗開祖親鸞上人
- p110 日本曹洞初祖道元禪師
- p122 法華經行者日蓮上人
- p132 日本黃檗宗開祖隱元禪師
- p139 印度哲學開拓者高楠順次郎
- p148 世界禪學家鈴木大拙
- 伍、韓國
- p157 海東孔子僧統慈藏律師
- p167 西明大師圓測法師
- p174 普濟庶民元曉大師
- p182 海東華嚴初祖義湘大師
- p190 華嚴學者均如大師
- p196 融會禪教義天國師
- p202 韓國曹溪宗中興之祖普照國師
- 陸、泰國
- p209 人間比丘占達沙羅法師
- 柒、錫蘭
- p217 中興錫蘭佛教的達摩波羅
- p228 智勇雙全的蘇達摩加利尼師
- 捌、歐美
- p235 英國佛教瑰寶賴斯‧戴維茲
- p242 俄國佛學家徹爾巴斯基
- p248 德國首位比丘三界智長老
- 053佛教叢書11 教史(1)
- 第一篇 印度篇
- p005 第一章 佛教興起的背景
- p018 第二章 佛陀的一生
- p042 第三章 道場的設立
- p056 第四章 經典結集的過程
- p074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發展
- p090 第六章 佛教的轉輪聖王
- p126 第七章 初期佛教僧信的典範
- p168 第八章 菩薩道的實踐
- p198 第九章 西域佛教的光輝
- 054佛教叢書12 教史(2)
- 第二篇 中國篇
- p005 第一章 初傳佛教的盛事
- p024 第二章 西行高僧傳
- p050 第三章 譯經事業的開展
- p075 第四章 帝王與佛教
- p114 第五章 佛教對社會的教化
- p144 第六章 佛教的僧官制度
- p162 第七章 佛教的教難
- p187 第八章 宗派的競相建立
- 055佛教叢書13 教史(3)
- 第二篇 中國篇
- p005 第九章 禪宗的風起雲湧
- p054 第十章 奇僧異士舉例
- p098 第十一章 唐宋佛教文人的風采
- p132 第十二章 邊疆佛教的概況
- p182 第十三章 人間佛教的重光
- p230 第十四章 國際佛光會的發展
- 056佛教叢書14 教史(4)
- 第三篇 世界篇
- p005 第一章 日本佛教簡史
- p050 第二章 韓國佛教簡史
- p074 第三章 亞洲佛教簡史
- p160 第四章 歐美佛教簡史
- p244 第五章 澳洲佛教簡史
- p264 第六章 非洲佛教簡史
- 057佛教叢書15 宗派(1)
- 禪宗
- p008 壹、拈花微笑與達摩東來
- p013 貳、衣缽傳承與一花五葉
- p031 參、禪門名著與禪學影響
- p047 肆、禪宗大師與禪門語錄
- p071 伍、禪林規範與典故
- p085 陸、修持方法與開悟完成
- 淨土宗
- p106 壹、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 p111 貳、淨土宗的經論依據
- p128 參、淨土宗祖師傳承
- p157 肆、念佛法門
- p172 伍、念佛往生錄
- p190 陸、淨土問題研究
- 律宗
- p209 壹、戒律起源與部派佛教
- p220 貳、中國律宗傳承及其發展
- p241 參、中國律學典籍簡介
- p248 肆、律宗要義
- p255 伍、律宗修學層次
- p272 陸、律學上的觀念問題
- 058佛教叢書16 宗派(2)
- 密宗
- p007 前言
- p010 壹、密宗傳承史略
- p042 貳、密宗的經典依據
- p053 參、密宗的教義思想
- p068 肆、密宗的行持果位
- p083 伍、密教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 p094 附錄——西藏的醫藥學院
- 華嚴宗
- p103 前言
- p109 壹、華嚴的開宗及其傳承
- p128 貳、華嚴宗所依經論
- p147 參、華嚴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 p185 肆、華嚴的面面觀
- p203 伍、華嚴宗的人間修行法
- p208 陸、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 天台宗
- p217 前言
- p219 壹、天台宗的歷史傳承
- p239 貳、天台宗的經論依據
- p257 參、天台宗的教判組織
- p273 肆、天台宗的思想大義
- p282 伍、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 059佛教叢書17 宗派(3)
- 三論宗
- p007 前言
- p009 壹、三論宗的源流及其傳承
- p027 貳、三論宗重要著作
- p035 參、三論宗的教義及其教判
- p059 肆、三論宗的修持法
- 唯識宗
- p071 前言
- p072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
- p096 貳、唯識宗所依經論略釋
- p110 參、唯識宗的要義
- p167 肆、唯識宗的教判
- p169 伍、唯識宗的人間修行法
- p174 附錄——汎論因明
- 俱舍宗
- p184 壹、俱舍宗的傳承與發展
- p183 前言
- p189 貳、俱舍宗的經論
- p197 參、俱舍宗要義
- p266 肆、《俱舍論》對中國佛教各宗影響
- 成實宗
- p271 前言
- p271 壹、成實宗的歷史傳承
- p290 貳、成實宗依據的論書
- p296 參、成實宗的教義及其教判
- p313 肆、修行階位
- 060佛教叢書18 儀制(1)
- 壹、修行資糧篇
- p007 導言
- p007 一、平時自修功課
- p013 二、念佛共修會
- p022 三、朝山
- p033 四、短期出家修道會
- p076 五、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貳、禪淨加行篇
- p131 導言
- p132 一、禪修
- p156 二、禪淨雙修
- 參、寺院巡禮篇
- p176 一、認識寺廟庵堂
- p173 導言
- p181 二、寺院參訪
- p196 三、佛門稱謂
- p201 四、各種懺儀
- p210 五、各種法會
- 061佛教叢書19 儀制(2)
- 肆、人生禮儀篇
- p007 導言
- p007 一、毓麟之禮
- p016 二、皈依之禮
- p017 三、成年之禮
- p022 四、佛化婚禮
- p043 五、菩提眷屬祝福禮
- p048 六、壽誕儀禮
- 伍、應用禮儀篇
- p057 一、佛像安座程序
- p058 二、奠基程序
- p059 三、落成典禮程序
- p060 四、商店開幕典禮程序
- p062 五、就職典禮程序(以佛光會會長就職典禮為例)
- p062 六、頒獎典禮程序
- p063 七、召開會議程序(以佛光會分會會議為例)
- p065 八、放生儀式程序
- p065 九、家庭普照程序
- p066 一〇、禪淨共修祈福法會程序
- p068 一一、大學開學典禮程序
- p069 一二、佛光山住持陞座典禮程序 (一九八五年)
- p071 一三、佛光山封山典禮程序 (一九九七年)
- p072 一四、佛光山第九任住持晉山陞座法會暨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法大典(二〇一三年)
- 陸、喪葬禮儀篇
- p079 導言
- p079 一、臨終關懷
- p099 二、撰寫遺囑
- p116 三、殯葬奠禮
- p146 四、附錄
- 柒、生活禮儀篇
- p173 導言
- p173 一、相見的禮儀
- p177 二、說話的禮儀
- p185 三、電話的禮儀
- p187 四、共處的禮儀
- p190 五、待客的禮儀
- p193 六、訪友的禮儀
- p194 七、職業道德的規範
- p196 八、書信的禮儀
- p204 九、便條的禮儀
- p206 一〇、衣著的禮儀
- p207 一一、飲食的禮儀
- p210 一二、居家的禮儀
- p212 一三、乘車的禮儀
- p213 一四、喜慶的禮儀
- p214 一五、探病的禮儀
- p221 一六、弔喪的禮儀
- p222 一七、接機的禮儀
- p222 一八、旅遊的禮儀
- 捌、佛化家庭篇
- p233 導言
- p233 一、家庭教育
- p248 二、職業選擇
- p255 三、人際關係
- p279 四、養生之道
- p284 五、養老之道
- p294 六、修行之道
- p300 七、設置佛堂
- p306 八、居家圖書館
- 062佛教叢書20 儀制(3)
- 玖、社團活動篇
- p007 導言
- p008 一、國際佛光會
- p053 二、佛學講座
- p056 三、座談會
- p060 四、社教弘法活動
- p073 五、社會服務類
- 拾、佛教育樂篇
- p097 導言
- p098 一、體育活動
- p109 二、音樂
- p120 三、書藝
- p130 四、花和茶
- p139 五、勞動
- p146 六、修持
- p154 拾壹、佛門用語篇
- 拾貳、問題答問篇
- p225 導言
- p225 一、義解
- p247 二、修持
- p272 三、信仰
- p294 四、常識
- p312 五、社會問題
- 063佛教叢書21 教用(1)
- p006 佛教與政治
- p022 佛教與軍事
- p036 佛教與法律
- p054 佛教與和平
- p064 佛教與中國帝王
- p086 佛教與印度帝王
- p102 佛教與世界各國帝王
- p124 佛教與印度教
- p136 佛教與耶穌教
- p146 佛教與天主教
- p160 佛教與一貫道
- p168 佛教與道教
- p182 佛教與儒家
- p204 佛教與孝道
- p224 佛教與人生
- p234 佛教與禮俗規範
- p246 佛教與民間節慶
- p272 佛教與地理風水
- p280 佛教與神祇信仰
- p290 佛教與神通
- p304 佛教與感應
- p314 佛教與命運
- p326 佛教與輪迴
- 064佛教叢書22 教用(2)
- p006 佛教與慈善事業
- p018 佛教與公益事業
- p030 佛教與交通事業
- p040 佛教與企業
- p058 佛教與農業
- p076 佛教與森林
- p088 佛教與自然界
- p100 佛教與動物
- p110 佛教與書法
- p124 佛教與茶道
- p134 佛教與花藝
- p148 佛教與工藝
- p156 佛教與雕塑
- p170 佛教與音樂
- p184 佛教與戲劇
- p194 佛教與舞蹈
- p206 佛教與武術
- p216 佛教與文學
- p228 佛教與文人
- p250 佛教與中國詞彙學
- p268 佛教與翻譯學
- p294 佛教與天文
- p306 佛教與數學
- 065佛教叢書23 教用(3)
- p006 佛教與物理
- p014 佛教與科學
- p032 佛教與醫學
- p052 佛教與心理學
- p068 佛教與環保
- p084 佛教與建築
- p098 佛教與印刷
- p114 佛教與繪畫
- p126 佛教與宇宙觀
- p138 佛教生死觀
- p146 佛教的管理學
- p160 佛教與會議
- p172 佛教與聯語
- p196 佛教與觀光
- p212 佛教的參訪事業
- p222 印度佛教史上的教難
- p232 中國佛教史上的教難
- p244 世界佛教史上的教難
- p262 佛教與義工
- p278 佛教的護法信徒
- 066佛教叢書24 藝文(1)
- 偈
- p025 四言
- p028 五言
- p044 六言
- p046 七言
- 頌
- p065 四言
- p067 五言
- p071 六言
- p078 七言
- 詩
- p091 五言
- p111 六言
- p112 七言
- p139 新詩
- p156 詞
- p160 歌
- p216 賦
- p222 聯語
- p246 警策格言
- p266 箴
- p282 銘
- 法語
- p311 上堂
- p315 示眾
- p323 其它
- p366 星雲法語
- 067佛教叢書25 藝文(2)
- p008 贊
- p026 文
- 記
- p179 釋迦如來成道記
- p184 壽州法華院石經堂記
- p185 荷澤大師顯宗記
- p187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 p188 明州鄮山阿育王舍利塔記
- 傳
- p193 寒山子傳
- p195 拾得傳
- p197 僧懷素傳
- p198 王維傳
- p200 白樂天傳
- p204 柳子厚傳
- p207 蘇軾傳
- p211 八指頭陀傳
- p216 曼殊大師傳
- p224 宗仰上人傳
- p227 大醒法師傳
- p230 丁福保傳
- p232 東初法師傳
- 068佛教叢書26 藝文(3)
- 書信
- p009 與釋道安書
- p010 遠法師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
- p012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 并桓玄書
- p014 重與羅什書
- p014 王曼穎與慧皎法師書
- p016 答王曼穎書
- p016 答慧天法師書
- p018 答智光法師書
- p020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p032 婺州浦陽縣佐溪山朗禪師召大師山居書
- p033 大師答朗禪師書
- p036 辭北堂書
- p037 後寄北堂書
- p038 附孃回書
- p038 與雲首座書
- p039 與惠力芳和尚書
- p039 與黃蘗勝書
- p040 答蔣穎叔書
- p041 答靈源書
- p042 與佛鑑書見蟾侍者日錄
- p042 與祥和尚書
- p042 與韓子蒼書
- p043 與韓子蒼書
- p043 與秀紫芝書
- p044 佛鑑懃和尚與佛果勤和尚書
- p045 答魯直書
- p045 與文主簿
- p046 與王十朋書
- p046 答李參政 附問書
- p050 大慧禪師答孫知縣書
- p054 與李侍郎二書
- p055 顏侍郎答雲行人書
- p057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
- p060 復丘若泰
- p061 寄蓮池禪師
- p062 復岵瞻戴廷丞
- p062 與日本後藤葆真書
- p066 與釋幻人書一
- p068 與日本笠原研壽 南條文雄書
- p070 與日本南條文雄書一
- p071 復丁福保居士論臂香書
- p072 與丁福保居士書
- p074 復弘一法師書
- p074 致夏丏尊 李圓淨書
- p078 致夏丏尊 豐子愷書
- p080 致夏丏尊書
- p084 致蔣總司令書
- p087 致蔣主席書
- p090 與慈航書
- p092 致常惺法師書
- p094 告徒眾書
- p106 給徒眾的一封信
- p111 給信徒的一封信
- p121 給佛學院學生的一封信
- p134 賀托缽行腳功德圓滿
- p141 開示信徒點燈功德的一封信
- 序
- p147 《維摩詰經》序
- p149 《大般涅槃經》序
- p152 《無量壽經》序
- p153 《金剛般若經》序
- p154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p155 〈三藏聖教序〉
- p157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 p159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 p162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p163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 p165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 p168 《金光明經》序
- p169 《御製水懺》序
- p171 《無聲息的歌唱》序
- p178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序
- p188 《釋迦牟尼佛傳》序
- p191 《中英對照佛學叢書》序
- p194 《參學瑣談》序
- p197 《六祖壇經注釋》序
- p199 《萬佛在家菩薩戒同戒錄》序
- p202 《佛光學報》序
- p206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序
- p210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p212 《星雲禪話》序
- p215 《佛光大辭典》序
- p218 《清貧思想》序
- p224 《傳燈──星雲大師傳》序 佛光世界──集改革、創意、教育於一身的星雲大師
- 跋
- p229 《法華經》後序
- p230 書《楞伽經》後
- p232 書《四十二章經》題辭
- p233 《誡初心學人文》跋
- p234 《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編後跋
- 碑文
- p237 五台山清涼寺碑
- p239 少林寺碑
- p245 荊州城東天皇道悟禪師碑
- p246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 p250 賜諡大鑒禪師碑
- p251 大鑒禪師碑
- p254 棲賢寺碑
- p258 宗仰上人紀念堂碑
- p260 佛光山開山碑文
- p262 接引大佛碑記
- p264 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創立緣起
- p265 佛陀紀念館建館緣起
- p277 佛光山開山記
- 碑銘
- p305 佛影銘
- p309 六祖能禪師碑銘并序
- p313 天下放生池碑銘并序
- p315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
- p320 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銘并序
- p324 清涼國師碑銘
- p325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一首并敘
- p326 廣東光孝禪寺重興六祖戒壇碑銘并序
- 069佛教叢書27 人間佛教(1)
- 人間佛教的經證
- p011 布施的方法
- p014 端正的真義
- p016 戒貪欲
- p019 戒殺得安隱
- p022 離八風之患
- p026 進德之道
- p030 離人我是非之道
- p033 救護眾生之道
- p036 精進
- p039 五種非人
- p042 修持之道
- p045 吉祥行
- p049 獲好名聲之道
- p052 孝順之益
- p056 第一福田
- p060 懺悔除罪
- p065 忍辱多力
- p070 戒妄語
- p073 戒瞋
- p077 利益和快樂
- p083 利己利人
- p088 治身
- p092 信心
- p095 戒聞利身
- p098 財富的處理法
- p101 善護口過
- p105 益友和損友
- p108 粗言與善語
- p111 四攝化他
- p114 知足與不知足
- p117 報恩與息怨
- p121 交友
- p125 惡心自賊
- p128 致富之道
- p131 慚愧
- p134 生命的維繫
- p138 常富之道
- p142 真智者
- p145 說話的藝術
- p148 修行之道
- 人間佛教的藍圖──《維摩經.佛道品》
- p153 淨土就在人間
- p156 人間佛教的藍圖
- p182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p203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p221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
- p232 佛教的現代化
- p271 佛教如何現代化
- 人間佛教的事業
- p281 導言
- p283 人間佛教的文化事業
- p293 人間佛教的教育事業
- p298 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事業
- p308 人間佛教的社會公益事業
- 070佛教叢書28 人間佛教(2)
-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 p011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一講)
- p017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二講)
- p027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三講)
- p056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四講)
- 我的人間佛教性格
- p073 赤子之心
- p073 普同供養
- p074 車子養老
- p075 一口好牙
- p07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p077 黎姑
- p078 罰睡覺
- p080 功在佛教
- p080 權充駕駛
- p081 一書之緣
- p082 代替佛陀感謝
- p083 抱病致哀
- p084 人間佛教的奉行者
- p086 小黃花
- p087 師公的墨寶
- p087 佛光淨土
- p088 風雨生信心
- p089 半碗鹹菜
- p090 偏方救命
- p091 花生湯
- p092 化干戈為玉帛
- p094 我等不及了
- p095 再造父母
- p096 重見天日
- p097 開刀前的叮嚀
- p098 信佛與行佛
- p099 竄寮記
- p100 返回自然
- p102 為法而來
- p102 三十年的承諾
- p103 不請之友
- p104 寶琴梵音
- p105 三十年的考驗
- p106 觀狗記
- p108 孝順的徒弟
- p109 無緣慈悲
- p110 增添色彩
- p111 滿地跑
- p113 黑虎
- p114 黑人白心
- p116 實至名歸
- p116 異國信徒
- p118 老師的愛心
- p119 異國的溫情
- p121 養猴記
- p122 電話皈依記
- p123 姓李的兒女
- p124 曹溪一滴水
- p125 生死一如
- p126 普門大開
- p128 二二八的平正
- p129 僧侶救護隊
- p130 文化老農
- p131 放棄留學
- 人間佛教的人情味
- p135 法師與小食客
- p136 孤女阿照
- p138 媽媽樂
- p139 重拾歡樂
- p140 酒肆度眾
- p142 保養車子
- p142 不做老闆做小工
- p143 現代廖添丁
- p144 台灣經驗
- p145 兩條腿
- p146 為公眾的大愛
- p147 流浪狗
- p148 老師好
- p149 行李遺失記
- p150 擁有更多兒女
- p152 家外找家
- p153 借錢記
- p154 為鼠說法
- p155 遇險不驚
- p156 提款記
- p157 難民收容所——棲霞山寺
- p158 蓮花手印
- p160 師父心
- p161 野鶴無糧天地寬
- p163 這裡就是我的家
- p164 禪堂裡的小偷
- p165 人蛇共處
- p166 不說破
- p167 公車上的小孩
- p168 極樂世界
- p168 禪師的眼淚
- p169 給人歡喜
- p170 老天有眼
- p171 寧當功德主
- p172 狗親家
- p173 老菩薩學國語
- p174 父親的懺悔
- p176 老婆婆還願
- p176 人言成信
- p177 不是為了生氣
- p178 水果肖像
- p179 佛門的員工
- p180 文教老農
- p181 升學
- p181 佛光普照
- p182 人不如狗
- p183 精神武裝
- p185 馬路上的禪者
- p185 善體人意
- p187 佛光茶
- p188 犯戒救人
- p189 慈悲助人
- p190 我自己承擔
- p191 一諾千金
- p192 人心馬達
- p192 我所有的都是佛教的
- p193 我的爸爸
- p194 鬼殼面具
- p196 你最有用
- p196 方外之愛
- p198 持缽過夜
- p198 佛心平等
- p200 拂塵除垢
- p202 兩套袈裟
- p203 師徒之情
- p205 為父擔棺
- p206 養育之恩
- p207 為子植福
- p208 救人一命的念佛機
- p209 沙彌夜遊
- p210 探病之道
- p211 感情的提升
- p212 佛性在哪裡
- p213 向佛借錢
- p214 禪師作女婿
- p216 迷路記
- p217 終身不娶
- p218 無愧願心
- p219 牧師皈依佛教
- p221 有緣人
- p223 手足之愛
- p224 拆除圍牆
- p225 對弘法弟子的關懷
- p226 心眼
- p228 修持如調絃
- p229 隨手功德
- p231 老榕樹
- p232 美好的世界
- p233 一念之間
- p235 回頭轉身
- p237 生命的意義
- p239 不皈依也難
- p240 萬朵蓮花
- p241 傳燈老人
- p241 忘卻生死
- p243 無言的身教
- p244 乘公車記
- p245 日本買手錶
- p246 賺到歡喜
- p249 孛——個人間佛教實行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