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84 五、養老之道

「老人」是智慧的表徵,老人在現代家庭裡,與年輕人有代溝,觀念也不會一樣,老人嫌年輕人沒有禮貌,年輕人嫌老人意見多,彼此不滿,彼此嫌棄,怎會沒有代溝?最好方法是分開住。

有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時,並不知道要孝順,但離開分別住,反而會懂得孝順。

人年紀大了,健康要注意。「動」是表示健康,所以生活中要讓自己忙起來,動起來很重要。平常房間內一些簡單的家務,像掃地、抹桌子、倒茶要自己「動」手去做,不要老是等別人來服務,從動中讓自己活躍起來。

由於小家庭愈來愈多,家庭養老的功能亦漸漸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

1.在這裡,首先讓我們來談談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領我們進入老年人的心靈生活,進而了解老人的切實需要:

(1)老年人最寶貴的──健康。

(2)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團聚。

(3)老年人最歡喜的──含飴弄孫。

(4)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5)老年人最顧忌的──談死。

(6)老年人最恐懼的──死亡。

(7)老年人最難受的──老病。

(8)老年人最愛講的話──回憶當年。

(9)老年人最喜歡的天氣──冬暖夏涼。

(10)老年人最喜歡的文字──報紙。

(11)老年人最愛吃的食物──稀飯牛奶。

2.讓我們來看看各種老年人的生活,問問自己到底要做哪一種的老人?

(1)老年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2)老年人的日子──坐在街頭看鴿子覓食。

(3)老年人的飲食──等待救濟金。

(4)老年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5)老年人的怨嘆──兒女不孝順。

(6)老年人的苦惱──煮飯給兒女吃。

(7)老年人的辛勞──帶兩代。

(8)老年人的不幸──臥床不起。

(9)老年人的哀痛──白髮送黑髮。

(10)老年人的悲哀──想到死後沒人為他送葬。

(11)老年人的憂慮──不知道棺木在哪裡。

3.愚痴的老人

(1)愚痴的老人──有錢不用。

(2)愚痴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3)愚痴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願交棒。

(4)愚痴的老人──挑肥揀瘦,食不甘味。

(5)愚痴的老人──嘮叨不休。

4.最幸福的是灑脫的老人

(1)灑脫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書為伴。

(2)灑脫的老人──不一定兒女照顧,自己去普愛天下的兒女。

(3)灑脫的老人──不壓迫子女,不執著子女;子女有所問,樂於開導指引,但子女怎樣做,不過問。

(4)灑脫的老人──一杯茶,一份報紙。

(5)灑脫的老人──每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會談天。

(6)灑脫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嘗。

(7)灑脫的老人──南米北飯,皆能當飽。

(8)灑脫的老人──蒔花除草,逍遙自在。

(9)灑脫的老人──死後的地早就買好了。

(10)灑脫的老人──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

(11)灑脫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實,老年人知識豐富,識多見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累積,考慮問題的角度較為全面,回首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歷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見一斑。

如李時珍從六十歲開始,到七十四歲完成不朽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伽利略七十二歲時提出數學的無窮集合概念,七十四歲時完成《關於兩個世界體系的對話》,為近代自然科學基礎的奠定作出巨大貢獻;托爾斯泰七十二歲時完成長達二十萬字的著名小說《復活》;馬寅初寫《新人口論》時已是七十六歲高齡老人;費里希七十一歲時發現蜜蜂的舞蹈語言,獲得生物學、醫學諾貝爾獎。泰國一位僧王六十五歲開始學習英文單字,九十歲竟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見「老人最有智慧」這一句話一點也不錯。

「老年」並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在人生的旅途中,從最初年少時期的學習、成長,到為事業與家庭勤奮、奉獻的壯年時期;等到邁入老年退休,事業已告一段落,兒女也能獨立自主時,許多人此時頓感生命失去所依,漫無目標,而對老年生活產生恐懼、害怕。

其實,老並不可怕,只要自己懂得預作安排退休後的生活,老年生活也可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一)如何安排退休生活

平時要如何修持身心?要做到:

早起十念法,凡事無不辦。飲食有節量,茶果菜根香。

萬事要放下,榮辱莫牽掛。飯後千步走,可活九十九。

晚睡一柱香,心靜人自康。睡前寤瑜珈,光明在眼前。

主人會搬家,老死不可怕。真心要營養,要識無盡藏。

老年生活較為安閒,應有固定的工作和定課,這些都應該在年輕時即預作安排;再者,退休後不要過度干涉兒女的事情,如果有心願尚未達成,譬如進修讀書、出版自傳等,應該儘速設定目標去完成。因此,如何安排退休生活呢?以下提出四等防老與四等養老的方法。

1.四等防老方法

(1)經濟方面:多方開源節流,為自己儲備養老金。

(2)健康方面:不依恃年輕時的身強體壯,對於衛生保健之道多多注意和加強,比如常做運動,讓自己老而硬朗;生活作息有規律,注意營養的攝取等。

(3)信仰方面:擁有正信正見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皈依,精神上有所寄託,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有了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面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

(4)興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閒活動及興趣的培養,比如親近山林、種樹、園藝等,都是正當的娛樂。或到寺院當義工,參加公益社團,拓展生活圈,讓自己的生命在大眾中成長。

2.四等養老方法

(1)要修好緣來養老:人與人之間,是靠著緣分在維持關係,因此人際關係其實就是因緣法。俗語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世間上最寶貴的就是廣結善緣。如何廣結好緣、善緣呢?平時對人說好話,讚美周遭的鄰居、朋友;或者做善事,熱心社會公益等,以歡喜的心培養好的人際關係,自然老來不必煩惱沒有朋友,不必擔心被社會人群遺棄。

(2)要靠智慧來養老:老年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得到的學識與經驗,這是年輕人所不及的,老來如能摒除外緣,多寫幾部好書,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學識經驗,乃至技能訣竅等傳授給後學,甚至告訴後輩怎樣做好人,如何做好事,以豐富的做人處事經驗點化人心,自然能贏得大眾的肯定,何愁老來沒用呢!

(3)積聚金錢來養老:年輕時辛苦所賺取的錢財,除日常生活必要的開銷以外,不浪費,不奢華,過著簡單的生活,將手邊的金錢做最有價值的運用,從行善中也可以增添生命的意義。

(4)依靠子孫來養老:「養兒防老」,這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傳統觀念,父母年輕時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總希望兒女長大成人時,能回饋孝養,使父母衣食無愁,甚至能光大門楣。但是未必子女個個皆能孝養雙親,承歡膝下,所以,靠子孫養老是第四等的養老。

(二)如何面對老病?

人不一定老了才會生病,年輕人也不一定沒病,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生病是不分老少的,只是老年人生理機能多已退化,因此生病的機率自然比年輕時來的大。老年人生病時應該如何面對呢?

1.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每個人對苦的感受不一樣,有的人心力較弱,輕輕打他一下,便大呼小叫;假如心力強,即使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愈是怕痛,就會愈感到難受。因此,有病沒關係,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就不會被生理上的病拖垮了。

2.從物理治療做到心理治療:老年人生病了,喜歡看醫生,其實大部分醫生看老年人的病,往往只給他們吃一些安慰性的藥而已。既然如此,又何必看醫生,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生。當感覺身體上有一點不舒服,要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能夠這樣,病就已經好一半了。

3.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鞋面上都有六個洞,意思是要我們低下頭來,要「看得破」,不必太執著。一個人能夠放得下,尤其面對疾病能夠做到安然自在,才能對付疾病。

像美國的海倫凱勒,他又啞、又聾、又瞎,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他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所以說,老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緊,心理要永遠的健康,永遠的不老才行。

(三)病中如何用功?

蓮池大師說:「病者,眾生之良藥也。」病,最容易使人體驗無常,淡泊名利,精進修行,因此有人說,醫院是個最好修行的地方。病中應該如何用功呢?

1.對人生保持樂觀的態度,凡事往好處想。

2.對佛菩薩有信心,將生死交給佛菩薩,佛法中常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3.堅持正念,時時念佛,念佛不僅可忘記病痛,更可累積功德資糧。

4.心存慚愧、懺悔、感恩。

5.勤於禮佛,經云:「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佛不僅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更可消除種種業障。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