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4 淨土真宗開祖親鸞上人

日本平安朝末期至鎌倉初期,由於戰亂和封建制度的建立,造成社會不安,人們心中深受無常的苦迫與生活的煩惱,此時,法然、親鸞、榮西、道元、日蓮等高僧相繼出現,把握佛教的精神,積極入世化導。其中,親鸞繼承法然的淨土思想,創立「淨土真宗」,深入中下層庶民,倡導人間化、大眾化的念佛專修法門,以淺白的教義接引民眾,給社會帶來現世的安樂與來生成佛的希望。

專修念佛 流罪邊地

親鸞上人(一一七三~一二六二),為平安朝末期到鎌倉中期人。生於承安三年,京都人,俗姓藤原,名範宴,父名有範。幼年時,雙親先後辭世,九歲依止比叡山天台宗青蓮院慈圓法師出家,日常以不斷念佛為功課。二十年之間,親鸞在比叡山刻苦精進,學習天台宗的觀心和判教理論,以及源信和尚的淨土教義,基本學養可說大致完備。

在深刻思考如何才能達到解脫後,親鸞決定捨棄天台,選擇淨土法門。建仁元年(一二○一),親鸞至京都六角堂行百日參籠(即百日閉關修行),為後世眾生祈禱,並尋出離之要道。至第九十五日破曉時分,當親鸞口誦聖德太子祈禱文之際,忽見觀音現身,知因緣已到,遂出關而得知法然念佛易行的法門,次日即赴吉水拜謁法然源空上人。

法然傳授其所著《本願念佛集》,內容為勸勉專修念佛,並說明善人、惡人皆可依此超脫生死,往生極樂淨土。親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信服、讚歎。從建仁元年(一二○一)到建永二年(一二○七)的六年之間,信守淨土法門。當時親鸞因慕道綽、源空(法然),遂自二人名中各取一字,更名為綽空,以後又更名為善信。

由於法然的淨土宗在民間影響巨大,引起天台宗、法相宗等舊宗派的排斥、壓迫。於元久元年(一二○四),比叡山僧眾決議禁止專修念佛,法然為平息眾怒,遂制作〈七條起請文〉,並附加門下弟子連署書,一併呈交天台座主真性和尚。然翌年興福寺仍然提出九條奏狀上呈朝廷,強烈要求禁止專修念佛,加上當時後鳥羽上皇的宮女松蟲、鈴蟲於安樂、住蓮主辦的鹿谷念佛會出家,上皇大怒,遂下令禁止念佛,並將法然上人與弟子行空、幸西、親鸞等人處以流罪,安樂、住蓮處以斬罪。親鸞被剝奪僧籍,賜俗名藤井善信,流放越後(新潟縣)。

親鸞雖被革除僧籍,仍信奉淨土念佛法門,在獲得法然之許可後,娶妻惠信尼而過世俗生活,此乃日本淨土真宗蓄妻制度的開始。惠信尼性情敦厚,對親鸞在關東的傳教幫助很大。親鸞自稱非僧非俗,遂改名愚禿,自號「愚禿親鸞」,五年間過著流罪的生活,於建曆元年(一二一一),三十九歲時獲得赦免。次年回京都途中,親鸞聽到法然示寂的消息,於是決定折回越後,再到東北諸國傳教。其後,到了關東,親鸞以常陸(茨城縣)為中心,往來於上野、下野等地方說法教化,弘通念佛法門,歸依者眾多。

提倡念佛 造福黎民

日本初期佛教是屬於鎮護國家的宗教,以貴族為檀施,直到法然首倡專修念佛的淨土宗,始明確脫離貴族的權勢而普及於庶民。正因如此,淨土宗才受到與貴族特權相結合的舊宗派所非難。親鸞在流放越後時,承繼法然的思想,向當地民眾宣揚淨土教義,深入農村,與武士、農民接觸,為缺乏財力造像建寺的貧困者,或無暇修習佛法的庶民,開闢一條往生之路。他所倡導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法門,造福無數的蒼生黎民,也為日本佛教開創了新機運。

為區別法然所創的淨土宗,後世稱親鸞所立的宗派為「淨土真宗」,此乃取自《大乘義章》中「辨此實性,故曰真宗」之義;又以提倡「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也被稱為「一向宗」;因親鸞稱信徒為「御門徒眾」,故又稱為「門徒宗」。

與法然的淨土宗相比,親鸞的淨土真宗更重視對下層庶民的傳教,把所謂凡夫、惡人作為當機眾,甚至以惡人往生為本位,提出「惡人正機」說。親鸞把自己置於惡人之列,自稱愚禿、垢障凡愚、罪人等,以便能親近大眾而易於弘法佈教。

親鸞強調,世人所從事的行業,悉是前世業因所致,但能否往生成佛,則依憑對彌陀本願的信心來決定,只要具有信心,可以不斷煩惱即往生成佛,這種新見給下層民眾帶來往生極樂和成佛的希望。同時由於修行方法簡易,所以很快在庶民階層中產生巨大的迴響。

敕禁念佛 與子義絕

親鸞在常陸弘法十餘年,六十歲時他決定返回京都,途中於近江(滋賀縣)木部創建錦織寺,抵達京都後,又展轉於岡崎、吉水、五條西洞院等各寺弘法。親鸞駐錫西洞院二十年中,致力於著述,期間常與關東地方的門徒書信往來,指導淨土教義、念佛行法。但自親鸞返回京都之後,關東地方卻興起「有念、無念」之諍,及「造惡無礙」的異議。因此,親鸞於建長六年(一二五四),派遣長子善鸞前往協調,不料善鸞竟在關東自立異議,倡導「神佛輕侮、造惡無礙」的邪義,又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不惜控訴親鸞有力弟子性信等人,並藉幕府力量來彈壓,造成信徒們的迷惑而無所適從。親鸞震怒,毅然斬斷父子關係,時為建長八年,親鸞八十四歲。

弘長二年(一二六二)八月,親鸞遷至其弟尋有的善法院居住,十月染疾,十一月二十八日,面向西方,口誦彌陀名號安詳入寂,世壽九十。臨終時,覺信尼與少數弟子隨侍在旁。翌日,荼毗後,遺骨奉安於大谷。文永九年(一二七二),將陵墓遷移到大谷西麓,並建立廟堂,龜山天皇賜號為「久遠實成阿彌陀本願寺」,由覺信尼及其夫婿與其子覺慧住持。覺慧再傳給長子覺如,經過代代血脈相承,逐漸發展成淨土真宗派勢力最大的本願寺教團。明治九年(一八七六),天皇頒賜親鸞之諡號為「見真大師」。

教行信證 確立體系

親鸞在常陸領導念佛團時,著作《教行信證》六卷,全稱為《顯淨土教行證文類》,略稱《淨土文類》、《廣文略》、《廣本》。內容分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等六部分,引證佛、儒、道三家著述共六十四部典籍。本書完整地闡明親鸞的淨土教說,是淨土真宗的根本聖典。

此外,親鸞還著有《淨土和讚》、《愚禿鈔》、《淨土高僧和讚》、《淨土三經往生文類》、《西方指南鈔》、《唯信鈔文意》、《源空消息》等。其中,《愚禿鈔》是對佛法作全面的分類,詳列修行的次第,堪稱為日本淨土真宗的教相判;《淨土高僧和讚》是讚頌印度高僧龍樹、世親,中國淨土祖師曇鸞、道綽、善導,以及日本的源信、法然等,此七賢被親鸞尊為淨土七祖,親鸞即繼承此七祖的淨土教說,加入自創的觀點而形成日本淨土真宗教義的特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