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76 五、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實踐。因此,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應該進一步發心求受淨戒,從受戒中得到清淨戒體,仰仗諸佛菩薩、龍天護持,進而精進向道,成就三無漏學。再者,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戒的本質在於「不侵犯」,從不侵犯他人中,完成自己身口意三業的清淨,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就是慈悲心的體現;戒也是摒除習氣,立志與貪瞋痴煩惱的魔軍相對抗,所以說受戒也是一種修行。

戒,分為出家戒與在家戒。屬於在家信眾受持的戒法有:五戒、菩薩戒和八關齋戒。受戒有什麼好處?

1.可以增加信心:經由戒法的受持,可以對佛法的信仰更肯定。

2.可以生出功德:受戒後,在天龍八部的護持下,自有好因好緣。

3.可以產生力量:面對困難逆境,有勇氣去克服,處事也比較不會優柔寡斷。

4.可以人生平安:因有願心的堅持,龍天護法的加被,自然就會平安。

5.可以增加道念:發心修行,服務眾生,自能道念不退。

6.可以慧由心生:有了戒法,可以約束放逸的身心,由內心慢慢生出智慧來。

7.可以獲得尊重:受戒以後,可以受到長老大德的另眼看待,同道尊重及社會人士的尊敬。

8.可以產生和諧:有了戒法,在團體中,容易跟大家融和在一起。

(一)受持五戒

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其應守的戒律,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也是根本戒。佛陀常讚五戒為「五大施」。五戒的殊勝是:

1.五戒是做人根本道德。

2.五戒是倫理基本德目。

3.五戒是了生脫死的正因。

4.比丘戒是由五戒昇華境界。

5.一切戒皆由五戒中分支開出。

通常「布施」,是以身外物利人,只稍有施捨心者,皆可以做到;「持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比布施更可貴。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還大。

所謂「五戒」是:

1.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蚊蟲,都是殺生。不過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不殺生主要是指不殺人。殺人是波羅夷(極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懺悔的;殺死蚊蟲,叫犯突吉羅(輕垢罪),屬於惡作。雖然一樣有罪,但跟殺人不一樣。

此外,浪費時間,破壞東西,也屬殺生,因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同樣的,浪費物品也是殺生。

戒殺生主要是在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為何可以吃?佛教認為動物有心識的反應,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應,因此吃素不算殺生。

2.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是自己的東西,未經許可便占為己有,就是偷盜。根據戒律,盜取價值五錢以上的偷盜行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時順手取用公家信紙等,乃至借用東西不還,叫做不清淨行為;雖不是犯根本戒,但還是要負因果責任。凡將無主以外東西,私自據為己有,就犯了盜戒。

3.不邪淫: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係以外的男女行為。如強姦、嫖妓、重婚、誘拐、販賣人口、妨害家庭、強迫別人從事賣淫等有傷社會風化的行為,都犯了邪淫戒。夫妻堅持不邪淫戒,家庭就是個和樂的家庭,社會就是守禮的社會。

4.不妄語:就是不說虛妄不實的話。妄語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諛奉承的綺語等。而妄語又有分:

(1)大妄語:指沒有證果的人說證果了,沒有神通說得到神通,這種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是大妄語。

(2)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是說非,非說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皆屬妄語。

(3)方便妄語:即善意的欺騙,為別人利益著想,或不想麻煩別人而說的妄語,即方便妄語。

5.不飲酒:雖然明指為酒,但凡能刺激神經,使人失去理智,敗壞德行的物品,如大麻、鴉片、安非他命……都是不飲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根本上講卻只有一條──不侵犯眾生。人間的鬥爭、動亂、不安,主要就是由於彼此相互侵犯,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如果世間上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那麼人間淨土的理想就不難實現了。

《月燈三昧經》卷六記載,受持淨戒有十種利益:(1)滿足一切智;(2)如佛所學而學;(3)智者不毀;(4)不退誓願;(5)安住於行;(6)棄捨生死;(7)慕樂涅槃;(8)得無纏心;(9)得勝三昧;(10)不乏信財。

此外,能不殺生而護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布施,自然能發財;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得美譽;不喝酒而能遠離毒品,自然身體會健康,智慧清明。

1.受戒的程序

(1)敷坐請師

(2)戒師開導

(3)請聖

(4)懺悔

(5)問遮難

(6)三番羯磨

(7)秉宣戒相

(8)發願

(9)勸囑

(10)回向

2.受戒的注意事項

(1)傳授戒法者,唯有僧眾,且須具有十年以上戒臘,德學高尚者,方能擔任。

(2)乞受五戒,應以恭敬、懇切的心到寺院中求受,注意儀容整齊。

(3)受持五戒是盡形壽(即終身)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

(4)受戒後應該確實持守,並時常參加寺院的共修會或求受八關齋戒。

(5)不慎破戒是可以發露懺悔的,懺悔後,即得清淨;破見則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6)受戒後,可以再復戒。

(7)縵衣又稱禮懺衣,唯誦經、禮佛、拜懺、共修時可以披搭,除此,不可以任意穿著。

附錄――受持五戒儀軌

(1)敷座請師

(凡有在家善信男女求受三皈五戒者,當於法堂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新戒於大殿分東西排班立定,班首出班執香,二引禮鳴手磬引班首迎請三師和尚,至大殿陞座)

(維那呼:「上香」)舉香讚:

三皈納體,五戒培基,浣滌遮障法憑師,心淨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禱祈,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班首上香,問訊,復位。新戒一齊向上排班)

(引禮師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至誠頂禮三師和尚三拜」「問訊」「長跪」「合掌」)

維那云:

夫改往從新,須皈三寶而求護,除愆植福,必稟五戒以嚴持。不遇明師,難聞正法。今為汝等,恭請□□堂上上□下□大和尚,為汝等作三皈五戒本師;而況此師,誨人無倦,接物有方;汝應端秉一心,隨我伸請。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大德,為三皈五戒本師;願大德,為我作三皈五戒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戒,慈愍故!(三請三叩。第三遍「大慈愍故」)

(2)開導

和尚鳴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汝既殷勤伸請,可爾,為汝等受三皈五戒。所有言詞,聽我開導:

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本,超凡入聖之種子,纔登戒品,便絕輪迴。受持不昧於初心,始終無犯;慈護謹防於微念,止作雙持;三乘道果以躋登,五分法身而克證。吾佛世尊,開方便門,戒列多品,初唱三皈,次伸五戒,仍依五戒,增入十戒、具足戒,因託十、具、三聚重宣。良由修道階次,心行非一,皆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元,本無二三。善男子、善女人等,汝今欲求稟受優婆塞、優婆夷三皈五戒者,應先了知「名、德、行、相、體、用」之義,庶幾心境相應,授受如律;若不知者,雖已僥倖,但獲少益。是故我今先為汝等略為闡釋:

梵語優婆塞,此云近事男。梵語優婆夷,此云近事女。謂親近三寶,廣修眾善,承事供養,植種福田故。

三皈者:以佛、法、僧三寶,具足無量真淨功德,能息眾生無邊生死苦輪,遠離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三寶以為所皈,故先皈依三寶。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此五,名曰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處;又名學跡,若有遊此,便昇大智慧殿故;又名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能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此五戒,在儒謂之五常,以仁者不殺害,義者不盜取,禮者不邪淫,智者不醉飲,信者不妄語故。五戒若全,則不求仁而仁著,不忻義而義敷,不祈禮而禮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揚,所謂振網提綱,復何功以加之,「若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遍於宇內,編戶千萬,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能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百刑息於國。其為國王者,則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欽遵佛制,報感樂果,仰且冥助國治,益補邦家。

上來所說,乃三皈五戒之名德行相。體用者:體謂戒之當體,依本具之理體而發。用謂行持力用,依所發戒體而行。然五戒以三皈為體,於正秉受三皈之時,當起殷重慈護大悲心,遍緣一切情非情境。境從心現,心外無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塵境之體,亦即得戒之因;若未緣想領受以前,與己無繫;發心緣想之後,恆依自心,而戒法為能依,心是所依;心法不一不異,名曰戒體。得是體已,任運止惡,任運修善,名曰力用。

善男子、善女人等,汝今既詳聞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答:「依教奉行!」

(3)請聖

和尚鳴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適間既聞三皈五戒「名、德、行、相、體、用」之義,理合從聞生解,由解受持。汝等起立,端秉虔誠,至心奉請,三寶萬靈而為證護。今隨我迎請,稱自己名:□□。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合掌」)

(和尚起座、拈香、作觀、舉梵、大眾同音唱和。受戒者,每一請畢,頂禮一拜。下准此)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盟受戒!(三請,下同)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真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師慧雲馨公大和尚、棲霞堂上上若下舜大和尚。惟願!不違本誓,慈光攝照,證明受戒!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祗。惟願!不違本誓,監壇護戒!

(如是一一三請畢,和尚復座而坐。引禮呼彼受戒者,仍長跪合掌而聽)

(4)懺悔

和尚鳴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上來迎請三寶,證明受戒,此時三寶慈光,照汝座筵,靡不徹見。猶恐汝等從無始以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汙染身器,不堪容納清淨妙戒;今者,應對三寶前,懇禱懺悔,洗滌愆尤,然後乃可授受。懺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隨我言詞,至心懺悔。

(下之懺悔文,和尚唱一段,新戒接著重唱一段。唯有至誠懇切,其罪可以懺除;若不至誠,言拜無益。應須三伸懺悔)和尚鳴尺:

弟子某甲從於無始劫,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汙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故於今日,生大慚愧,克誠披露,求哀懺悔,惟願三寶,慈悲攝受,放淨光明,照觸我身,諸惡消滅,三障蠲除,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此乃廣懺法;若時促,或有餘緣,用「往昔所造諸惡業」等四句,亦可)

(5)問遮難

和尚鳴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懺悔往業已竟,我依《善生經》先問七種遮障已,方可為汝授戒;其中有無,不可覆藏,一一實答。稱自己名:□□。

第一、汝曾盜現前僧物否?(有則答「有」,無則答「無」,以下皆同)

第二、汝曾於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汝曾汙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汝曾於父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五、汝曾於母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六、汝曾於師長有病時,捨去不顧否?

第七、汝曾殺害發菩提心眾生否?

(6)三番羯磨

和尚鳴尺云:

善男子、善女人等,適間為汝等懺悔無始往愆,問明現生遮障,則身心無染,道器純潔。我今為汝等秉宣三皈,正是納體之時,汝等當對三寶前,發廣大慈悲心,遍緣一切情與非情之境,而於境上,誓願斷惡修善,利濟眾生。汝等果能發此上品心,則今所受者,是如來上品三皈五戒。汝等稱自己名:□□,隨我語言,至心領受:

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三遍三拜)

如是三番皈依已,和尚鳴尺云:

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我某甲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

我某甲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7)秉宣戒相

和尚鳴尺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受三皈依竟,已得戒體。再為汝等宣五戒相,以便護持。一切經教,莫不深讚戒德;良由三界眾生,往來六道:所謂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全五戒,則人相具足,滿十善,則天報恆隨,反斯二種,則三途出沒,萬苦交加。一戒二戒,尚得人身,壽夭高卑,由戒多少。汝今若能全持五戒,謂之滿分優婆塞、優婆夷,若持四戒,謂之多分優婆塞、優婆夷,若持三戒,謂之半分優婆塞、優婆夷,若持二戒,謂之少分優婆塞、優婆夷,若持一戒,謂之一分優婆塞、優婆夷。是故先問決定,次與受之,汝今果能受持滿分優婆塞夷戒否?

答:「能受持滿分……」

和尚云:既能受持滿分戒者,汝隨我語,一一受持。稱自己名:□□。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三、不邪淫,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不妄語,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不飲酒,是優婆塞夷戒,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一不殺生乃至第五不飲酒,是滿分優婆塞夷戒,汝於中一一戒能持否?

答:能持!

汝今既受持滿分優婆塞夷戒者,佛制令汝畜禮懺衣。然衣而名禮懺者,唯聽作諸佛事,及懺悔之時披著,除是以外,一切時中,若往來城邑,出入市里,皆不得著。若詣寺院,當以囊盛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須知出家五眾之衣,離身名犯,是故應當恆著;在家二眾之衣,若恆著名犯,是故不應常著。汝今知之,能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和尚鳴尺云:

既能依教奉行,引禮大德,可將縵衣令披著身,口中誦偈。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分班」。引禮師將縵衣分發給新戒搭披)引禮教誦偈云:

善哉解脫服,尊貴禮懺衣,

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

南無寶檀華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披衣竟,引禮師呼:「一齊向上排班」「聞磬聲頂禮三拜」「問訊」「撩衣」「長跪」「合掌」)

(8)發願

和尚鳴尺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諦聽!《阿含經》云:「設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願而持戒者,得少許福田。」此謂行願相資,方成妙用。若修福業而無願者,譬若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煆,終不堪用。是故,我今授汝三皈五戒畢,當教發願,汝應至心合掌,隨我言詞,恭對十方三寶,發其誓願:

我某甲,至心發願,願此五戒功德,不墮三塗八難,持此功德,惠施法界,一切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得聞佛乘,悟無生忍,證不退位,還入娑婆,化諸有情,親覲彌陀,永斷生死!

(和尚念一句,新戒隨念一句,一遍一禮;如是三次發願,三禮諸佛)

(9)勸囑

和尚鳴尺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發願既畢,我今略示汝五戒功德,汝當諦聽!《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五戒,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五戒者,所得之福,勝過於彼,不可稱計!」

《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若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善男子、善女人,受持五戒,所得功德之不可思議,以諸福中,三寶勝故。」汝今受持,已得如是功德,應當珍敬守護。所言護者,如人護眼目,如王護獨子,如渡護浮囊,如敵護城廓。若於此五戒中,犯前四重者,更不得增進餘戒,更不能生長善法;佛法戒海,雖然廣大,普攝一切眾生,唯不攝破戒之人,猶若死屍,海水不容。汝等切不可負優婆塞夷之名行,宜當遵佛院之制言,汝等能如是守護奉行否?

答:「能守護奉行!」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至誠禮謝三師和尚三拜」)

(10)回向

和尚鳴尺云:

授戒圓滿,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引禮舉本師佛號,大眾齊念,新戒分班。和尚下座,舉回向偈)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引禮呼:眾新戒恭送三師和尚,和尚祝詞,新戒答佛號。新戒班首,領眾禮謝引禮諸師)

(二)受持八關齋戒

受持八關齋戒的主要意義是為讓在家信徒有機會培養出離心,過出家清淨離欲的生活。這是佛陀慈悲特別開出的方便法門,讓在家信徒播下出家解脫的種子。一般的戒法都是要盡形壽終生受持,唯有八關齋戒的受持僅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前五支與五戒同,只是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為不淫戒,再加上「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著花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及「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故名「八關齋戒」。

在家生活從「有」的上面著力去獲得需要,受持八關齋戒,過著出家生活,是從「無」的上面入道。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我們參加八關齋戒,學習忍耐、謙和、慎言、寬容、精進等等,過著德化的、樸實的、淡泊的宗教生活,以便能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受持八關齋戒的利益,據《大智度論》卷十三載:「一、得福增多;二、惡鬼遠去;三、住處安穩。」

八戒雖僅一日一夜,如能精進受持,播下出世的種子,將來亦可成就佛果,是在家佛子修行不可忽視的功課之一。

1.佛光山八關齋戒儀規

(1)大眾雲集,禮佛三拜。

(2)迎請和尚。

(3)上香。

(4)正請戒師白文。

(5)開導戒法。

(6)請聖證盟。

(7)懺悔業障。

(8)三皈納體。

(9)秉宣戒相。

(10)教發大願。

(11)護念咐囑。

2.受戒的注意事項

(1)八關齋戒屬於一日一夜戒,必須在寺院道場,由僧眾傳授。

(2)齋戒日期,一般都在每月六齋日受持,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若逢小月,可改為廿八、廿九兩日。目前寺院為方便工商社會人士之需要,大都將傳戒日期訂在星期日。

(3)雖是受持佛制的暫時出家法,但受持者不披福田衣,僅披搭縵衣誦經禮佛即可。

(4)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

(5)衣著應樸素,不穿鮮豔華麗的衣服,不塗抹香水、胭脂,不穿短褲、短裙和拖鞋,也不宜帶貴重物品入寺。

(6)攜帶海青。(已受戒者,請備縵衣)

(7)於一日夜結束後捨戒,不同於五戒必須終身受持。但日後仍可以定期求受八關齋戒,不受次數的限制。

(8)持戒期間,要能摒除俗務,放下萬緣,專志修行。

附錄――佛光山八關齋戒儀規

(1)大眾雲集、禮佛三拜

(凡有發心受八關齋戒者,端秉虔誠,齊集大殿。)

(2)迎請和尚

(班首代表執香,隨引禮師父前往法堂,迎請授戒和尚。)

(儀式與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同)

和尚受請出堂、拈香、禮佛後陞座

(3)上香(舉讚)

八支齋體,受持夜朝,關閉諸惡長善苗,心淨樂囂囂,佛光遙照,歸禮罪蠲消。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 引禮師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三拜」「問訊」「長跪」「合掌」)

(4)正請戒師

維那白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修行方法,持戒第一。理解佛法,如遇明師,則見解正確,守持戒律,若逢良導,則進步快速,今為汝等恭請上□下□和尚,為汝等作八戒本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大德為八戒本師,願大德為我做八戒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淨戒,慈愍故!

(一請一頂禮,第三請「大慈愍故」。)

(5)開導戒法

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既殷勤懇請,我今樂意為汝等作八戒本師,首先說明八關齋戒之意義:

*1佛陀為什麼要制八關齋戒?

因為在家佛弟子,不能出家修行,而對於出家修行,卻非常欽佩羡慕。所以佛陀制定八戒,作為在家弟子之加行,一日一夜持戒。這是隨順出離行者──阿羅漢、僧伽等,學習謹嚴淡泊之出家生活。

*2八關齋戒為什麼又叫近住戒?

因為受此戒者應當住於寺院,親近僧伽或阿羅漢學習,所以叫近住戒。此戒有七戒一齋(或說八戒一齋),故又名八關齋戒。或因八條戒,所以又叫八支齋戒。五戒必須終身受持,但仍屬在家之人所持,所以短期來學習出家行,而受持八戒。

*3八支齋戒是哪八支?

a.不殺生;b.不偷盜;c.不淫;d.不妄語;e.不飲酒。以上五支與五戒相同;但不淫戒在受戒之期間,就是夫妻之正淫,也絕對禁止,與出家人相同,所以但說不淫。f.不香華鬘嚴身,不歌舞觀聽(有時分為兩支),是不得塗脂抹粉插花,及嚴麗貴重之首飾;電視歌舞不能看也不能聽,當然自己也不可作。g.不得坐臥高廣嚴麗的床座。h.不得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後三戒與出家戒相同。八戒中之不非時食,名為齋。如再加受不捉持金銀戒,則為正式出家之沙彌與沙彌尼戒。

*4如何受八關齋戒?

八支齋戒,佛制一日一夜受持,一般都在六齋日──每月(舊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是印度風俗習慣上布施修善之日子。當天早上,大家到寺院裡來,請阿闍黎傳這日夜戒。當天受持,不得毀犯,到了明日天光,東方發白,就宣告完畢。下次要持戒,再請師長傳授。

八支齋戒,雖只是一日一夜受持,但卻種下了出世之正因,也是解脫之根本,汝等既然了解八支齋戒之功德意義,果能如法受持否?

答:能如法受持。

(6)請聖證盟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既然都能自願發心如法受持,理當先迎請三寶降臨法筵,為汝等證盟受戒,次請護法善神鎮守壇場,為汝等護持戒壇,汝等起立合掌,隨我言音,恭敬伸請,各稱自己法名:□□。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接引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降臨法筵,證盟受戒!(三稱三拜)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脫木叉;十二分經,權實教典;離欲清淨,甚深法寶。謹運一心,歸命頂禮!(三稱三拜)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清淨海眾諸大菩薩,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傳南山宗諸大律師、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棲霞堂上上若下舜大和尚。惟願!不違本誓,降臨法筵,證盟受戒!(三稱三拜)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寄位諸天、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土地、護戒神王、金剛力士、幽顯靈祇。惟願!不違本誓,普降法筵,監壇護戒!(三稱三拜)

(7)懺悔業障

適間迎請三寶萬靈,證盟衛護,已蒙垂慈降臨,遍滿法座,汝等應於此刻發真切的慚愧心,將自己一切惡業,無論是過去所造,現在所作,若毀犯五戒,菩薩戒,若忤逆師長父母,若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等身口意三惡業,恭對佛前,克誠披露,求哀懺悔,當知三業清淨無染,才堪納受戒體,汝等隨我音聲,求佛證明加被,以求身心之清淨,各稱自己法名:□□。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業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如是至誠三求懺悔)

(8)三皈納體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已至誠懺悔,身心清淨,正當納受戒體之時,我先為汝等證受三皈,感發戒體,汝等隨我音聲稱念三皈依文時,內心同時發起菩提心──誓願斷一切惡,誓願修一切善,誓願度一切眾生,心口合一則戒體自發,汝等各稱自己法名:□□。

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

(若女眾則稱優婆夷,如是三受三拜)

三結圓滿

上來三皈正式納受戒體,再加三結,才算作法圓滿。這種儀式叫三番羯磨,跟隨我念:

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竟。(三結三拜)

(9)秉宣戒相

我已為汝等證受三拜,由此三皈而得八戒戒體。再為汝等秉宣八戒名相,認識戒相,依之守戒不犯而保護戒體,為救護一切眾生故,汝等當再發菩提心,於一一戒中,如諸佛受持,隨我語言,誠實作答:

第一: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汝等一日一夜不殺生,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二:如諸佛盡形壽不偷盜,汝等一日一夜不偷盜,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三:如諸佛盡形壽不淫欲,汝等一日一夜不淫欲,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汝等一日一夜不妄語,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汝等一日一夜不飲酒,能持否?

答:能持。

第六:如諸佛盡形壽不香華鬘嚴身及歌舞觀聽,汝等一日一夜不香華鬘嚴身及歌舞觀聽,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七:如諸佛盡形壽不坐臥高廣嚴麗床座,汝等一日一夜不坐臥高廣嚴麗床座,能持否?

答:能持。

第八:如諸佛盡形壽不非時食,汝等一日一夜不非時食,能持否?

答:能持。

(10)教發大願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對三皈納體,八戒名相,均能一一了解受持,我今再依阿含經教汝等發願,因受戒功德依發心而有差別,如以增上生心,為了求得現生與後生的安樂而受持,就成為人天福德。如以出離心來學習,為了脫生死而受持,就是出世的戒法。如以菩提心來修學受持,則能成就無上佛果。汝等至心合掌,隨我教言,善發大願,稱自己名:□□。

我某甲至心發願,以此八關齋戒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不墮三塗八難,生生世世親近三寶,在在處處廣度眾生,普願法界有情,皆共成佛道。

(11)護念咐囑

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佛陀曾經說過,佛滅度後佛弟子應該以戒為師,持戒才能得解脫。持戒,就像黑暗中得到光明;就像貧窮之人得到寶藏;就像病人恢復健康。

持戒,如保護眼珠,不能讓細小之灰塵進入;如保護浮囊,不可有針細般之破漏毀壞。佛經說: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如露如電,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今八關齋戒,僅一日一夜,汝等應當攝心守意,堅持淨戒,成就出世正因,實在難得可貴,汝等果能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至誠禮謝和尚三拜」「問訊」「分班」)

授戒圓滿,所有功德,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維那舉佛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引禮師呼:「迎請者恭送和尚回寮」)

(三)受持菩薩戒

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發菩提心的佛弟子皆應受持菩薩戒,才能成就菩薩道,圓滿佛果。

菩薩戒的殊勝處在於出家、在家皆可受持。凡是發心受持者,皆名為菩薩。

菩薩戒的內容,涵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項,是聚集持律儀、勤修善法和度眾生等三大法門,顯示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不作惡,更要積極修一切善法,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廣度無邊的眾生。有關菩薩戒法,雖有出家(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六重二十八輕戒)之別,但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所以退失菩提心,便失菩薩戒。

正信佛弟子從發心學佛、持戒修善,更應由自利進而利他,由自度進而度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為菩薩的發心。在家修行者,除自身修持外,更應發心修持菩薩行,即發心護法,協助法務進行,或作利益他人事業。所謂修菩薩行,不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

菩薩六度的精神,是積極、懇切,而具有甚深意義的。這種微妙、深奧的道理,是佛陀在過去無量劫所親證修驗的。只有信仰佛教的弟子們,才有機緣聞此大法,因此,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躬親實踐。護持佛法,令佛法深入民間;以真誠懇切的態度去創造事業,福利社會人群。若能人人都信奉佛教,進而勤修六度法門,自利利他,則社會安定、國家和樂、世界太平的理想淨土將不難實現。

1.受戒的程序

(1)淨壇請師。

(2)禮敬三寶。

(3)請師示戒。

(4)請聖。

(5)受四不壞信。

(6)悔三世罪。

(7)教發大願。

(8)正授戒體。

(9)秉宣戒相。

(10)回向。

2.受戒的注意事項

(1)菩薩戒只有受法,沒有捨法。因「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而今求受,只是長養薰發本具的戒德,是增上,而不是新得。

(2)退失菩提心,增上惡心,即破失菩薩戒。

(3)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皆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

(4)受持菩薩戒者要茹素,慈心不殺(菩薩道以大悲心為第一)。

(5)受持菩薩戒者,為效菩薩行,燃身供佛,故於手臂上燃戒疤供佛。但如因患糖尿病等特殊情況而不便燃戒疤者,可不必勉強。

華香、木香皆有空間限制,但若受持淨戒者,身體合乎律儀,盡行世間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蒼生者,此「戒香」可以遍滿十方。

修行的法門很多,不外念佛、禪坐、持戒、助人、禮拜、喜捨、布施、正心、正念、行正道等等,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眾生的存在,而且肯為眾生做馬牛,為眾生服務。

修行要「人性化」,不要標新立異或故做神祕。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不食人間煙火。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應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附錄――受持菩薩戒儀軌

(1)淨壇請師

(新戒雲集大殿,禮佛畢)

維那白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今為汝等,嚴淨壇場,敷設法座,秉受菩薩妙善戒法,汝等先當隨我誦咒結壇。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大悲咒三遍,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班首出班,執香,隨二引禮法師迎請三師和尚。三師進壇,拈香)維那舉集眾偈:

降伏魔力冤,除結盡無餘,聞此妙響音,盡當雲來集。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稱)(戒師三禮)

得戒和尚白:「今為傳授菩薩三聚淨戒說者。」(三師和尚問訊陞座)

維那舉鐘聲偈: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

(偈畢,維那呼:「上香」)唱香讚:

千華台上,華藏能仁,各還本界濟沉淪,心地戒為因,千億化身,一曲和陽春。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班首上香,問訊,復位,新戒一齊向上排班)

(引禮師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至誠頂禮三師和尚三拜」「問訊」「長跪」「合掌」)

維那白云:

夫菩薩戒者,事出非常,憑師乃發,佛前自誓,相好難期,一遇明師,便名得戒。今為汝等,恭請□□堂上上□下□大和尚,為汝等作菩薩戒法師,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各稱法名:□□,其餘言詞,皆隨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攝受。(三請三禮)

戒師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既殷勤伸請,可爾!我今依大乘經律,為汝等秉宣授戒!

(2)禮敬三寶

維那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既發勝心,求受菩薩淨戒,應當運心作觀,隨我音聲,頂禮十方三寶。各稱法名:□□。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合掌」)維那舉梵云: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3)請師示戒

維那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今對佛像前,隨我語言,至誠正請菩薩戒法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弟子某甲等菩薩淨戒!(說已,頂禮一拜)

戒師鳴尺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諦聽!汝是菩薩否?  

答:「是菩薩!」

既是菩薩,汝發菩提心未?

答:「已發菩提心!」

戒師鳴尺云:

諸善男子、善女人,諦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等能學否?

答:「能學!」

(4)請聖

戒師鳴尺云:

汝等既能受菩薩淨戒,能學菩薩學處者,各各起立合掌,端秉一心,五體投地,隨我迎請,諸佛菩薩,為汝等作菩薩戒和尚諸師,各稱自己法名:□□。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合掌」)

(和尚起座,拈香,作觀,舉梵,大眾同音唱和。受戒者每一請畢,頂禮一拜,如是三請三禮)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德釋迦如來,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等作得戒和尚;惟願如來,為我等作得戒和尚;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第三遍「大慈愍故」,下同)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德文殊師利菩薩,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等作羯磨阿闍梨;惟願菩薩,為我等作羯磨阿闍梨;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德彌勒菩薩,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等作教授阿闍梨;惟願菩薩,為我等作教授阿闍梨;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德十方如來,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如來,為我等作尊證師;惟願如來,為我等作尊證師;我依如來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香花迎,香花請,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請:

大德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一心念我弟子某甲等,今請菩薩,為我等作同學等侶;惟願菩薩,為我等作同學等侶;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三聚十無盡清淨戒,慈愍故!

(如是一一三請已,戒師復座而坐。引禮呼彼受戒者,仍長跪合掌而聽)

(5)受四不壞信

戒師鳴尺云:

《瓔珞經》云:「禮請三寶已竟,復當教授四不壞信,依止修行。所云四不壞信者,蓋吾人所稟,體性是一,而於此一體中,具有佛、法、僧三寶及戒故。」

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謂:性體靈覺,照了諸法,非空非有,是名本具之佛寶。法者,梵語達摩,即軌持之義,謂:法性寂滅,而恆沙妙德,皆可軌持,是名本具之法寶。僧者,梵語僧伽,華言和合眾,謂:恆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本具之僧寶。戒者,謂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一切眾生佛性種子,是名本具之性戒。汝等從今,信得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盡未來際身,不忘不失,故云四不壞信。

雖云體具真常,不無修證,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應當皈投住持三寶,納受清淨妙戒,依止修行,方得圓成無上佛果。今對諸佛菩薩座前,一一諦受,皈依之語,汝當自說,恐汝未能,隨我言道: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佛。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法。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僧。

我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戒。

(各隨師語朗說,三受三禮)

(6)悔三世罪

戒師鳴尺云:

《瓔珞經》云:「受四不壞信已,次當懺悔三世罪。罪言三世者,謂過去無明種子,為罪業之因,今生現行,為罪業之緣。由此現行,薰過去無始以來之業種,因緣和合,而所作業成,又為當來罪業之惡因,如是展轉相資,故致輪迴不絕。今於諸佛菩薩座前,慚愧悔過,若能違今生之現行,則過去業種乾枯,未來業因自滅。」悔過之言,汝合自陳,恐汝未能,隨我言道:

我某甲,若過去所造,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我某甲,若現在所造,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我某甲,若未來所造,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各隨師語朗說,三悔三禮)

(7)教發大願

戒師鳴尺云:

汝等悔過已竟,三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次應發十四種大願,依而修行,方能圓成菩提。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旋,終不為此苦,退失所發願。我今對諸佛菩薩座前,一一為汝秉宣,汝等當向諸佛菩薩座前,心念口言,一一自說。各稱法名:□□。(鳴尺一下)

第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念佛,親近善知識否?

答:能親近!

第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離諸惡知識否?

答:能捨離!

第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乃至失命因緣,不犯戒否?

答:不犯!

第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讀誦大乘經律,問甚深義否?

答:能問!

第五、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於無上菩提,生信心否?

答:能生!

第六、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若見眾生苦惱時,能救護否?

答:能救護!

第七、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隨力供養三寶否?

答:能供養!

第八、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否?

答:能孝敬!

第九、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常能捨諸懈怠,勤求佛法否?

答:能勤求!

第十、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於五塵境上,諸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

答:能制伏!

第十一、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眾生無邊誓願度,汝等能度否?

答:能度!

第十二、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煩惱無盡誓願斷,汝等能斷否?

答:能斷!

第十三、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法門無量誓願學,汝等能學否?

答:能學!

第十四、汝等從今時盡未來際身,佛道無上誓願成,汝等能成否?

答:誓願成!

(8)正授戒體

戒師鳴尺云:

諸佛子等,既能發此十四種,深宏誓願,我當為汝等啟白十方三寶,證明受戒。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蓋,覆汝頂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等,應至誠頂受!

(此時受戒者,長跪如故,戒師起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常住三寶,恭敬供養,頂禮合掌,作如是白:)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甲等受戒菩薩,於我□□菩薩所,至誠三說,請授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某甲等受戒菩薩,亦為作證,慈愍故!(第三遍「大慈愍故」)

(三師各一白一拜如是三說,和尚復座,為宣戒相)

(9)秉宣戒相

戒師鳴尺云:

諸佛佛子諦聽!《善生經》云:「在家菩薩,有六種戒,應當受持。」汝等諦聽,各稱自己法名:□□。

第一、不殺生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殺生戒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二、不偷盜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偷盜戒能持否?  

答:能持!

第三、不妄語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妄語戒能持否?  

答:能持!

第四、不邪淫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邪淫戒能持否?  

答:能持!

第五、不宣說四眾過罪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宣說四眾過罪戒能持否?

答:能持!

第六、不酤酒是優婆塞(夷)菩薩戒,若有犯,非菩薩行,不酤酒戒能持否?  

答:能持!

更有二十八輕戒,汝等一一能持否?  

答:能持!

(10)回向

戒師鳴尺云:

經云:「受菩薩戒者,即於此身,一念之中,具足八種殊勝功德:一者、趣道場殊勝。譬如大鵬,一飛過十萬里;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故。

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如昔有沙彌,侍一羅漢而行,忽發大心,羅漢返生恭敬,為擔衣缽,讓路而行。

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閻浮提大阿羅漢,不如供養一受菩薩戒者,以彼運心廣大故。

四者、功力殊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一切普照故。

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故。

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在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

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一念中超越千生,一日內廣度羣品故。

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故。」

諸佛子等,汝今既受菩薩戒已,即獲如是殊勝功德。各各善護守持,於行、住、坐、臥,晝夜六時,讀誦如是戒法,猶如金剛,又如帶持浮囊,欲渡大海,又如草繫比丘,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忘失,若起一念二乘心者,即非菩薩,是故汝等應當珍敬,慎勿懈怠!如上言教,能依教奉行否?

 答:「依教奉行!」

(引禮師呼:「一齊起立」「至誠禮謝三師和尚九拜」)

和尚鳴尺云:

「以此受戒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法界眾生,同圓種智。大眾同音,念佛回向。」

(引禮舉本師佛號,大眾齊念,新戒分班。戒師下座禮佛)舉回向偈: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引禮呼:眾新戒恭送三師和尚。和尚祝詞,新戒答佛號。新戒班首,領眾禮謝引禮諸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