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7 肆、念佛法門

淨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師所強調者雖有不同,但多以「信願念佛」為必要的正行,其餘「萬善福業」皆屬助行。所以,「念佛法門」是淨土宗行持方面最為重要的實踐方法。

由前述淨土祖師的念佛主張及三經一論的介紹,可知念佛不僅僅是口頭稱念而已。舉凡心念、憶念、觀想念……均屬之。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裡,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介紹有二十一種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門的深廣。至於歷代祖師也多有提倡,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的「五門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

其後有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根據二師之說,在其撰著《普賢行願品疏鈔》中,將念佛方法分為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蓮池大師在其所著《阿彌陀經疏鈔》中介紹的念佛法門即採此說。此四法中,以「稱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詳細介紹如下:

一、四種念佛說

1.稱名念佛: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唯繫心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之法。

2.觀像念佛:於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於足,從足復至肉髻,如是相相諦取。」《坐禪三昧經》也作如是說。

3.觀想念佛:是以心觀佛相好的一種念佛方法。這是以前者「觀像念佛」為基礎。也就是先以雙眼諦觀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後,再到靜處閉目憶念觀想,如《坐禪三昧經》說:「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觀佛三昧海經》也有詳細說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恆見諸佛悉在目前;開目、閉目,處處無非極樂。《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即是此觀。慧遠大師當時以佛影圖為觀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屬於此觀。

4.實相念佛:又名法身觀佛,乃觀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的念佛觀。一切法本無自性,故此觀超越生滅、空有、能所等觀念,並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等相,而專念真實自性本淨的真佛。如《文殊般若經》所說:「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又「繫緣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華嚴經》也說:「一切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若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此不以眼見色身,也不以心觀相好,而是觀佛身自無所有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念佛法,即為實相念佛。

以上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次第了然。持名最淺易,實相念佛則是深法。但雖「後後深於前前」,然實際上是「前前徹於後後」。持名雖在初門,然意念無盡,若能持名至「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淨本然之體,持名即是實相。故僅持名,亦「即淺即深」的前後相徹了。所以歷代祖師均以持名一行具足百行,涵蓋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河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萬行兼收。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入門最易,是徑路之中,徑而又徑。不論上中下根,但是能念,無不成功。二千年來,淨土宗的持名念佛,在祖師大德們積極的提倡下,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修行方法。其三根普被,利頓全收的含容,為民間信仰最深遠的宗門,非其他各宗所能望其項背。

二、各種念佛法

(一)持名念佛法

歷代以來,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1.明持:出聲稱念如來名號。行者念佛時,若昏沉欲睡,或妄想散亂,則應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使音若金石,聲滿天地,則能對治昏沉,頓覺清醒,驅除妄想,恢復正念。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此念佛法的方便說。蓮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覺其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此外,金山寺的金山和尚,夜半時分常至高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大眾都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所以高聲念佛既可提起正念,亦可助他入佛。

2.默持:若高聲唱念佛號太久,覺耗氣費力,則可改用默念,唇動但不出聲,唯阿彌陀佛聖號在行者心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於清楚明白之故,心不散亂,正念分明,故其效果不減。此種默念法,可於臥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舉凡二六時中,無一不可持也。臨終之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唯心識仍可念佛。所以平時默念有功,臨終必可隨習念佛往生。

3.半明半默持:此即金剛持念法。若念佛高聲覺其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則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行者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但能聽得字字分明,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聞他人呼喚自名,則能清醒矣。

4.觀想念:這是持名念佛與觀想念佛的綜合,也就是在持名念佛的同時,也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以手摩我頂,或以衣覆我體;或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樓閣寶樹等,久觀令熟。平時極樂依正已歷歷存於心中,一旦身衰體謝,心中念佛的同時,極樂勝景便了然於心。

5.追頂念:如上所說的金剛念法,將字與字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使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聲聲追頂,中間不留間隙,無少休息,努力直前,即名追頂念。由此念佛,極力追頂,猛之又猛,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預卜不著,現在心識不擾,則三心斷絕,前後際除,虛空粉碎,自然雜念妄想歸於寂滅,而得一心不亂。此追頂念法,功效極速,是明朝三峰大師所極力提倡的念佛法。今之淨土行者,自修或共修打佛七時,即多採此法。

6.禮拜念:即邊念佛,邊禮佛。或先念一句,後拜一下;或不論句數多少,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念拜並行,身口合一,所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此外,宋明以來盛行的大悲懺、梁皇懺,過年禮千佛等各種懺法,也採用此「持名禮拜」念佛法。

7.記十念:念佛號時,以念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一粒念珠,較為從容,不致因念佛速度快而手忙腳亂。這種方法可算是「強迫專心法」,對治雜念極為有效。

8.十口氣念:這是以追頂念佛法,追頂念去,不論佛號多寡,總以盡一口氣為度;待到出氣已促絕,須再吸進一口氣,方能再續念,名為一口氣。如是十次,名為十口氣。大約念完十口氣,只須五分鐘左右。這是專為工作忙碌的人特設的方便法門。此法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文而設。佛願深廣,而淨土一法普被三根,所以雖僅十念,臨終之時,佛必來迎。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極力提倡此法,以做為方便接引眾生學佛的簡易法門。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來因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過江之鯽,無法勝數,念佛方法也各有千秋,比方在不同心境也可以有不同的念佛方法來修持,如:

1.歡歡喜喜的念

念佛時的心情,好像唱歌跳舞般的歡喜。

念佛的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那裡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七寶嚴飾的樓閣、蓮池寶樹的園林,相處的是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又可親聆佛陀說法。如此物質、精神方面的圓滿,人生還有比這更快樂愜意的事嗎?如此思惟臆想,法喜由心中溢於言表,口裡就會歡喜地念佛。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發出至心微笑的程度。這樣念到心念純淨,熱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2.悲悲切切的念

人間的苦,莫過於死別。我們念佛也要如此,彷彿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極其哀傷悲泣的音調來稱念。又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母親依靠一般,悲切地呼喚。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沉淪在生死大海中,遍歷了無盡的輪迴之苦,不知何時才得出離?思臆及此,怎不大哀大痛,悲泣莫已呢?在此極苦的深淵裡,只有仰賴如慈母般的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到達安樂之國,怎不感激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地念佛,如孤兒回到母親懷抱,如異鄉遊子回到故鄉般的悲切。以這種心境持續地念下去,自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寺院裡打佛七時,常常有人悲切涕零,感動莫名,就是悲悲切切念佛最真實的寫照。

3.空空虛虛的念

念佛時,內心要像宇宙般,渺無邊際的,空空虛虛,毫無掛礙。《八大人覺經》云:「國土危脆,四大本空。」我們生存的世界,乃至於我們的身心本不真實,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才是究竟的歸宿。我們安心無掛礙,空空虛虛地念,念得手也空,腳也空,我也空,你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得天地粉碎,不知身在何處;念得悠悠揚揚,飄飄渺渺,心田識海無限擴大。一句「阿彌陀佛」,如游絲般充塞於宇宙虛空,剎時心與虛空合而為一。這樣的境界,在打佛七時,很多人有過這種經驗,所以並不困難。

4.誠誠懇懇的念

念佛時,內心是非常懇切實在的。阿彌陀佛以難行難忍的大願力,在因地修行成就,莊嚴淨土,攝度苦海中一切眾生的慈悲願力,實在不得不令人發起虔誠恭敬的心。思臆及此,則應至心誠摯,切實地稱念佛號,每句「阿彌陀佛」念得實實在在,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心裡也想得明明白白,如佛在眼前一般。朝也誠懇念,晚也誠懇念,「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則人有誠心,必得佛的感應。

此外,念佛還可以分為下列七種法門:

1.三到:口到、耳到、心到

三到是念佛的基本要理,不僅要口誦清楚,耳聽明白,更要了然於心。口、耳、心三到齊全了,自然就能得到靈應。現代青年自命甚高,對念佛不屑一顧,認為這是老太婆的事情,這種錯誤的知見竟使青年無法領受念佛的好處,成為徘徊於極樂淨土門外的無緣人,實在是十分可惜的憾事。

2.三要:信心、願力、行持

信心、願力、行持是往生淨土的三要門,淨土法門易行難信,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要對西方淨土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確信有此法門,堅信三根可達,然後發願往生,切實實踐修持,必然能成。好比病患投醫,先要相信醫生的診斷,然後立志和醫生合作,要把病治好,努力服用藥方,如此一來,沉疴也能痊癒。

3.三聲:大聲、小聲、心聲

大聲念佛是口出大聲,朗朗誦念佛號,讓阿彌陀佛的無邊功德加護身心,將無謂的煩惱雜念去除,念念彌陀聖號,便能往生極樂世界。所謂小聲念佛就是在平時的進退行止之間,譬如走路舉步、言笑寢食等日常生活中,輕聲稱念佛號。而心聲則是在家庭、學校等不便說話或開口的公共場所,乃至一切地方,隨時隨地將佛號默念於心,念念不離心,我心就是彌陀,如此必可擴大自己的身心與彌陀合而為一。

4.三業:身拜、口念、意想

念佛要三業一齊著力,身體一起一伏,緩慢莊嚴地頂禮彌陀,口中清清晰晰地稱念彌陀聖號,意念明明白白地觀想阿彌陀佛的慈悲,三業並用,必能水到渠成。

5.三法:持名、觀想、實相

念佛法門有多種門徑,大要之有三種方法。一種為誦持阿彌陀佛聖號旳持名,這是最為大眾平常所採用的方法。一種為默默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慈悲、莊嚴、殊勝等種種功德的方法,這種方法更進一步,注重意念的專精不二。另外一種為實相念法。念佛的步驟,首先以稱念彌陀佛號的正念來去除妄想散念,以正定來止住紛亂,但是,如此還有念佛的人與被念的佛號,人境對待不能融合,念佛之道在以正念去妄念,最後連這念佛的一念也泯除,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無念而念念於心的境界,就是實相的念佛。

6.三時:平時、忙時、亡時

念佛是隨時隨地、不分晝夜的,不但平時的行住坐臥要稱念不斷,連忙碌的分分秒秒也要把握念佛的機緣,尤其是臨終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亂,念念在茲,才能金台接引,隨念往生。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這首詩將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利益與妙用描寫得最為貼切淋漓,淨化身心要念阿彌陀,何況未來要脫離輪迴苦,更需要稱念阿彌陀。

7.三利:利己、利人、利國

念佛不但能使自己增品向上,還可以利人。為什麼念佛能利人呢?一個人念佛有成,無時無刻不將彌陀的慈悲智慧稱誦在心,自然不生妄念,不侵犯人,更不會傷害眾生,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便能呈現祥和的景象,所有邪惡暴戾、欺騙搶奪自然隱避不見了,而正義、公理、仁愛等善良道德自然推行,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更能萬世太平。因此,念佛的效力和神用實在功德無量。

總之,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品,在物質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裡,人人應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靜謐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空的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