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1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

智顗大師,世稱「智者大師」或「天台大師」,在中國素有「小釋迦」的尊號。智顗一生力弘法華精神及龍樹教學,並以中國獨特的形式加以體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時八教」,綜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經典內容,在判釋經教上被視為最具代表性,而奠定天台宗教觀基礎。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輕禪重講」與北方「輕講重禪」的弊病,倡導「教觀雙運」、「解行並進」的教學,獨創依禪觀而修行的止觀法門,消溶中國幾百年來南北方佛教的偏頗。由於他博識善辯,深達禪觀,陳、隋兩朝都對他相當尊重,陳宣帝甚且敬稱他為「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

祥瑞降誕 宿植德本

智顗字德安,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祖籍潁川(河南許昌),後遷移到荊州(湖南)華容縣。父親陳起祖,為益陽縣的散騎將軍,驍勇善戰,博通經傳;母親徐氏,勤修齋戒。徐氏懷孕時,曾夢見五彩煙雲氤氳迴繞懷中,徐氏正擬揮散之際,卻聞人道:「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並且三次夢見口吞白鼠,於是心生怪異,便請人占卜,卜師表示此為白龍降誕的徵兆。及至智顗出生的夜晚,滿室洞達熒煌,毫光照徹四鄰。陳家上下無不歡喜踴躍,正待殺豬宰羊以示慶賀時,灶火卻無端熄滅,屢次不成,全家正感到納悶時,兩位僧人忽然扣門而入,表示:「善哉!兒德所熏,必出家矣。」言畢隨即消失,在場賓客莫不嘖嘖稱奇。由於智顗的出生充滿祥瑞之相,街坊鄰居遂稱他為「王道」或「光道」。

智顗善根啟發甚早,自幼即合掌而眠,並且面西端坐。長大後,每見佛像則頂禮膜拜,遇出家人則恭敬儀止。七歲時,智顗常常前往寺院道場,師父見他才情殊特,便口授《普門品》,才教一遍,智顗已能背誦。

十五歲那年,因逢梁末兵亂,親屬分散流離,智顗深感榮華富貴難以長久,親人愛別離苦卻轉身感受,便在長沙的佛前發大願心:「志誓出家修道,以荷擔如來正法為己任。」誠心所感,當夜夢見佛像飛至家中庭院,伸出金色手臂為智顗摩頂三遍,此後智顗更覺厭離家牢。次日,智顗雕刻檀木佛像一尊,早晚課誦禮拜,精進不斷。

一回,智顗誠心禮拜時,竟然見到一座濱臨大海的巍峨高山,山上有位僧人招手相喚,剎那間伸出手臂到山麓,接引智顗進入一座寺院,智顗看到自己所造的佛像端奉大殿之內,不禁百感交集,涕泣而下,向佛發願,願學得三世佛法,廣開法筵。伸長手臂的僧人指著佛像告訴智顗說:「你應該居住在此,並且在此終老。」智顗醒後,只見自己對佛伏拜,心中既悲亦喜,於是更加勤行精進。

後遭雙親往生的智顗,服喪之後,便向兄長告別,尋師訪道而去。

因緣所成 同聽法華

智顗離家後,北度到硤州投靠舅父。十八歲那年,禮湘洲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學習十戒道品律儀,後又到北方慧曠律師處學律,二十歲受具足大戒。

其間,智顗曾到大賢山誦讀《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才二十餘日便能究竟其義。同時,又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常感得勝相現前,此後,身心便覺融暢清淨,日中舒爽輕利;受具足戒後,精研律藏,常在禪悅法喜之中。

智顗求法心切,卻苦於江東之地無良師可請益,而聽說南嶽慧思禪師南下光州大蘇山,於是甘冒陳齊邊境刀兵之險,在陳天嘉元年(五六○)來到慧思禪師座下。甫頂禮畢,慧思便說:「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接著為他開示普賢道場,講四安樂行。智顗遂在此修法華三昧,晨昏精進。如此經過三日夜,在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時,智顗頓感身心寂靜,豁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證入法華三昧。得慧思禪師印可後,慧思更為他開演教法。開悟後的智顗,身心煥然,有如華開,慧思因而歎言:「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也。」從此,慧思便常命智顗開設講筵,智顗亦不負所望,辯若懸河,舒卷之際,條理自存,聽講者無不信服。

判釋經教 安居天台

陳廢帝光大元年(五六七),智顗三十歲,在慧思禪師遊南嶽後,智顗便率領法喜等三十餘人前往陳都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不久,受請移駐瓦官寺,這期間,智顗開講《法華》經題,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教,奠定天台宗教觀雙美的基礎。著名的「九旬談妙」,也是在這個時候。智顗在瓦官寺停留八年,除了講說《法華》經題,另講說《大智度論》、《次第禪門》等,並且撰寫對後學影響頗巨的《六妙門》。當時的高官顯要,如金紫光祿王固、侍中孔煥、僕射周弘正、徐陵、尚書毛喜等人,都對智顗相當尊重,也時常前往瓦官寺聽聞佛法。甚至江南一帶的法師大德,也率眾前來問道參禪,法席之盛,空前未有。

一日,智顗在定中見山巖峻崖,重重疊嶂,頃碧汪洋緊臨其旁,一位僧人搖手相喚。大師出定後,將入定所見告訴徒眾,得知該山是會稽天台山,也是聖賢所住之地,不久便與慧辯法師等二十人,踏上南尋之旅。

陳太建七年(五七五)九月,智顗離開金陵,來到天台山與定光和尚相遇。和尚問智顗,是否記得當年山頭搖手相喚之事?大師驚異之餘,恍然明白前夢乃是有所因緣,因而感應相通。談論之間,鐘聲響徹滿山,和尚表示鐘聲為召集有緣人而響,因此建議智顗駐足於此。於是智顗在定光和尚居住之北尋得一塊勝地,在此創建草庵,種植松果。太建九年(五七七),帝敕賜「修禪寺」之號,率后妃從智顗受菩薩戒。

帝王請法 道成返鄉

智顗德業日隆,受陳後主七番請法後,於至德三年(五八五)再度前往金陵,掛錫靈曜寺,於太極殿開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等,當時名僧如慧曠、慧辯、慧暅等,都往赴盛會。移錫光宅寺後,講說《法華經》,由弟子灌頂法師隨侍記錄成《法華文句》,此後智顗所講經義,皆由灌頂筆錄成書。

當時,陳後主為提昇佛教素質,心生檢覈僧尼之意,朝中大臣商議,以為考覈落第者,宜停止修道。智顗得知,立即上表勸誡:「調達誦六萬象經,不免地獄;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豈關多誦!」於是後主停止搜揀。智顗一言,使千萬僧伽得以安心辦道,聞者莫不感佩。

陳朝滅亡後,智顗率門人亡出金陵,棲止廬山。

隋開皇十一年(五九一),晉王楊廣(煬帝)深為仰慕智顗,派遣侍者三番禮請。智顗見其懇切,遂於是年(五九一)十一月前往揚州設無遮大會,並為楊廣授菩薩戒,取法名為「總持」。楊廣也謙恭禮敬:「大師禪慧內融,道之法澤,輒奉名為智者。」從此,智顗亦被尊為「智者大師」,時年五十四。

智顗停留在揚州期間,度眾無數,所獲布施供養之物,多達六十餘種,全數回施悲敬雙田,祈願國家昌盛,福德繁增。五十六歲那年(開皇十三年),智顗回到故鄉荊州,在當陽縣玉泉山創立玉泉寺,開演《法華玄義》,次年說《摩訶止觀》,天台三大部,於焉完成。

悠然捨報 教觀雙美

智顗於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啟程返回天台山,其間履行懺法,更發誓願:「若於三寶有益,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便告知徒眾,世緣將盡,並囑咐弟子在墳墓外另立白塔,願瞻禮者皆發菩提心。仍為大眾講授《觀心論》,並且積極設計寺院的藍圖。

不久,智顗病倒,吩咐弟子智越前往石城寺灑掃,他將於彼處之佛前命終;待他命終後,將其衣缽具等分為二分,一份供奉彌勒菩薩,一份擬作羯磨。然後敷床於東壁,面向西方,專心持念彌陀及觀音聖號。

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十一月,智顗果於大石像前端身正坐,如入禪定,安詳示寂,春秋六十,戒臘四十。後周世宗追諡「法空寶覺尊者」,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加諡「靈慧大師」。

晉王楊廣為追悼恩師,鋪設千僧齋,興工建築未竟之寺院,初名天台寺,隋大業元年(六○五)賜額「國清寺」,後來成為天台宗根本道場。

智顗駐錫天台山期間,以講授《法華經》為主,故天台宗又稱為法華宗。他的三諦圓融、一心三觀、六即佛、一念三千等教義,開出中國佛教思想的燦爛花朵,而五時八教釋判佛陀一生弘化的教法,更成為中國佛教判教的主要思想。

智顗弘化三十餘年,建寺三十六所,度僧無數,傳業弟子三十二名,著名者有灌頂、智越、智璪等。其中,灌頂筆錄智顗大部份的著作,如《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法華三昧懺儀》等數十種,其中,尤以《法華經玄義》、《法華經文句》、《摩訶止觀》最為宏要,世稱「天台三大部」,而《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經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則稱為「天台五小部」。

智顗在其著述中建立天台宗行解的規範,力倡定慧雙修、止觀相成、教相與觀心並行,化解南北偏廢之爭,形成天台宗教觀雙美的特點,樹立中國獨特的天台教學,成為中國天台宗祖師。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