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24 佛教與人生

「人生」問題是一門大學問,尤其「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是千古以來人類試圖探討卻不得其解的謎。然而二千多年前佛陀證悟成道,他所證悟的,正是解開這兩大謎題的真理。

佛陀不但自己了悟人生的真諦而證悟成佛,並且留下千經萬論,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解開生死之謎,進而指導我們如何安住身心、和諧群我、去除煩惱、超越輪迴,獲得自由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信仰佛教可以獲得面對人生的力量與智慧。佛教的律儀、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規範生活、認識自己、透視人生的真相。尤其生活中有了佛法作慈航,可以幫助我們圓滿完成自己。因此,佛法與人生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信仰佛法可以產生力量

人生在世,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出門在外,天黑了都知道要回家,當我們一期的生命走到盡頭,也需要有一個家可以回去。信仰如同我們的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使我們的未來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

因此,人只要有生死,就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才有目標,精神才有依靠,行事才有準則;乃至遭遇苦難時,有了信仰就會產生力量;徬徨失意時,信仰可以指導我們的方向,指引我們的前途;心中有了煩惱的時候,信仰會幫助我們獲得一股安定的力量。相反的,沒有信仰的人,茫茫無依,如同行尸走肉,生活沒有目標。因此,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有信仰的人即使遭遇到難忍的痛苦,或是致命的打擊,由於信心的生起,終能克服困難,再度燃起希望;沒有信仰的人,生命沒有依歸,生活便沒有中心,而失去意義。

提到信仰,有的人一開始信仰宗教就走錯路,信了邪魔外道,這就是「邪信」。

比邪信好一點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固然不好,但是至少沒有走錯路,沒有中毒,將來還可以選擇正確的信仰,還有得救的機會。比不信更好一點的是「迷信」,迷信至少有善惡因果觀念,因此總比不信好。但是信仰最終的目的是要開啟智慧以解脫生死煩惱,因此「正信」佛教才能獲得信仰的利益。

在佛教的經典中,處處指陳信仰的利益,例如:《大智度論》說:「信仰的利益如手。」又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華嚴經》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因此經中譬喻信仰如手、如杖、如根、如船、如力、如財,信仰能使思想統一,能使前途有望,能使煩惱解脫,能使身心安住,能使生活美化,能使生命有依靠,在深廣遼闊的佛法大海中,唯有掌穩信仰的船舵,才能深入龍宮探得驪珠;在茫茫無邊的人生苦海中,唯有依靠信仰的大願船,才能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安然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所以,能夠正信佛教才能跟著真理走,才能產生解脫煩惱的力量,才能迎向光明的人生,才能創造幸福的前程。

律儀道德可以規範生活

所謂「律儀」,就是佛教的戒律與儀禮,合乎道德的標準。

佛教自古就有一套足以規範人生的儀禮,例如嬰兒剛出生就要到寺院取名,寄養給佛祖,求學時要行禮拜師、弱冠時有成年禮、結婚時有佛化婚禮、生日有祝壽禮、往生有喪葬禮儀等。可以說,一個人從出生、入學、成年、就業、信仰、結婚,乃至老病死,都有一套周全的儀禮;古代帝王登基,乃至現在的工廠開工、新居落成,也恭請佛教大師主持;就如一九八九年美國的議會新春開議,也請西來寺的法師主持誦經灑淨儀式,可見古今中外都以佛教儀禮作為生活起點。人生如果沒有儀禮,真是到了最後都不知何去何從。因此,佛教有皈依、受戒、羯磨,以及早晚課等各種戒法、儀禮,更有所謂「五年學戒後,方可聽教參禪」的說法,由此可見佛教對戒律、儀禮的重視。

不過一般人不了解佛教的戒律,以為受戒會有許多的限制、束縛,因而不敢受戒。其實戒就是規矩、軌範,是行為依循的準則,如同火車的軌道一樣,火車不依軌道而行就會出車禍,人如果不依規矩行事,不自我軌範,就容易誤入歧途。

戒就像國家的法律、學校的校規。一個人如果不遵守法律,不遵守校規,一樣要受國家的法律制裁,要受學校的校規處分。因此,人人都需要守法、持戒,而不是佛教徒才需要受戒。一個國家如果人人都能持戒,社會必定安定和諧,所以,佛教對國家社會到底有什麼貢獻?光是一個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對淨化人心,防範犯罪於未然,其功能便遠勝於法律之上。因為法律是制裁犯罪於已然,是消極的自我規範,不做惡事;佛教的戒律是防範犯罪於未然,而且不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規範自己,更要積極的修德行善,利益他人。因此,持戒可以健全自己,可以利益他人,一個人自我健全,才能受人尊敬、肯定,才能和諧人際關係。

戒律可以規範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何者可做,何者不可做,例如五戒、十善讓我們對是非善惡有所遵循,進而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使我們趣向涅槃的解脫大道。所以,戒的意義是不侵犯別人,如果人人都能受戒,人人都能持戒,則彼此互不侵犯,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佛法義理可以了悟人生

生命從哪裡來?這是大多數人的迷惘。一般人總要找一個「最初因」,但是佛教的「緣起」說明「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說,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不是憑空而有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所以「生命」是「十二因緣」關係和合的存在,它不是直線的,它像鐘錶的一到十二,週而復始,循環不已,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死並非沒有,生也並非永恆,生命是三世輪迴不已的,世間是苦空無常的,認識緣起、輪迴、無常的道理,有助於我們把握真實的人生,讓我們活得踏實,活得自在。尤其緣起法說明宇宙萬法都是因緣關係的存在,有因有緣,一切事才能成就,故應把人際關係建立好。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不能把握因緣,萬物萬事就很難圓滿了。

此外,因緣果報的道理讓我們了解,凡事有因有緣才有結果,有播種才有收穫。有的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一心想要發財,卻不去努力工作,只想享受現成,於是偷盜行搶,結果鋃鐺下獄,不但誤了自己的一生,也造成社會問題,貽害大眾。

有的人發生困難,遭遇挫折,卻不去檢討原因,只在果報上計較,於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殊不知凡事有因有緣才會有果,自己所受的果報,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產生的結果。如能了此真理,就會甘心受報,坦然自在,縱使受苦,也只是今生。否則今生再造苦因,來世還要再受苦果,如此輪迴不已,生生世世受苦,終將永遠不得解脫。

因此,了解佛教的緣起、業報、因果、無常、苦空等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了悟人生,進而掌握人生,開創人生。

佛法生活可以圓滿自己

佛陀成道時曾發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意思是說,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只因煩惱、無明覆蓋,不能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如明珠蒙塵、烏雲蔽日,因此有憂悲苦惱,有生死煩惱,有人我是非,有好壞善惡,有種種的不如意、不滿足等,這些都是人生的缺陷。學佛修行就是要拂拭心中的塵垢,讓我們的心光顯現,真如現前,獲得一個圓滿自在、不生不死、沒有人我對待、沒有時空限制的解脫境界,這是學佛修行最終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有三毒息,三慧朗,才能獲得身心自在,歡喜安樂的解脫境界,這就是真如現前、大圓滿的世界,也就是證悟的世界。因此唯有學佛才能充實人生,認識人生,證悟人生,才能圓滿自己,完成自己。

經云:「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能夠得生人身,又能學佛聞法,是為極大的福報。

學佛與不學佛到底有什麼不同?過去佛陀曾對弟子開示說:一個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一個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快樂的事物時,同樣會有樂受的感覺,相反的,遭逢悲傷痛苦的時候,同樣會有苦受的感覺。但是,一個沒有受過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時候,往往悲不自勝,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頓自己,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後,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樣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時候,絕不徒然悲嘆,乃至怨天尤人,自亂方寸,因此不會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甚至身處樂境中,也絕不放縱自己,因為一旦陶醉在樂境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會帶來苦受。因此,有佛法信仰的人,自然能夠不為苦樂所惑,也就不會再受第二支箭之苦。

這說明了人生不能沒有佛法信仰,不能沒有佛教的律儀來規範生活,不能沒有佛法的智慧來解決人生問題,有佛法的人生才能圓滿自在,才能了生脫死。所謂「了生脫死」,就是能夠透視人生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當下活得自在。甚至認識死亡後的世界,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能夠無懼於生死,超越生死,這就是「了生脫死」。如能進一步幫助別人認清生死實相,同樣解脫自在,這就叫做「自覺覺他」,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也是人道的完成,所謂人成即佛成,由此可見佛教與人生關係的密切,以及對人生的重要。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