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首頁 /
- 第三類【教科書】 /
- 佛教叢書(共28冊) /
- 佛教叢書24 藝文(1) /
- 250 銘
250 銘
崔子玉座右銘/後漢‧崔子玉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支遁禪師座右銘/晉‧支遁
勤之勤之,至道非孜。奚為淹滯,弱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羈。煩勞外湊,冥心內馳。殉赴欽渴,緬邈忘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寂寥清舉,潔累禪池。謹守明禁,雅說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遼朗三蔽,融治六疵。空洞五陰,虛豁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勿思勿議。
禪月大師座右銘并序/唐‧禪月
序曰:愚常覽白太保所作續崔子玉座右銘一首,其詞旨乃典乃文,再懇再切,實可警策未悟,貽厥將來。次又見姚宗、卞蘭、張說、李邕皆有斯文,尤為奧妙。其於束勗婉娩,乃千古之鑒誡資腴矣。愚竊愛其文,唯恨世人不能行之,十得一二。一日,因袖毫,遂作續白氏之續,命曰續姚梁公座右銘一首。雖文經理緯,非逮於群公,而亦可書於屋壁。
善為爾諸身,行為爾性命,禍福必可轉,莫愨言前定。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則美無不克;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是亨貞吉。返此之徒,天鬼必誅。福先禍始,好殺減紀,不得不止;守謙寡欲,善善惡惡,不得不作。無見貴熱,諂走蹩躠;無輕賤微,上下相依。古聖著書,矻矻孳孳,忠孝信行,越食逾衣。生天地間,未或非假。身危彩虹,景速奔馬,胡不自強?將昇玉堂,胡為自墜,言虛行偽?豔殃爾壽須戒,酒腐爾腸須畏。
勵志須至,撲滿必破。非莫非於飭非,過莫過於文過。及物陰功,子孫必封。無恃文學,是司奇薄。患隨不忍,害逐無足。一此一彼,諧官合徵。親仁下問,立節求己。惡木之陰匪陰,盜泉之水非水。世孚草草,能生幾幾?直須如冰如玉,種桃種李。嫉人之惡,酬恩報義;忽己之慢,成人之美。無擔虛譽,無背至理。恬和愻暢,沖融終始。天人景行,盡此而已。丁寧丁寧,戴髮含齒。
圭峰宗密禪師座右銘/唐‧圭峰宗密
寅起可辦事,省語終寡尤。身安勤戒定,事簡疏交游。他非不足辨,己過當自修。百歲既有限,世事何時休?落髮墮僧數,應須侔上流。胡為逐世變,志慮尚囂浮?四恩重山嶽,錙銖未能酬。蚩蚩居大廈,汲汲將焉求?死生在呼吸,起滅若浮漚。無令方服下,番作阿鼻由。
永明延壽禪師座右銘/宋‧永明延壽
四體不勤,百事無闕,端坐受用,寧知所來?但養穢軀,鮮營淨福,縱懷慚恥,尚恐難堪。況處學庠,濫參聽教,求人長短,壞彼規繩。假託他緣,閃避眾法,輕陵先覺,熒惑後生。規度利名,結構朋黨,不遭惡疾,必有餘殃。虛費精神,終無成結,昇沉由己,善惡無門。福謝禍來,雖悔何及?斯言非妄,汝曹思之。
張繹座右銘/宋‧張繹
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飲食必慎節,字畫必楷正,容貌必端莊,衣冠必肅整,步履必安詳,居處必正靜,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見善如己出,見惡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書此當座隅,朝夕視為警。
聶壽卿座右銘/明‧聶壽卿
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尤人不如尤己,好圓不如好方。用晦則莫與爭智,撝謙則勿與爭強。多言為老氏所戒,欲訥乃仲尼所臧。妄動招尤,何如靜而守拙;太剛則折,曷若柔而無傷。吾見進而不已者敗,未見退而自足者亡。為善斯遊君子之域,作惡則入小人之鄉。吾儕書紳帶以自警,刻盤盂而若傷。惟常存乎座右,須夙夜之不忘。
楊繼盛座右銘諭子書/明‧楊繼盛
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幹事則勿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勿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蓆。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喫人虧,勿使人喫我虧;寧受人氣,勿使人受我氣。人有恩於我,則終身不忘;人有怨於我,則即時丟過。見人之善,則對人稱揚不已;聞人之過,則絕口不對人言。人有向你說,某人感你之恩,則云他有恩於我,我無恩於他,則感恩者聞之,其感益深;有人向你說,某人惱你謗你,則云他與我平日最相好,豈有惱我謗我之理,則惱我謗我者聞之,其怨即解。人之勝似你,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賤之意。又與人相交,久而益密,則行之邦家,可無怨矣。
鵝湖大義禪師坐禪銘/唐‧鵝湖大義
參禪學道幾般樣,要在當人能擇上。莫只忘形與死心,此箇難醫病最深。直須坐究探淵源,此道古今天下傳。正坐端然如泰山,巍巍不要守空閒。直須提起吹毛利,要剖西來第一義。瞠卻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還如捉賊須見贓,不怕賊埋深處藏。有智捉獲剎那頃,無智經年不見影。深嗟兀坐常如死,千年萬歲只如此。若將此等當禪宗,拈花微笑喪家風。黑山下坐死水浸,大地漫漫如何禁?若是鐵眼銅睛漢,把手心頭能自判。直須著到悟為期,哮吼一聲獅子兒。
君不見磨磚作鏡喻有由,車不行兮在打牛。又不見岩前湛水萬丈清,沈沈寂寂杳無聲。一朝魚龍來攪動,波翻浪湧真堪重。譬如靜坐不用工,何年及第悟心空?急下手兮高著眼,管取今生教了辦。
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抖擻精神著意看,無形無影悟不難。此是十分真用意,勇猛丈夫卻須記。切莫聽道不須參,古聖孜孜為指南。雖然舊閣閒田地,一度嬴來得也未?要識坐禪不動尊,風行草偃悉皆論。而今四海清如鏡,頭頭物物皆吾聽。長短方圓只自知,從來絲髮不曾移。若問坐禪成底事,日出東方夜落西。
龍門佛眼清遠禪師坐禪銘/宋‧佛眼清遠
心光虛映,體絕偏圓,金波匝匝,動寂常禪。念起念滅,不用止絕,任運滔滔,何曾起滅?起滅寂滅,現大迦葉,坐臥經行,未嘗間歇。禪何不坐?坐何不禪?了得如是,始號坐禪。坐者何人?禪是何物?而欲坐之,用佛覓佛。佛不用覓,覓之轉失,坐不我觀,禪非外術。初心鬧亂,未免回換,所以多方,教渠靜觀。端坐收神,初則紛紜,久久恬淡,虛閒六門。六門稍歇,於中分別,分別纔生,已成起滅。起滅轉變,從自心現,還用自心,反觀一遍。一反不再,圓光頂戴,靈焰騰輝,心心無礙。橫該豎入,生死永息,一粒還丹,點金成汁。身心客塵,透漏無門,迷悟且說,逆順休論。細思昔日,冷坐尋覓,雖然不別,也大狼藉。剎那凡聖,無人能信,匝地忙忙,大須謹慎。如其不知,端坐思惟,一日築著,伏惟伏惟。
心銘/唐‧法融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薰鍊?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前際如空,知處迷宗。分明照鏡,隨照冥蒙。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去來自邇,胡假推窮?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縱橫無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生死忘懷,即是本性。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目前無物,無物宛然。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後念不生,前念自滅。三世無物,無心無佛。
眾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煩惱轉盛。計較乖常,求真背正。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不須功巧,守嬰兒行。惺惺了知,見網轉迷。
寂寂無見,暗室不移。惺惺無妄,寂寂明亮。萬物常真,森羅一相。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決定無方,誰為出入?無合無散,不遲不疾。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心無異心,不斷貪淫。性空自離,任運浮沈。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見在無往,見在本心。
本來不存,本來即今。菩提本有,不須用守。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無歸無受,絕觀忘守。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六根對境,分別非識。一心無妄,萬緣調直。心性本齊,同居不攜。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覺由不覺,即覺無覺。得失兩邊,誰論好惡?
一切有為,本無造作。知心不心,無病無藥。迷時捨事,悟罷非異。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謂有魔興,言空象備。莫滅凡情,惟教息意。
意無心滅,心無行絕。不用證空,自然明徹。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開目見相,心隨境起。心處無境,境處無心。將心滅境,彼此由侵。
心寂境如,不遣不拘。境隨心滅,心隨境無。兩處不生,寂靜虛明。
菩提影現,心水常清。德性如愚,不立親疏。寵辱不變,不擇所居。
諸緣頓息,一切不憶。永日如夜,永夜如日。外似頑嚚,內心虛真。
對境不動,有力大人。無人無見,無見常現。通達一切,未嘗不遍。
思惟轉昏,汨亂精魂。將心止動,轉止轉奔。萬法無所,惟有一門。
不入不出,非靜非喧。聲聞緣覺,智不能論。實無一物,妙智獨存。
本際虛沖,非心所窮。正覺無覺,真空不空。三世諸佛,皆乘此宗。
此宗毫末,沙界含容。一切莫顧,安心無處。無處安心,處明自露。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慧日寂寂,定光明明。
照無相苑,朗涅槃城。諸緣忘畢,詮神定質。不起法坐,安眠虛室。
樂道恬然,優游真實。無為無得,依無自出。四等六度,同一乘路。
心若不生,法無差互。知生無生,現前常住。智者方知,非言詮悟。
百字銘/唐‧太宗
耕夫役役,多無隔宿之糧;織女波波,少有禦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寸絲千命,匙飯百鞭,無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絕無益之友,取本分之財,戒無名之酒。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桉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廣心齋銘/宋‧蘇東坡
細德險微,愛爭彼我;君子廣心,物無不可。心不運寸,中積瑣瑣。得之戚戚,忿欲生火。沃以遠水,井泉無波。天下為量,萬物一家。前聖後聖,惠我光華。
心王銘/南朝梁‧傅大士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沈。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默照銘/宋‧宏智正覺
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嶠。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煙寒,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處,功忘照中。妙存何存?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檛塗毒鼓。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裡出身,枝頭結果。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開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岳。如鵝擇乳,如蜂採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羅臂。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當機有準,大用不勤。寰中天子,塞外將軍。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去諸方,不要賺舉。
淨樂室銘/宋‧宏智正覺
色見聲求,取道未正。自得之淵,常樂我淨。其淨者常,其樂者我。是二相資,如薪與火。我樂無窮,淨常無終。湛存象外,智照環中。環中自虛,非有非無。密運靈機,妙轉玄樞。玄樞機轉,本光瑞現。心緣未萌,言像何辨?其辨者誰?了了自知。圓該家慧,不涉思惟。思惟不涉,蘆花照雪。一段光明,廓然瑩徹。瑩徹無方,初不覆藏。乘時則出,涉化則昌。涉化隨宜,淨樂不移。空含海印,恰恰無虧。無虧之功,內外沖融。法法絕待,門門虛通。虛通之門,游戲之徑。脫落根塵,蕭灑眺聽。眺聽夤緣,手眼千千。彼亡勤勤,我常綿綿。綿綿之妙,未痕眹兆。淨中之樂,默中之照。默照之家,淨樂之室。居安忘勞,去華取實。取實之銘,無得而言。善哉摩詰!入不二門。
捨緣銘/宋‧永明延壽
追遠報恩,棄儒從釋。刮磨舊習,洗滌世緣。截斷眾流,壁立千仞。文章筆硯,盡把焚除。雪月風花,無勞嘲詠;酒殽財色,更莫回頭。聲利榮華,豈須著眼?末流狂妄,正法澆漓。但欲變形,何嘗涉道?雖云捨俗,俗習不除;盡說出塵,塵緣不斷。纔親講肆,擬作闍黎;未入叢林,望為長老。避溺投火,豈覺盲癡?卻步求前,實為顛倒。釋心儒服,代不乏人;釋服儒心,世途目擊。律防麤暴,禪息妄緣。深究苦空,常思厭離。邪師惡友,畏若豺狼;善導良朋,親如父母。低心似地,緘口如愚。摧挫我人,消停意氣。端居靜室,課念遣時。送想樂邦,一心待盡。若能如此,吾復何憂?厥或不然,子當裁酌。
周渭濱沙門亡名法師息心銘/ 隋‧亡名
法界有如意寶人焉,久緘其身,銘其膺曰:古之攝心人也,誡之哉!誡之哉!無多慮,無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勿謂何傷,其苦悠長;勿言何畏,其禍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將盈;纖塵不拂,五嶽將成。防末在本,雖小不輕。關爾七竅,閉爾六情。莫窺於色,莫聽於聲。聞聲者聾,見色者盲。一文一藝,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燈。英賢才藝,是為愚蔽。捨棄淳樸,耽溺淫麗。識馬易奔,心猿難制。神既勞役,形必損斃。邪徑終迷,修途永泥。英賢才能,是曰昏懵。誇拙羨巧,其德不弘;名厚行薄,其高速崩。塗舒污卷,其用不恆。內懷憍伐,外致怨憎。或談於口,或書於手。要人令譽,亦孔之醜。凡謂之吉,聖謂之咎。賞玩暫時,悲憂長久。畏影畏迹,逾走逾劇。端坐樹陰,迹滅影沈。厭生患老,隨思隨造。心想若滅,生死長絕。不死不生,無相無名。一道虛寂,萬物齊平。何勝何劣?何重何輕?何貴何賤?何辱何榮?澄天愧淨,皦日慚明。安夫岱嶽,固彼金城。敬貽賢哲,斯道利貞。
信心銘/隋‧三祖僧璨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沈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夢幻虛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體道銘/宋‧月林師觀
上士參玄人,光陰莫虛棄。渡江須用船,為人須有志。名相各不同,非一亦非二。佛法苦無多,於中無別伎。動著關捩子,非師自然智。徹底老婆心,觸人無忌諱。剎境一毫端,到此無回避。唱起德山歌,道者合如是。佛祖出頭來,吞聲須飲氣。作略遮些兒,古今無變異。混沌未分時,早有箇田契。人人本具足,不肯回頭視。箇箇達本鄉,切忌著名位。過去諸如來,不離而今咦。現在諸菩薩,轉次而受記。智者暗點頭,心空親及第。愚人不信受,拋家自逃逝。哀哉猛省來,現成真活計。箇裡用無窮,宗門第一義。左右逢其源,亦不離行巿。銅頭鐵額兒,腦門須著地。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自保銘/姑蘇無作
夫求名者不以德而求之,謂之惡名;求利者不以道而求之,謂之惡利。惡名為智人之所嫌,惡利有來業之所畏。上德不德,老氏誠言;四邪五邪,釋門切忌。寧以實而失,不以得而偽。小人趨惡名之名,君子存大利之利。福劣財強,財必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古人者只要心達,不要身達,他賢莫揜,我賢莫伐。若如是,則知其命,合其道,終一身而自保。
憨山大師修身銘/明‧憨山德清
只體之慾,縱情之本,酒色之迷,陷身之穽。迷欲不返,身心不固,徒有此生,誠為虛度。
修身銘/古德
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靜字可以益壽,忍字可以遠禍。以寬和存心,以忍讓接物,此為立身之道。
師心銘/明‧憨山德清
人性本大,超乎形器。直以有我,自生障蔽。習染濃厚,故為物累;問學不廣,故多自是。見理不明,驕矜恃氣。輕內重外,逐物喪志。嗜慾戕生,不知避忌。棄己忘真,孰稱為智?達人虛懷,應緣無滯。與時逶迤,龍蛇玩世。得失靡驚,貴賤無預,恬憺怡神,省思寡慮。力其未能,謹其未至,學其無為,行其無事。聽其無聽,視其無視。返觀內照,念念不住,諸妄消滅,精一無二,此乃至人,師心之祕。在我求之,恢有餘地。不如是觀,名為自棄。
覺非銘/明‧憨山德清
萬里之行,步步皆非。維人不覺,寸步不移。人生百歲,念念不住。昧者貿然,孰分新故?善惡迭遷,如環無端,莫知其極,誰使之然?使者不知,愈新愈迷。腳跟罔措,舉足成疲。疲之既久,失其故有。變怪百出,不見其醜。以迷為覺,大地皆錯。嫫母效顰,恬然自樂;霎時臨鏡,忽然猛省,但歇狂心,不勞施粉。天然秀媚,眉目清朗。本來面皮,毫髮無爽,無論美惡,不須雕琢,只任現成,自然還樸。覺不覺是,不知知非,是非俱唾,萬物齊歸。
夢覺銘/明‧憨山德清
善惡無端,一心返復;聖凡不隔,唯存夢覺。以覺入夢,顛倒滋重;以夢入覺,當下解脫。夢覺俱非,寂爾靈知,不生不滅,何慮何思?幻化百千,唯在一念;念起不覺,太虛閃電。煩惱不結,業即不生。愛憎堅固,實生死根。因果報應,捷如影響。根若不生,枝從何長,業有多種,以殺為先。好生惡死,彼此皆然。軀殼雖異,佛性是同。但平等觀,殺念自空。心鏡塵埋,習染既厚。以覺消磨,光明自透。漸磨漸落,念起即覺。覺至無生,心境空廓。妄想馳逐,究竟無益,諦審思惟,死生迅疾。生死來往,大夢冥冥,但隨業轉,如不有生。有生不著,須從夢覺。醒眼看來,無繩自縛。念念迴光,心心返照。但不隨情,是名要妙。
忘緣銘/明‧憨山德清
情有智愚,性無明昧,凡聖之分,實存向背。如臣事君,如子侍父。一念精真,不容顧佇。顧佇則移,移則造迷,迷之既久,其神日疲;不移即悟,悟則不顧,獨立湛然,妙用常住。應緣若響,處世如空。逍遙物化,頓脫樊籠。不出不入,無去無來。空華世相,水月襟懷。
觀世銘/明‧憨山德清
四大幻身,本無一物,愚者執之,愛憎桎梏。妙圓覺心,彌滿清淨;妄想積迷,顛倒增病。渴鹿逐燄,愈逐愈渴。看破即休,始知是錯。遊戲神通,不離日用。貴賤好醜,任其搬弄。達人大觀,洞然明白。離合悲歡,了不可得。六塵境界,如夢聚寶。無量貪求,一覺便了。音聲色相,風月行空。于斯不著,豈是盲聾?以此處世,有何掛礙?身雖凡夫,名觀自在。
六根銘/明‧憨山德清
身為業媒,心為業種,從六情根,貪奔愛涌。眼流於色,失其真明;耳流於聲,遺其本聞。舌非爽味,實多妄語,恣意縱情,識風內鼓。習發竅鳴,如簧有聲,不知所自,聽者震驚。出口入耳,愛憎斯起,聲已消亡,禍方資始。如雷擊糞,忽生毒菌,愚者食之,誤傷其命。維鼻合身,同為一覺,總是浮塵,身多過惡。意乃樞機,波流毒海,為彼所漂,汨其真宰。是故世人,雖生不生,若能返觀,各得精真。精真若復,六根無物,似雲浮空,如響出谷。不被形拘,不為心礙,迥出情塵,超然自在。
念佛三昧銘/明‧憨山德清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佛不外心,心不是物。自性光明,心心照燭。妄想潛蹤,形骸空谷。淨土不離目前,蓮花常襯兩足,何必待身後方生,即現前不出不入,此正是普光三昧,只在當人一嗾。
正心銘/明‧憨山德清
心本光明,欲蔽故暗。天然之體,隨情耗散。今欲正之,袪慾制情。一真既復,諸妄不生。
誠意銘/明‧憨山德清
意乃妄根,乘虛日鑿。密察其原,潛乎不覺。覺則不妄,妄息即真。至誠無息,其善乃敦。
齊家銘/明‧憨山德清
齊家之要,惟儉與勤,義禮若豐,澹薄自醇。勤儉傳家,澹薄寧志,是乃聖賢,處世之祕。
心師銘/辦才淨
咄哉此身,爾生何為?資之以食,覆之以衣,處身以室,病之以毉,百事將養,一時不虧。殊不知恩,反生怨違,四大互惱,五臟相欺。此身無常,一息別離。此身不淨,九孔常垂,百千癰疽,一片薄皮。此身可惡,無貪惜之。當使此身,依法修持,三種淨觀,十六思惟。一行不退,安養西歸,成無上智,是為心師。
戒心戒方銘/明‧蕅益智旭
悔過不如防過,惜福尤宜積福。佛法深妙無窮,切勿自棄自局。若要熟處漸生,先須生處漸熟。
看經銘/清‧省菴
佛固當崇,法尤宜解,匪佛疇師,匪法奚範?是經所在,則為佛在,克敬克誡,勿昏勿怠,一念稍失,眾魔紛然,散風動地,昏霧迷天,制之何由?念力是強,唯堅唯勇,昏散斯降,心原湛然,究竟清淨,佛法雙忘,非藥非病。
長壽十法/古德
要長壽,多積陰功天保佑。要長壽,嬉嬉常笑眉莫皺。
要長壽,遠離美色如仇寇。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
要長壽,熱身莫教風寒受。要長壽,出言行事俱從厚。
要長壽,大小物命都憐救。要長壽,書酒花月隨前後。
要長壽,諸般省儉常念舊。要長壽,上床鼾吁神不漏。
報應不爽/古德
世人枉費用心機,天理昭彰不可欺,任爾通盤都打算,有餘殃慶總難移,
盡歸善報無相負,盡歸惡報誰便宜?見善則遷由自主,轉禍為福亦隨時,
若猶昧理思為惡,此念初萌天必知,報應分毫終不爽,只有來早與來遲。
忍讓治家/唐‧韓退之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不難。
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閒。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
喫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裡不驚。
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
寧可採深山之茶,莫要飲花街之酒。
須就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
貧莫愁兮富莫誇,哪有貧長富久家。
- 佛教叢書1 教理(1)
- 044 怎樣做一個佛教徒
- 045 第一篇 皈依三寶
- 058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081 第三篇 奉行八正道
- 096 最初的根本佛法
- 097 第一篇 緣起
- 110 第二篇 四聖諦
- 124 第三篇 三法印
- 138 佛教的真理是什麼
- 139 第一篇 空
- 149 第二篇 業
- 162 第三篇 因果
- 172 第四篇 中道
- 180 佛教的主觀與客觀
- 181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
- 197 第二篇 五位百法——百種心事的內容
- 220 第三篇 轉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
- 238 第四篇 一念三千
- 252 真實的自我
- 253 第一篇 心
- 262 第二篇 性
- 275 第三篇 明心見性
- 282 學佛的次第
- 283 第一篇 信解行證
- 295 第二篇 五乘佛法
- 311 第三篇 三學增上
- 338 第四篇 止觀雙修
- 352 第五篇 四禪八定
- 360 第六篇 五停心觀
- 372 學道者的魔障
- 373 第一篇 五欲六塵
- 386 第二篇 三毒五蓋
- 396 第三篇 生死煩惱
- 佛教叢書2 教理(2)
- 006 三世流轉的生命
- 007 第一篇 十二因緣
- 018 第二篇 十法界
- 036 佛教的圓滿世界
- 037 第一篇 涅槃寂靜
- 050 第二篇 解脫自在
- 057 第三篇 法身實相
- 062 佛陀的樣子
- 063 第一篇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 079 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089 第三篇 佛陀十號
- 100 佛教的時空觀
- 101 第一篇 時間——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
- 114 第二篇 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 124 佛教的宇宙觀
- 125 第一篇 三界二十八天
- 134 第二篇 天堂與地獄
- 145 第三篇 三千大千世界
- 154 佛教的人生觀
- 155 第一篇 苦樂交集
- 162 第二篇 五趣流轉
- 174 第三篇 四大皆空
- 179 第四篇 五蘊非有
- 188 佛教的淨土思想
- 189 第一篇 五乘共法的淨土——兜率淨土
- 196 第二篇 大乘不共法的淨土——極樂、琉璃淨土
- 208 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淨土——唯心、華藏、佛光淨土
- 218 人間佛教的建立
- 219 第一篇 從人道到佛道
- 229 第二篇 從入世到出世
- 239 第三篇 從自利到利他
- 250 人間佛教的生活
- 251 第一篇 四恩總報
- 262 第二篇 食存五觀
- 271 第三篇 三輪體空
- 278 如何實踐佛法
- 279 第一篇 慚愧懺悔
- 293 第二篇 發心立願
- 310 第三篇 六度四攝
- 326 第四篇 四無量心
- 338 第五篇 回向
- 350 佛學的組織法
- 351 第一篇 三藏十二部
- 373 第二篇 結集
- 384 第三篇 判教
- 佛教叢書3 經典(1)
- 007 八大人覺經
- 026 四十二章經
- 034 佛遺教經
- 044 大般涅槃經
- 055 六度集經
- 070 百喻經
- 087 法句經
- 093 賢愚經
- 102 阿含經
- 106 雜阿含經
- 118 中阿含經
- 124 長阿含經
- 131 增一阿含經
- 14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 154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18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190 妙法蓮華經
- 216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232 大方廣佛華嚴經
- 佛教叢書4 經典(2)
- 007 淨土三經
- 056 彌勒上生、下生經
- 072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083 地藏菩薩本願經
- 091 大寶積經
- 108 勝鬘經
- 124 那先比丘經
- 136 盂蘭盆經
- 144 維摩詰所說經
- 174 金光明經
- 180 圓覺經
- 199 楞伽經
- 207 解深密經
- 223 梵網經
- 佛教叢書5 經典(3)
- 007 八識規矩頌
- 014 大乘百法明門論
- 018 俱舍論
- 028 唯識二十論
- 034 唯識三十論頌
- 046 瑜伽師地論
- 060 攝大乘論
- 076 大乘起信論
- 082 大智度論
- 088 中論
- 094 華嚴五教章
- 102 天台四教儀
- 116 教觀綱宗
- 136 摩訶止觀
- 146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154 祖堂集
- 157 景德傳燈錄
- 162 禪林象器箋
- 168 禪林寶訓
- 188 法苑珠林
- 202 經律異相
- 209 大乘大義章
- 223 萬善同歸集
- 229 大唐西域記
- 239 佛國記
- 253 南海寄歸內法傳
- 261 洛陽伽藍記
- 265 高僧傳
- 277 比丘尼傳
- 283 弘明集
- 294 廣弘明集
- 佛教叢書6 佛陀(1)
- 014 緒言
- 016 偉大的佛陀
- 024 第一章 布施
- 025 臘八粥的由來
- 027 寺院之始
- 029 黃金鋪地建祇園
- 032 贈送精舍制
- 034 檀香供佛
- 035 財法二施
- 037 粒米勝須彌
- 040 棉線供養
- 041 衣服供養
- 042 傘蓋供養
- 044 婦人的夙因
- 045 四天王獻缽
- 047 醫駝背
- 048 廣長舌相
- 050 鸚鵡迎佛
- 052 貧女一燈
- 054 賣功德
- 057 夫婦的發心
- 060 模範王
- 064 布施與慳貪
- 067 總持第一
- 069 施多福大
- 070 餽贈以法
- 071 採花獻佛
- 073 不因說法而受供
- 075 貧人供佛
- 077 八萬四千塔由來
- 079 難行能行
- 080 真正的富有
- 084 智度海神
- 087 商人聞法
- 090 慳貪墮畜生
- 092 慳貪墮餓鬼
- 094 慳吝不捨
- 096 布施如播種
- 098 宿世業報
- 101 王女的覺悟
- 102 四句悟道
- 104 合掌的女嬰
- 106 施戒得名利
- 108 第二章 持戒
- 109 禁戒食肉
- 112 方便制戒
- 114 妄語如穢器
- 116 出家功德大
- 119 持戒求安穩
- 119 持戒的功德
- 121 藏六如龜
- 123 彌多的口業
- 125 獵人改業
- 127 大賢不賢
- 130 惡語之害
- 133 受持三戒
- 136 飲酒失智
- 137 飲酒之害
- 138 凡水與法水
- 140 慈心不殺
- 142 第三章 忍辱
- 143 忍辱的真義
- 144 忍辱的美德
- 148 忍辱度化鬼王
- 149 謙忍得長壽
- 151 忍能致勝
- 153 殺瞋
- 154 塵唾自汙
- 156 真理戰勝邪惡
- 157 不以瞋報瞋
- 160 第四章 精進
- 161 人身難得
- 163 少壯當努力
- 164 牛命與人命
- 165 聞法升天
- 166 精進的重要
- 167 念珠的由來
- 168 精勤得財富
- 170 四種馬
- 171 四個兒子
- 173 把握當下
- 175 戰勝自己
- 178 第五章 禪定
- 179 禪坐的方法
- 180 入定解危
- 181 為佛陀剃髮
- 184 忍力如根
- 186 第六章 般若
- 187 呵斥戲論
- 188 友有四品
- 189 愚人喝水
- 191 佛陀的智慧
- 192 愚人愚行
- 195 勝則增怨
- 196 涅槃如熄火
- 197 梵天問道
- 199 御馬三法
- 201 正與邪
- 202 找心
- 204 最苦與最樂
- 206 燒香作炭
- 207 神通和修行
- 210 不受第二支箭
- 211 金地王得度
- 214 最勝長者降魔
- 216 未雨綢繆
- 218 盲人除蚊
- 220 儲藏牛乳
- 222 建樓趣譚
- 225 盲人摸象
- 227 真正的魔術師
- 231 放下
- 232 如盲執燭
- 234 心開意解
- 235 馴象三法
- 237 甚深微妙緣起法
- 238 與智者交
- 240 化解爭水之戰
- 241 偈語
- 244 四種法樂
- 245 長者的教化
- 247 天女與獼猴
- 252 真正的美人
- 255 不知時的禍害
- 258 蒺藜問難
- 261 真正的賤民
- 263 提婆墮落
- 266 第七章 教化
- 267 最初的信士
- 268 三迦葉棄邪歸正
- 270 波斯匿王的皈依
- 274 大迦葉的皈依
- 275 摩訶盧得道
- 278 浪子回頭
- 280 觀機逗教
- 281 度化五百婆羅門
- 283 度化女僕
- 286 妓女得度
- 288 慈度種德
- 292 扮鬼嚇佛
- 293 如附香薰
- 296 教化兒童
- 297 神通渡河
- 298 貪心
- 300 神通化外道
- 302 度化盜賊
- 304 度化乞丐
- 305 度化鴦崛摩羅
- 308 度化鬼子母
- 311 佛度玉耶
- 316 降伏傲慢
- 佛教叢書7 佛陀(2)
- 014 第八章 因果
- 015 私欲遭苦報
- 017 長壽的方法
- 019 上升下墮
- 020 四種人
- 021 因果業報
- 024 人生無常
- 028 兩舌之害
- 031 七天供養
- 032 宏亮的聲音
- 034 外道迫害
- 036 婆羅門索債
- 038 柰樹因緣
- 042 有播種才有收成
- 043 歧路亡羊
- 045 行善積福
- 048 第九章 修持
- 049 佛陀分半座
- 052 革除習氣
- 054 安樂四法
- 055 利養之害
- 057 不可救藥
- 058 習氣如種子
- 060 六念處
- 061 師徒之情
- 064 四種雅行
- 065 四種弟子
- 066 過度之弊
- 067 五停心觀
- 069 五種非人
- 070 修行如彈琴
- 072 掃心地
- 075 修習慈心
- 076 煩惱如樹影
- 078 七車喻
- 079 香和臭
- 081 看病第一福田
- 082 佛陀探病
- 084 是不是人
- 086 貪欲如舉債
- 088 說不如行
- 090 甘露法門
- 092 呵斥神通
- 093 什麼是道
- 095 攝服狂象
- 097 學貴於行
- 099 再種福德
- 100 鼓喻
- 102 功德福業
- 103 掃地五德
- 106 何事最快樂
- 107 以法莊嚴
- 110 善生歸化佛陀
- 113 良馬八德
- 115 惡馬八態
- 117 觀四食
- 118 惡念如苦種
- 120 善惡根性
- 122 養身與養心
- 124 修行的目的
- 125 修行五法
- 127 安穩修行之道
- 130 八大人覺
- 132 臭女淨心
- 134 學道
- 136 七知善法
- 138 跋提解道
- 139 五種歡喜處
- 140 慈攝老人出家
- 142 第十章 業力
- 143 誰是愛自己的人
- 144 不是你的
- 145 佛陀的無奈
- 147 神通難抵業力
- 149 心淨國土淨
- 150 自業自受
- 154 第十一章 懺悔
- 155 去惡向善
- 157 不受懺悔之過
- 158 化解紛爭
- 160 懺悔得天眼
- 162 金剛女的懺悔
- 164 阿闍世的懺悔
- 170 以貌取人
- 172 佛陀的光明
- 173 摩登伽女證果
- 178 度化醜兒
- 180 第十二章 政治
- 181 生命無價
- 182 囑王護法
- 183 為真理而戰
- 186 治國七法
- 189 護法長城
- 194 第十三章 無常
- 195 無常迅速
- 196 吉祥草
- 198 生死如大雨
- 199 四事最可怖
- 200 瓢勺斟味
- 203 人生五難
- 205 四事不久常
- 207 度化耶舍
- 209 身是苦本
- 210 人命短促
- 212 人命在幾間
- 214 佛度蓮花
- 216 第十四章 經濟
- 217 五家共有
- 218 黃金是毒蛇
- 220 財富運用法
- 224 第十五章 弘法
- 225 大轉法輪
- 228 第十六章 報恩
- 229 知恩報恩
- 232 第十七章 慈悲
- 233 慈心解怨
- 235 一念慈心
- 236 不捨眾生
- 238 心病之苦
- 240 恤貧濟殘
- 241 金身受災
- 243 救護羅睺羅
- 244 慈度尼提
- 246 見法則見佛
- 248 愛護兒童
- 249 為醉漢剃度
- 250 第十八章 感情
- 251 佛陀的眼淚
- 252 端坐路中救祖國
- 254 佛陀的憂喜
- 258 第十九章 愚痴
- 259 腳踏實地
- 260 烏鴉逐臭肉
- 261 易師之過
- 264 第二十章 平等
- 265 平等無私
- 266 怨親平等
- 268 等視眾生
- 270 眾生平等
- 271 平等乞食
- 274 四姓平等
- 278 第二一章 孝道
- 279 三等孝順
- 280 盂蘭盆會
- 283 為父擔棺
- 286 為姨母抬棺
- 288 第二二章 倫理
- 289 禮敬長老
- 290 老人是寶
- 294 第二三章 惜福
- 295 來處不易
- 298 第二四章 發心
- 299 度化長者
- 300 第二五章 發願
- 301 選擇侍者
- 304 第二六章 信仰
- 305 如來六德
- 306 美女宣佛化
- 310 憶念三寶生善處
- 312 如犢不離乳
- 313 信仰的財富
- 316 不受毒害
- 317 淨信如月明
- 318 信心的力量
- 320 試佛音遠近
- 323 寶橋渡佛陀
- 324 優填王造像
- 326 鑄像之始
- 327 敬法如敬佛
- 328 歌頌真理
- 330 佛陀的毫光
- 332 人生的大樂
- 334 永恆的生命
- 335 放下自在
- 336 最後的遺教
- 338 最後的弟子
- 341 八大靈塔
- 佛教叢書8 弟子(1)
- 008 壹、中國
- 009 印手菩薩道安大師
- 017 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
- 027 譯經聖手鳩摩羅什大師
- 037 中國首位比丘尼淨檢法師
- 043 解空第一僧肇大師
- 049 空有相融道生大師
- 058 復興北魏佛教的曇曜法師
- 066 佛教藝文家僧祐律師
- 071 皇帝菩薩梁武帝
- 081 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
- 090 三階教主信行法師
- 096 復興三論宗吉藏大師
- 102 東土律祖道宣律師
- 109 留學聖僧玄奘大師
- 119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 125 百部論師慈恩窺基大師
- 133 曹溪六祖惠能大師
- 142 開拓華嚴判教法藏大師
- 151 天文科學家一行禪師
- 158 日本律宗始祖鑑真大師
- 167 創立清規的百丈懷海禪師
- 174 闡揚華嚴澄觀國師
- 182 河東大士裴休宰相
- 190 會通三教宗密禪師
- 198 禪淨雙修永明延壽禪師
- 204 斷臂刻藏法珍比丘尼
- 209 雲棲菩薩蓮池大師
- 218 三教一家紫柏大師
- 225 重振曹溪憨山大師
- 234 蓮宗九祖智旭大師
- 佛教叢書9 弟子(2)
- 008 壹、中國
- 009 中興近代佛教的楊仁山
- 020 五宗並嗣虛雲和尚
- 031 創辦華嚴大學的月霞法師
- 038 淨土再來人印光大師
- 044 點燃晚清法燈的譚嗣同
- 052 國學大師章太炎
- 061 性相圓融歐陽竟無
- 067 佛學思想家梁啟超
- 075 天台教育家倓虛法師
- 083 持律弘教的慈舟律師
- 089 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
- 098 宣揚戒殺護生的呂碧城
- 104 民初佛教領袖太虛大師
- 115 弘揚淨土的李炳南
- 121 護國衛教戴季陶
- 128 佛教史學者湯用彤
- 135 弘傳東密的持松法師
- 143 開創台灣佛教的慈航法師
- 152 近代佛學巨擘呂澂
- 160 菩薩畫家豐子愷
- 168 推動僧伽教育的大醒法師
- 173 漢傳藏學家法尊法師
- 180 講學東亞的法舫法師
- 186 現代佛學泰斗印順導師
- 193 台灣詩僧斌宗法師
- 200 一代優婆夷孫張清揚女士
- 208 貳、印度
- 209 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
- 218 頭陀第一大迦葉尊者
- 226 多聞第一阿難尊者
- 233 檀那第一須達長者
- 240 第一比丘尼大愛道
- 247 善說一乘法的勝鬘夫人
- 253 大乘居士菩薩維摩詰
- 260 轉輪聖王阿育王
- 272 護法帝王迦膩色迦王
- 278 文藝詩人馬鳴菩薩
- 283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 291 智勇雙全提婆菩薩
- 297 開創法相宗的無著與世親
- 佛教叢書10 弟子(3)
- 008 參、西藏
- 009 弘傳藏教第一人文成公主
- 018 西藏密教始祖蓮華生大士
- 026 難忍能忍的密勒日巴尊者
- 034 藏密奠基者大寶法王八思巴
- 040 藏教改革者宗喀巴大師
- 050 彌陀化身四世班禪
- 058 肆、日本
- 059 日本佛教之父聖德太子
- 068 開創真言的空海大師
- 078 傳燈大法師最澄上人
- 086 日本淨土元祖法然上人
- 094 日本臨濟宗開祖榮西禪師
- 104 淨土真宗開祖親鸞上人
- 110 日本曹洞初祖道元禪師
- 122 法華經行者日蓮上人
- 132 日本黃檗宗開祖隱元禪師
- 139 印度哲學開拓者高楠順次郎
- 148 世界禪學家鈴木大拙
- 156 伍、韓國
- 157 海東孔子僧統慈藏律師
- 167 西明大師圓測法師
- 174 普濟庶民元曉大師
- 182 海東華嚴初祖義湘大師
- 190 華嚴學者均如大師
- 196 融會禪教義天國師
- 202 韓國曹溪宗中興之祖普照國師
- 208 陸、泰國
- 209 人間比丘占達沙羅法師
- 216 柒、錫蘭
- 217 中興錫蘭佛教的達摩波羅
- 228 智勇雙全的蘇達摩加利尼師
- 234 捌、歐美
- 235 英國佛教瑰寶賴斯‧戴維茲
- 242 俄國佛學家徹爾巴斯基
- 248 德國首位比丘三界智長老
- 佛教叢書11 教史(1)
- 第一篇 印度篇
- 005 第一章 佛教興起的背景
- 018 第二章 佛陀的一生
- 042 第三章 道場的設立
- 056 第四章 經典結集的過程
- 074 第五章 部派佛教的發展
- 090 第六章 佛教的轉輪聖王
- 126 第七章 初期佛教僧信的典範
- 168 第八章 菩薩道的實踐
- 198 第九章 西域佛教的光輝
- 佛教叢書12 教史(2)
- 第二篇 中國篇
- 005 第一章 初傳佛教的盛事
- 024 第二章 西行高僧傳
- 050 第三章 譯經事業的開展
- 075 第四章 帝王與佛教
- 114 第五章 佛教對社會的教化
- 144 第六章 佛教的僧官制度
- 162 第七章 佛教的教難
- 187 第八章 宗派的競相建立
- 佛教叢書13 教史(3)
- 第二篇 中國篇
- 005 第九章 禪宗的風起雲湧
- 054 第十章 奇僧異士舉例
- 098 第十一章 唐宋佛教文人的風采
- 132 第十二章 邊疆佛教的概況
- 182 第十三章 人間佛教的重光
- 230 第十四章 國際佛光會的發展
- 佛教叢書14 教史(4)
- 第三篇 世界篇
- 005 第一章 日本佛教簡史
- 050 第二章 韓國佛教簡史
- 074 第三章 亞洲佛教簡史
- 160 第四章 歐美佛教簡史
- 244 第五章 澳洲佛教簡史
- 264 第六章 非洲佛教簡史
- 佛教叢書15 宗派(1)
- 006 禪宗
- 008 壹、拈花微笑與達摩東來
- 013 貳、衣缽傳承與一花五葉
- 031 參、禪門名著與禪學影響
- 047 肆、禪宗大師與禪門語錄
- 071 伍、禪林規範與典故
- 085 陸、修持方法與開悟完成
- 104 淨土宗
- 106 壹、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 111 貳、淨土宗的經論依據
- 128 參、淨土宗祖師傳承
- 157 肆、念佛法門
- 172 伍、念佛往生錄
- 190 陸、淨土問題研究
- 206 律宗
- 209 壹、戒律起源與部派佛教
- 220 貳、中國律宗傳承及其發展
- 241 參、中國律學典籍簡介
- 248 肆、律宗要義
- 255 伍、律宗修學層次
- 272 陸、律學上的觀念問題
- 佛教叢書16 宗派(2)
- 006 密宗
- 010 壹、密宗傳承史略
- 042 貳、密宗的經典依據
- 052 參、密宗的教義思想
- 068 肆、密宗的行持果位
- 082 伍、密教與政治社會的關係
- 094 附錄——西藏的醫藥學院
- 102 華嚴宗
- 108 壹、華嚴的開宗及其傳承
- 128 貳、華嚴宗所依經論
- 146 參、華嚴宗的思想及其教判
- 184 肆、華嚴的面面觀
- 201 伍、華嚴宗的人間修行法
- 206 陸、修學華嚴宗的利益
- 214 天台宗
- 216 壹、天台宗的歷史傳承
- 235 貳、天台宗的經論依據
- 253 參、天台宗的教判組織
- 269 肆、天台宗的思想大義
- 277 伍、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 佛教叢書17 宗派(3)
- 006 三論宗
- 009 壹、三論宗的源流及其傳承
- 027 貳、三論宗重要著作
- 035 參、三論宗的教義及其教判
- 059 肆、三論宗的修持法
- 070 唯識宗
- 072 壹、唯識宗的傳承與發展
- 096 貳、唯識宗所依經論略釋
- 110 參、唯識宗的要義
- 167 肆、唯識宗的教判
- 169 伍、唯識宗的人間修行法
- 174 附錄——汎論因明
- 182 俱舍宗
- 184 壹、俱舍宗的傳承與發展
- 189 貳、俱舍宗的經論
- 197 參、俱舍宗要義
- 266 肆、《俱舍論》對中國佛教各宗影響
- 270 成實宗
- 271 壹、成實宗的歷史傳承
- 290 貳、成實宗依據的論書
- 296 參、成實宗的教義及其教判
- 313 肆、修行階位
- 佛教叢書18 儀制(1)
- 006 壹、修行資糧篇
- 007 導言
- 007 一、平時自修功課
- 013 二、念佛共修會
- 022 三、朝山
- 033 四、短期出家修道會
- 076 五、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130 貳、禪淨加行篇
- 131 導言
- 132 一、禪修
- 156 二、禪淨雙修
- 172 參、寺院巡禮篇
- 173 導言
- 176 一、認識寺廟庵堂
- 181 二、寺院參訪
- 196 三、佛門稱謂
- 201 四、各種懺儀
- 210 五、各種法會
- 佛教叢書19 儀制(2)
- 006 肆、人生禮儀篇
- 007 一、毓麟之禮
- 016 二、皈依之禮
- 017 三、成年之禮
- 022 四、佛化婚禮
- 043 五、菩提眷屬祝福禮
- 048 六、壽誕儀禮
- 056 伍、應用禮儀篇
- 057 一、佛像安座程序
- 058 二、奠基程序
- 059 三、落成典禮程序
- 060 四、商店開幕典禮程序
- 062 五、就職典禮程序(以佛光會會長就職典禮為例)
- 062 六、頒獎典禮程序
- 063 七、召開會議程序(以佛光會分會會議為例)
- 065 八、放生儀式程序
- 065 九、家庭普照程序
- 066 一〇、禪淨共修祈福法會程序
- 068 一一、大學開學典禮程序
- 069 一二、佛光山住持陞座典禮程序 (一九八五年)
- 071 一三、佛光山封山典禮程序 (一九九七年)
- 072 一四、佛光山第九任住持晉山陞座法會暨臨濟宗第四十九代傳法大典(二〇一三年)
- 078 陸、喪葬禮儀篇
- 079 一、臨終關懷
- 098 二、撰寫遺囑
- 115 三、殯葬奠禮
- 146 四、附錄
- 172 柒、生活禮儀篇
- 173 一、相見的禮儀
- 177 二、說話的禮儀
- 185 三、電話的禮儀
- 187 四、共處的禮儀
- 190 五、待客的禮儀
- 193 六、訪友的禮儀
- 194 七、職業道德的規範
- 196 八、書信的禮儀
- 204 九、便條的禮儀
- 206 一〇、衣著的禮儀
- 207 一一、飲食的禮儀
- 210 一二、居家的禮儀
- 212 一三、乘車的禮儀
- 213 一四、喜慶的禮儀
- 214 一五、探病的禮儀
- 221 一六、弔喪的禮儀
- 222 一七、接機的禮儀
- 222 一八、旅遊的禮儀
- 232 捌、佛化家庭篇
- 233 一、家庭教育
- 248 二、職業選擇
- 255 三、人際關係
- 279 四、養生之道
- 284 五、養老之道
- 294 六、修行之道
- 299 七、設置佛堂
- 306 八、居家圖書館
- 佛教叢書20 儀制(3)
- 006 玖、社團活動篇
- 007 導言
- 008 一、國際佛光會
- 053 二、佛學講座
- 056 三、座談會
- 060 四、社教弘法活動
- 073 五、社會服務類
- 096 拾、佛教育樂篇
- 097 導言
- 098 一、體育活動
- 109 二、音樂
- 120 三、書藝
- 130 四、花和茶
- 139 五、勞動
- 146 六、修持
- 154 拾壹、佛門用語篇
- 224 拾貳、問題答問篇
- 225 導言
- 225 一、義解
- 247 二、修持
- 272 三、信仰
- 294 四、常識
- 313 五、社會問題
- 佛教叢書21 教用(1)
- 006 佛教與政治
- 022 佛教與軍事
- 036 佛教與法律
- 054 佛教與和平
- 064 佛教與中國帝王
- 086 佛教與印度帝王
- 102 佛教與世界各國帝王
- 124 佛教與印度教
- 136 佛教與耶穌教
- 146 佛教與天主教
- 160 佛教與一貫道
- 168 佛教與道教
- 182 佛教與儒家
- 204 佛教與孝道
- 224 佛教與人生
- 234 佛教與禮俗規範
- 246 佛教與民間節慶
- 272 佛教與地理風水
- 280 佛教與神祇信仰
- 290 佛教與神通
- 304 佛教與感應
- 314 佛教與命運
- 326 佛教與輪迴
- 佛教叢書22 教用(2)
- 006 佛教與慈善事業
- 018 佛教與公益事業
- 030 佛教與交通事業
- 040 佛教與企業
- 058 佛教與農業
- 076 佛教與森林
- 088 佛教與自然界
- 100 佛教與動物
- 110 佛教與書法
- 124 佛教與茶道
- 134 佛教與花藝
- 148 佛教與工藝
- 156 佛教與雕塑
- 170 佛教與音樂
- 185 佛教與戲劇
- 194 佛教與舞蹈
- 206 佛教與武術
- 216 佛教與文學
- 228 佛教與文人
- 250 佛教與中國詞彙學
- 268 佛教與翻譯學
- 294 佛教與天文
- 306 佛教與數學
- 佛教叢書23 教用(3)
- 006 佛教與物理
- 014 佛教與科學
- 032 佛教與醫學
- 052 佛教與心理學
- 068 佛教與環保
- 084 佛教與建築
- 098 佛教與印刷
- 114 佛教與繪畫
- 126 佛教與宇宙觀
- 138 佛教生死觀
- 146 佛教的管理學
- 160 佛教與會議
- 172 佛教與聯語
- 196 佛教與觀光
- 212 佛教的參訪事業
- 222 印度佛教史上的教難
- 232 中國佛教史上的教難
- 244 世界佛教史上的教難
- 262 佛教與義工
- 278 佛教的護法信徒
- 佛教叢書24 藝文(1)
- 010 偈
- 011 四言
- 014 五言
- 028 六言
- 030 七言
- 048 頌
- 049 四言
- 050 五言
- 054 六言
- 061 七言
- 074 詩
- 075 五言
- 096 六言
- 097 七言
- 123 新詩
- 140 詞
- 144 歌
- 196 賦
- 202 聯語
- 218 警策格言
- 236 箴
- 250 銘
- 276 法語
- 277 上堂
- 281 示眾
- 289 其它
- 331 星雲法語
- 佛教叢書25 藝文(2)
- 010 贊
- 028 文
- 170 記
- 171 釋迦如來成道記
- 176 壽州法華院石經堂記
- 177 荷澤大師顯宗記
- 179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 180 明州鄮山阿育王舍利塔記
- 184 傳
- 185 寒山子傳
- 187 拾得傳
- 189 王維傳
- 190 柳子厚傳
- 194 白樂天傳
- 197 僧懷素傳
- 199 蘇軾傳
- 202 宗仰上人傳
- 205 曼殊大師傳
- 212 八指頭陀傳
- 217 大醒法師傳
- 219 東初法師傳
- 221 丁福保傳
- 佛教叢書26 藝文(3)
- 010 書信
- 011 遠法師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
- 013 與日本後藤葆真書
- 016 致蔣總司令書
- 019 致蔣主席書
- 021 廬山慧遠法師答桓玄勸罷道書并桓玄書
- 023 重與羅什書
- 023 王曼穎與慧皎法師書
- 024 答王曼穎書
- 025 答李參政附問書
- 029 答蔣穎叔書
- 030 復丁福保居士論臂香書
- 031 與丁福保居士書
- 032 寄蓮池禪師
- 033 復丘若泰
- 034 復岵瞻戴廷丞
- 034 與日本笠原研壽南條文雄書
- 035 大慧禪師答孫知縣書
- 040 顏侍郎答雲行人書
- 042 與釋幻人書一
- 045 陳提刑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
- 047 與日本南條文雄書一
- 048 辭北堂書
- 049 後寄北堂書
- 050 附孃回書
- 050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 062 雲首座書
- 062 惠力芳和尚書
- 062 答靈源書
- 063 與佛鑑書見蟾侍者日錄
- 063 與祥和尚書
- 063 與黃蘗勝書
- 064 答魯直書
- 065 與文主簿
- 065 與秀紫芝書
- 066 佛鑑懃和尚與佛果勤和尚書
- 067 與王十朋書
- 067 與韓子蒼書
- 068 與韓子蒼書
- 068 與李侍郎二書
- 069 復弘一法師書
- 069 與慈航書
- 071 致常惺法師書
- 072 與釋道安書
- 074 答慧天法師書
- 075 答智光法師書
- 078 婺州浦陽縣佐溪山朗禪師召大師山居書
- 078 大師答朗禪師書
- 081 致夏丏尊書
- 084 致夏丏尊豐子愷書
- 086 致夏丏尊李圓淨書
- 089 告徒眾書
- 099 給信徒的一封信
- 109 給佛學院學生的一封信
- 122 給徒眾的一封信
- 127 賀托缽行腳功德圓滿
- 134 開示信徒點燈功德的一封信
- 140 序
- 141 大涅槃經序
- 144 維摩詰經序
- 146 無量壽經序
- 147_1 金剛般若經序
- 147_2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 148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149 三藏聖教序
- 151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 153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 156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 158 金光明經序
- 159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序
- 162 御製水懺序
- 164 六祖壇經注釋序
- 166 星雲禪話序
- 169 萬佛在家菩薩戒同戒錄序
- 172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 174 佛光大辭典序
- 176 佛光學報序
- 180 佛光山萬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序
- 184 無聲息的歌唱序
- 191 釋迦牟尼佛傳序
- 194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序
- 204 參學瑣談序
- 208 中英對照佛學叢書序
- 211 傳燈序
- 215 清貧思想序
- 222 跋
- 223 法華經後序
- 224 書楞伽經後
- 225 誡初心學人文跋
- 226 書四十二章經題辭
- 227 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編後跋
- 232 碑文
- 233 五台山清涼寺碑
- 235 少林寺碑
- 241 棲賢寺碑
- 245 賜諡大鑒禪師碑
- 247 大鑒禪師碑
- 248 荊州城東天皇道悟禪師碑
- 249 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
- 253 佛光山開山碑文
- 255 宗仰上人紀念堂碑
- 257 接引大佛碑記
- 258 佛光山開山記
- 284 佛陀紀念館建館緣起
- 296 碑銘
- 297 佛影銘
- 300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
- 302 大達法師玄祕塔碑銘并序
- 306 清涼國師碑銘
- 307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
- 311 天下放生池碑銘并序
- 314 六祖能禪師碑銘并序
- 318 廣東光孝禪寺重興六祖戒壇碑銘并序
- 佛教叢書27 人間佛教(1)
- 010 人間佛教的經證
- 011 布施的方法
- 014 端正的真義
- 016 戒貪欲
- 019 戒殺得安隱
- 022 離八風之患
- 026 進德之道
- 030 離人我是非之道
- 033 救護眾生之道
- 036 精進
- 039 五種非人
- 042 修持之道
- 045 吉祥行
- 049 獲好名聲之道
- 052 孝順之益
- 056 第一福田
- 060 懺悔除罪
- 065 忍辱多力
- 070 戒妄語
- 073 戒瞋
- 077 利益和快樂
- 083 利己利人
- 088 治身
- 092 信心
- 095 戒聞利身
- 098 財富的處理法
- 101 善護口過
- 105 益友和損友
- 108 粗言與善語
- 111 四攝化他
- 114 知足與不知足
- 117 報恩與息怨
- 121 交友
- 125 惡心自賊
- 128 致富之道
- 131 慚愧
- 134 生命的維繫
- 138 常富之道
- 142 真智者
- 145 說話的藝術
- 148 修行之道
- 152 人間佛教的藍圖──《維摩經.佛道品》
- 153 淨土就在人間
- 156 人間佛教的藍圖
- 182 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
- 202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203 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 221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
- 232 佛教的現代化
- 271 佛教如何現代化
- 280 人間佛教的事業
- 281 導言
- 283 人間佛教的文化事業
- 293 人間佛教的教育事業
- 298 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事業
- 308 人間佛教的社會公益事業
- 佛教叢書28 人間佛教(2)
- 010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 011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一講)
- 017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二講)
- 027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三講)
- 056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第四講)
- 072 我的人間佛教性格
- 073 赤子之心
- 073 普同供養
- 074 車子養老
- 075 一口好牙
- 07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077 黎姑
- 078 罰睡覺
- 080 功在佛教
- 080 權充駕駛
- 081 一書之緣
- 082 代替佛陀感謝
- 083 抱病致哀
- 084 人間佛教的奉行者
- 086 小黃花
- 087 師公的墨寶
- 087 佛光淨土
- 088 風雨生信心
- 089 半碗鹹菜
- 090 偏方救命
- 091 花生湯
- 092 化干戈為玉帛
- 094 我等不及了
- 095 再造父母
- 096 重見天日
- 097 開刀前的叮嚀
- 098 信佛與行佛
- 099 竄寮記
- 100 返回自然
- 102 為法而來
- 102 三十年的承諾
- 103 不請之友
- 104 寶琴梵音
- 105 三十年的考驗
- 106 觀狗記
- 108 孝順的徒弟
- 109 無緣慈悲
- 110 增添色彩
- 111 滿地跑
- 113 黑虎
- 114 黑人白心
- 116 實至名歸
- 116 異國信徒
- 118 老師的愛心
- 119 異國的溫情
- 121 養猴記
- 122 電話皈依記
- 123 姓李的兒女
- 124 曹溪一滴水
- 125 生死一如
- 126 普門大開
- 128 二二八的平正
- 129 僧侶救護隊
- 130 文化老農
- 131 放棄留學
- 134 人間佛教的人情味
- 135 法師與小食客
- 136 孤女阿照
- 138 媽媽樂
- 139 重拾歡樂
- 140 酒肆度眾
- 142 保養車子
- 142 不做老闆做小工
- 143 現代廖添丁
- 144 台灣經驗
- 145 兩條腿
- 146 為公眾的大愛
- 147 流浪狗
- 148 老師好
- 149 行李遺失記
- 150 擁有更多兒女
- 152 家外找家
- 153 借錢記
- 154 為鼠說法
- 155 遇險不驚
- 156 提款記
- 157 難民收容所——棲霞山寺
- 158 蓮花手印
- 160 師父心
- 161 野鶴無糧天地寬
- 163 這裡就是我的家
- 164 禪堂裡的小偷
- 165 人蛇共處
- 166 不說破
- 167 公車上的小孩
- 168 極樂世界
- 168 禪師的眼淚
- 169 給人歡喜
- 170 老天有眼
- 171 寧當功德主
- 172 狗親家
- 173 老菩薩學國語
- 174 父親的懺悔
- 176 老婆婆還願
- 176 人言成信
- 177 不是為了生氣
- 178 水果肖像
- 179 佛門的員工
- 180 文教老農
- 181 升學
- 181 佛光普照
- 182 人不如狗
- 183 精神武裝
- 185 馬路上的禪者
- 185 善體人意
- 187 佛光茶
- 188 犯戒救人
- 189 慈悲助人
- 190 我自己承擔
- 191 一諾千金
- 192 人心馬達
- 192 我所有的都是佛教的
- 193 我的爸爸
- 194 鬼殼面具
- 196 你最有用
- 196 方外之愛
- 198 持缽過夜
- 198 佛心平等
- 200 拂塵除垢
- 202 兩套袈裟
- 203 師徒之情
- 205 為父擔棺
- 206 養育之恩
- 207 為子植福
- 208 救人一命的念佛機
- 209 沙彌夜遊
- 210 探病之道
- 211 感情的提升
- 212 佛性在哪裡
- 213 向佛借錢
- 214 禪師作女婿
- 216 迷路記
- 217 終身不娶
- 218 無愧願心
- 219 牧師皈依佛教
- 221 有緣人
- 223 手足之愛
- 224 拆除圍牆
- 225 對弘法弟子的關懷
- 226 心眼
- 228 修持如調絃
- 229 隨手功德
- 231 老榕樹
- 232 美好的世界
- 233 一念之間
- 235 回頭轉身
- 237 生命的意義
- 239 不皈依也難
- 240 萬朵蓮花
- 241 傳燈老人
- 241 忘卻生死
- 243 無言的身教
- 244 乘公車記
- 245 日本買手錶
- 246 賺到歡喜
- 249 孛——個人間佛教實行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