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5 陸、修持方法與開悟完成

禪的誕生,眾所周知的,是來自「佛陀拈花,迦葉微笑」。這是多麼美妙、殊勝、莊嚴的事實。由於此一大事因緣,「禪」,開始了它生命的傳承。

習禪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禪」的當體,在處事臨眾中,以往的諂曲、喜怒、憂慮、矛盾等,已為「禪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現,皆是「禪」的妙用──無住與隨緣。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際關係上,無論上司或下屬,都樂於與之相處;與客戶的應對交談,也會因「禪」的注入,變得幽默,具有內涵,而不再是誦念刻板無趣的「生意經」。在調度、操作上,則更得心應手。在工作觀念上,能夠從以往「人為何要辛勤工作」的疑問觀念,轉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承擔,而瀟灑的面對一切順、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禪」,家庭即是禪堂──理想的禪修道場。不像以往,感覺家是一個重殼子,每日週而復始的生活,使人覺得單調、乏味、厭倦,乃至壓力,有股透不過氣來的感覺。禪,能開闊心境,能調和出活潑、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詩情畫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溫馨、美滿。這是說明要用「禪心」去看這個「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給家人更多的體貼、諒解與關懷,以及純摯的愛──一種無執、無染、無求的菩薩大愛。

「禪」,要如何去認識、體會?這須依靠善知識的引導,從每日三十分鐘到一小時的坐禪靜慮學起。若能持之以恆,等待因緣成熟,即可感發禪悟,體會禪趣,豐富人生。

一、修持方法

(一)道前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理想的坐禪環境,對初學者極為重要。山中的水邊、林下,郊外的寺院、精舍,最適於坐禪。初學者應勤於至寺院與大眾共修,待完成基礎訓練,再居家獨修。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擁有私人臥房、書房,否則想要坐禪時,就會覺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設立一間格調清幽、高雅的禪房或佛堂是必要的。居家坐禪,獨修或與妻兒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禪時,應力求放下一切緣務,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時又閒事糾纏,能定下心來坐支香,甚有福報。坐禪時應預防遭受干擾,譬如:啟門應輕聲、音量要放小,訪客與電話須代為接待處理。坐中不宜讓人推動、靠近身體……「寧靜」是坐禪最必要的助緣。然而,坐禪者相對的要有隨時接納一切外擾的心理準備,則可不受干擾。

此外,坐禪的地方不宜潮濕、炎熱,空氣須流通,光線要適中,不宜太亮,不可於風口下坐禪。坐墊不宜太柔軟,亦不可太硬,高低必須要調整合適。衣著以寬鬆、舒適為宜。若覺涼意,須適時添衣,護好膝蓋。坐禪前應先拜佛,或作簡單的軟身操,有助調身。亦可先誦段經文,但不宜大聲,最好金剛念(默念),具調息(調呼吸)功效。並對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悅輕鬆的心情。若使用鬧鐘,音聲不宜太響,以免自己受驚。下座後應作迴向,以培養與樂眾生的感恩心與慈悲心,並稍做運動,活動筋骨,舒通氣血,熱歇方可步出禪房。

(二)助道因緣

1.近善知識:習禪修定之事,各家所說不同。若有體證,深淺難測,邪正難辨,故須親近善知識,依之抉擇修學,才不致造成身心傷害之遺憾。

2.培養慈悲: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禪容易入靜。

3.止惡行善:習禪之人,一切大小惡事都不應犯。不小心犯了,亦應隨時懺悔清淨,才不致心神不寧,障礙坐禪。

4.不多攀緣:不以欲心攀緣外務。若多攀緣,心必多事,於坐禪時難得調靜。

5.善調飲食:食過多,身滿氣急,百脈不通;食過少,營養不足,體力不充,坐時氣羸心懸,意慮不能安定。蔬菜瓜果類的有機飲食,最有助於坐禪。

6.善調睡眠:懈怠貪睡,導致心神闇蔽,增長愚痴;刻意少睡,又容易昏沉,無力坐禪。所以調善睡眠也很要緊。

7.除掉悔蓋:貪好東遊西走,或跳動雜耍,或吟詠歌唱,做無義的笑談,則心情容易放蕩。或縱意攀緣,緣想、憂悔無義之事,都足以破壞禪定,故須捨棄。

8.堅固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禪修因緣」難遭難遇,信自己有「佛性」,具足「善根福德」,信教授師是「有道」之人,信所修法門「殊勝」等。

9.禮佛懺悔:禮佛懺悔才能除罪消愆。懺悔時,除懺悔往昔罪業外,更應重視每日思想、行為上的過失檢討,並於佛前誠心懺罪,誓願改過。

10.每日發願:世、出世法,無願不成。想要捨離一切惡法,破除無量煩惱心,一定要先發大願,以願力持心,習禪才能成功。

(三)用功方法

習禪用功方法,不外乎調攝「身」、「息」、「心」。「調」,是調伏、調柔、調和之意。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得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切勿逐境散亂。調身、調息、調心,三者相互關聯。三者當中,又以「心」為主,在身、息正常安靜調適中,達「心」、「息」相依,則定境自生。如何調攝身、息、心三事?說明如下:

1.習禪調身法

調身: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坐中不宜隨便搖動,也不使產生緊張、積壓的感覺。斂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上下座時,須注意下列事項:

(1)上座調身:安座位,鬆腰帶,墊臀部,裹膝蓋,搖身體,吐濁氣,含笑容。

(2)坐中調身:端坐盤腿,豎直背脊,手結定印,平胸鬆肩,內收下顎,舌尖抵齶,收斂雙目,以心意引導,放鬆身心內外。

(3)下座調身:舒放身心,搖身吐氣,按摩全身,熱歇方出。

以上是坐禪調身要領。每一動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含義,符合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正確需求。雖不明言「氣脈」修練,其實,調理氣脈的功效已涵蘊在方法過程中。

2.習禪調息法

調息: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要想坐禪淨心,能善於調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為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情緒的波動起伏,與呼吸的「氣」和「息」,有極密切的依存關係。

調「呼吸」,須使氣息漸細漸長,不可有聲,若有似無。但這是漸習而成的工夫,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反而不達。呼吸時,須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能平心泯念,安住於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氣沉丹田,脈解心開。息調,則百病不生,心亦易於安定。這就是我們初習坐禪最好的調息方法。

3.習禪調心法

人心如𢤱悷的劣馬,不堪駕御;又如惡性野牛,到處踐踏禾稼。必須加一番調練、降伏功夫,方能使「心」服貼柔順,隨自己的意志而行。所以就「調心」而言,古來有「調馬」、「牧牛」的比喻。

調心:恆常不間斷的使心繫念一處(心的所緣境,如數息),不散亂,不惛沉,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最後達到清淨解脫。

(1)原始禪法:原始佛教的禪法,是以四聖諦、緣起法等,作為理論基礎。在實踐方面,則以蘊、界、處,作為觀照內容。在次第上,有四念處、八正道為修學的運用。茲以「身念處」中的「念息」法門,為入門方法。

初學坐禪,以「念息」為入門,是最容易相應的。「息」,是依緣身心而出入變化,對於身心的粗動或安定,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安定身心的禪定學,對修息──「呼吸」一門,極為重視。如何修「念息」?方法有六種:數、隨、止、觀、還、淨。前三法是「禪定門」,後三法則是依「定」起「觀」的「智慧門」修法。

數息:以「息」為所緣,吸入時,以「心」引「息」而下達於臍下;呼出時,「心」又隨「息」而上,自鼻中呼出。這樣的一呼、一吸為「一息」。數「入息」者,不再數出息;數「出息」者,不再數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數下去,到十為止,再從一數起。數息,如念佛時撥念珠一樣,使心繫在息(所緣)上轉,不致於忘失。初學者如中間忘記了,必須再從一數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穩的自然念數、憶念分明為止。

隨息:數息久久,心靜了,不會再忘失,就不必再數。只要「心」隨於「息」,「心」、「息」相依,隨息而上下,覺息遍全身等。這樣,連記數的散亂也離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止息:隨息久久,修息漸成,「心」與「息」,如形影之不離。忽而「心」、「息」不動,身心泯然入定,就是修「止」成就。

「觀、還、淨」三法,屬智慧門的禪法,本文篇幅有限,不能盡言。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攝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體上執著。修習久了,假如小腹充滿、發熱──這是「氣動」現象。或吸氣時,氣息直達足跟、趾端;或覺臍下氣息下達,由尾閭沿脊髓上升;或氣息通過時,幻覺有雷電、光色、影像、音聲等,都是氣息通暢,生理上的自然反應現象,不應驚奇誇玄。

(2)禪宗禪法:中國的禪宗,有五家七派之分,在用功的方法上,經世代傳承,差異頗多。今僅就禪門代表性的方法,略作介紹。

*1南宗禪:唐朝惠能大師創立。以「無門」──無相、無念、無住為入門。此禪法主「頓悟」,以「直指」的方式,直接點撥、化導學人,由此發明心地。即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北宗禪:唐朝神秀大師開演。以「拂塵、看淨」為入門。主張漸修漸悟,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修持。

*3看話禪:宋朝臨濟宗大慧宗杲主張。又稱「話頭禪」,或「公案禪」。以「疑」為入門。即以一則祖師的「公案」,持續真參實究,終於悟道。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等。

*4默照禪:宋朝曹洞宗宏智正覺所倡。以「靜坐默究」為入門。所謂「默照忘言,昭昭現前」。此禪法通於達摩禪的「壁觀」,即「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即可入道」之謂。

(四)時間安排

初學坐禪,如果還處在「調身」的階段,由於身體粗糙、筋骨僵硬,每一上座,五分鐘或十分鐘,腿子即不聽使喚,呈現酸、麻、脹、痛的覺受,再加上腰酸背痛,真是苦不堪言!如硬撐久坐,可能會退失對坐禪的興趣和道心。因此,初學坐禪應以「座次多、時間短」為原則。一天坐禪時段的安排,提供參考如下:

1.早上起床時:早晨精神狀況良好,坐禪功效甚佳。先盥洗、作暖身運動,或上香、禮佛後,即可坐禪。

2.晚上睡覺前:一天忙於事務,在睡前澄心靜慮,將白天紛亂的心念沉澱下來,可得睡眠安穩,不作惡夢的利益。

3.例假休閒日:早上與下午時段,可各安排二座,晚上則安排一座。每座以二十至三十分鐘為限,逐步訓練。坐禪是最好的「休閒活動」,不僅身心能得調適,更可開闊心胸,享受空無、寂靜的禪悅,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最好的說明。

以上是提供給繁忙上班族的禪修參考。如果是家庭主婦,則可視家事的多寡,作適當安排。通常以早、午、晚為基準,選在身心最佳狀態時,安排若干座次(太饑、太飽、太倦、事未完,皆不宜坐)。此外,初學坐禪,最好自訂功課表、功過表,要求自己,視坐禪為每天例行工作,如同三餐、睡眠、盥洗等行事一般。每坐一支香,就在功課表上打一個勾,並用心有恆地寫日記,記錄坐禪過程中的變化,觀察進展,檢討缺失。遇困難不能解決,立即請教。能夠善巧改進,則進步神速。

總之,「久坐必有禪」,只要能依據正確的坐禪方法,耐煩練習,假以時日,坐出寧靜、輕安、喜悅,自然獲得坐禪利益,建立坐禪信心。最怕「一曝十寒」,或因腿痛腰酸,而退卻不坐。這些負面因素,必然導致一事無成。

二、開悟完成

(一)悟是什麼

追求開悟證果是一般人學佛的最高目標。悟,不是輕安、聰明、神通,也不是感官經驗或神祕體驗,見到雷、電、光、影,或是見到佛菩薩相等。「悟」是什麼?悟了以後又是什麼樣的境界?悟的那一刻,整個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另一種世界,另一種風光;悟的時候,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悟的時候,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的向我們集中進來;悟的境界很難說,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沒有時間了,也沒有空間了。一切都是當然如是,本來如是。所以禪者追求「悟」,是一種無上的體會。究竟「悟」是什麼?

略說如下:

1.親證的體會:吃飯,別人不能代我吃飽,睡覺,別人也不能代我安睡,這完全是自我親身的證悟,一切的好和不好,在我內心有另外一種很強烈的感受。悟,就是親證的體會。

2.透視的能力:我們平常看世間,看人生,都是很浮面的,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轉,不能深透到裡面。「悟」了以後,看東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比方說,一張桌子,這張桌子不是桌子,桌子是由木材做成;木材是由大樹長成;大樹則是由一粒種子,同時集合了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而形成。所以從一張桌子,可以看到全宇宙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透視的能力。

3.自我的覺醒:悟,是自己「啊!我明白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麼是我本來面目?啊!我懂了!」這就是自我的覺醒。

4.明白的領悟:無論看人看事,乃至於一切色、聲、香、味、觸等塵緣幻境,都能清清楚楚的領會,這就是明白的領悟。

(二)悟的種類

說到「悟」,以傳統教義說明,層次有三:

1.小乘羅漢的自覺。

2.大乘菩薩的自覺、覺他。

3.佛陀的覺行圓滿。

禪宗的「悟」,有「頓」、有「漸」。頓悟的特徵是,「說是一物即不中」,故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漸悟則是經過「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循序漸修而開悟的。唐朝宗密大師將「悟的種類」分為四種:

1.頓悟頓修:是無階級、無方法可尋的。

2.頓悟漸修:如嬰兒初誕生,謂之「頓悟」。其後學習語言、走路、念書、做事等等,謂之「漸修」。

3.漸修頓悟:如砍伐大樹,雖已歷經無數刀斧,樹仍未倒,此指「漸修」;終有一斧能令樹倒,謂之「頓悟」。

4.漸修漸悟:如古人磨鏡,愈磨愈亮,愈磨愈清晰。

此外,「悟後無修」與「悟後起修」也是一個頗受爭議的問題。悟後無修,是指已在「理」的「見地」上悟得徹底、乾淨,心智上對於「我、佛、眾生、法界」的「有、無」,已不存在任何的情見、疑惑,但在「事」相上來說,並非無修。所謂「染汙即不得,修證即不無」。見地上悟得徹底,所以染汙不得;習氣尚未盡,所以不無修證。又見地上已悟得徹底,所以在「事修」的當下,並不執著「修」,故言「悟後無修」。

悟後起修,則是「悟見」未徹,故還需拖泥帶水的修。所以這種「悟」,僅是小悟、淺悟,或說是「解悟」──知識上的理解,僅有少分行履的經驗印證。

(三)悟後觀念

古德云:「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萬般可忘,難忘者名心一段。」未悟之前,心生種種執著、妄想、貪求、計較,不能放下;悟道之後,則身心統一,理事圓融,隨緣放曠,任運自在,灑脫自如。所以,禪者悟後的觀念是:

1.處於苦境中,卻能不覺苦。

2.處於矛盾中,卻能不矛盾。

3.處於妄心中,卻能無妄心。

4.處於分別中,卻能無分別。

總之,真正禪宗的「悟」,是「明心見性」的,也就是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樸實未染的本來面目。一旦「悟」了,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甚至連佛、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

禪的時代需求

禪,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間,昔日聖者佛陀發現禪的存在,而世代相傳至今。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禪,平凡、平實,所謂「平常心是道」也。所以,禪就在眼前,它是那麼的自然、純真、樸實、美好、親切。因此,「禪」會永遠的被人類追尋著。

人類需要禪,只有禪才能「轉」生活中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

時代需要「禪」,只有「禪」,才能醫治功利、物質主義的「時代病」;只有禪,才能根除相對、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只有「禪」,才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園;只有「禪」,才能為東方、西方文化的差別,如生死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自然觀、道德觀等,找出平衡點。「禪」,能為人類築起一座溝通東西文化、心識思想、心靈交流的橋梁。

禪,在中國文化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完成,從隋唐時代的光輝燦爛,而至明清時期的暗淡無光。近代經由日本傳向西方,幾經波折,本來面目不增不減。現在,又重回東方的禪宗故鄉──中國。無論是西方世界、東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我們皆翹首以盼,樂觀其「禪花」的綻放!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