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6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觀世音經》、《觀音經》、《普門品經》、《普門品》。全一卷。為《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別行。姚秦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一說三五○~四○九)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四○一)。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四○三)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為般若系的大乘經典,與龍樹、提婆系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中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於南方,經僧朗、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啟天台宗的端緒;《成實論》為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毗婆沙論》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禪三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禪」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觀世音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音聲菩薩、闚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的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又因菩薩於理事無礙的境界,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普」,是說觀音的眾德普具;「門」,是說受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的眾生有種種不同的類門。因此,所謂普門,是說眾生的機類雖有千差萬別,而觀世音菩薩則能普應群機,無不示現。

〈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內容詳說此菩薩於娑婆世界教化利益眾生的事蹟,謂受苦眾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而攝化眾生。全文由長行與偈頌組成,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妙用,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此品的要旨,完全包含在長行中,重頌則是長行的覆述,今略述如次:

一、得名由來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此段文是佛陀的總答,是本品的大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和誓願,眾生稱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這段經文中。而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來由,也就是從這段經文來的。

二、稱名利益

謂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身心得以遠離根本的苦惱、無明、惡業,免除一切的災難,獲得無邊的利益。此稱念的利益又可分為冥益與顯益二種。

(一)冥益

1.七難解脫

(1)火難解脫: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2)水難解脫: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火、水不限定就是有形可見的火、水,如瞋恚之火,愛欲之水,都是能使我們滅諸善根,沉淪苦海的厄難。

(3)風難解脫: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此難又名羅剎難。大海,是指佛法的大海;金、銀等是有形的寶石,無形寶石是指七聖財,即:信財、進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慚財。

黑風,就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船舫,是比喻人的身體。

唐朝于頔問紫玉和尚:「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和尚說:「你這傭工,問這種事做什麼!」于公一聽,頓時勃然大怒。

和尚指著于公說:「這個就是漂墮羅剎鬼國。」

所以,當無明煩惱的迷風,在心中掀起貪瞋痴三毒的波浪時,這就是惡鬼羅剎的心。假如在這時候能生起「南無觀世音菩薩」與「平等大慈」的心念,那無明煩惱的狂風,三毒的波浪,就能停息、平靜,而得解脫這個苦難。

(4)刀難解脫: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有人面臨傷害或殺害時,能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刀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也不能殺。刀杖,不僅是指有形的刀杖,也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心。如果他人以這種心來壓迫我們,我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麼他的刀杖自然有如斷壞般,不能發生作用了。

(5)鬼難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從害世毒人的意義上看,我們這世界上充滿了夜叉和羅剎。這夜叉和羅剎就是指一切的誘惑,如女色、金錢、權力、名位等。只要我們把一念安住在平等的慈悲上,一心稱念觀音名號,惡鬼不但不能以惡眼視之,哪裡還能再加毒害呢?

(6)囚難解脫: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不論有罪或無罪被縛,由於稱念觀音聖號的力量,杻械枷鎖自能斷壞。從理上來說,名譽的杻,利益的械,恩愛的枷,我執的鎖,都在束縛著我們。如果我們心中住有觀世音菩薩,以一視平等的心,就會知道名利等本來是因緣和合的假名,生死本來是變化的現象。如果我們為這種智慧之光所照,則繫縛自然解脫,自然能夠得到自由自在,沒有人能繫縛我們。

(7)賊難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空也禪師有一次出外弘法,經過一條山路,突然竄出很多土匪,拿著刀劍向他索取「買路錢」。空也禪師看了以後,不覺掉下眼淚,土匪一看空也禪師落淚,哈哈大笑說道:「這麼一個膽小的出家人。」

空也禪師說道:「你們不要以為我流淚是怕你們,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們這些年輕力壯的人,有力氣而不為社會工作,為人服務,卻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們所犯的罪過,固然為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所不容,將來還要墮入地獄去受三塗之苦,因此為你們著急而流淚的啊!」

強盜們聽了,終於拋棄貪欲瞋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禪師的座下。

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經文就是表示這種意思。

怨賊,比喻煩惱。商主,就是第八識的心王──阿賴耶識,也就是一切心的主體。前七識從阿賴耶生,隨從心王,為心王所有的,叫做心所;諸商人,就是指這心所法的作用。

這個心,持有可成佛的寶,也持有墮於迷惑的賊。其中若有一人,任它環境是多麼險惡,一點也不駭怕,不管煩惱怨賊是如何的多,只要自己體得觀音平等大悲的心,以無我討伐我執,以慈悲擯棄貪欲,以勇猛降伏瞋恚,以智慧照破愚痴,則煩惱的怨賊就會遠逃,險峻的山路也能安全的走過。

2.三毒難解脫

三毒就是貪欲、瞋恚、愚痴,是從內部所生。

(1)貪欲解脫: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三毒都是毒害我們身心的煩惱,而貪欲中最甚的,莫過於婬欲。魏文帝〈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婬。」「拔山蓋世之雄,坐此而亡國喪身;繡口錦心之士,以之而敗節墮名。始為一念之差,遂致畢生莫贖。」《四十二章經》說:「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為妹,幼者子,敬之以禮。」

所以「若有眾生多於婬欲」的心生起,常念觀世音菩薩,就不會忘記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慈悲、勇猛的心,而對上不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敬意;對下常存一切眾生是我子我女的觀念,則一切婬欲之念,必然能夠滅卻。

(2)瞋恚解脫: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佛遺教經》說:「劫功德賊,無過瞋恚。」《法句經》說:「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瞋,是有對象的,是向人衝動生起的一種惡性情感。瞋恚的根本是由我執而起,因此,在發怒時如果能有自他平等的觀念,將心安住於慈忍,不起憎惡,瞋恚也就消失了。

(3)愚痴解脫: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愚痴是沒有智慧,它能把智慧的光明蓋覆,變成無明。經中說愚痴能增長三毒,也是一切凡夫的生死根本,是八萬四千煩惱的根源。如果能用觀世音菩薩的智慧來觀照,去除迷惑,愚痴自然就會消除。

從外境而生的七難是小難,從內心生起的三毒才是大難。把這個大難的婬欲轉為慈悲,瞋恚轉為勇猛,愚痴轉為智慧,以慈悲、勇猛、智慧之力饒益一切眾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

3.二求願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這段文是說若有求子的女人,能以身求,也就是身行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如果是生男孩,則是福德智慧圓滿;如果是生女孩,則是端正有相,受人愛敬。

(二)顯益

顯益,是從有形的現象上所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的權化。

1.三十三身(聖身)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2.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3.三十三身(八部身、執金剛身)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

三十三身從第一現佛身,到最後現執金剛身,共有三十三身,分為十九次說法。



 

依理而言,三十三身指的是多數的意思。觀世音菩薩的本地是正法明如來,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早已成佛的觀世音菩薩,應眾生之念,分身化現,恰如天空一輪明月,萬水萬現,這就不止三十三身,而是千百億化身。因此,我們不妨將宇宙中能啟發我們生起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心的一切事象,都看作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三、瓔珞供養

無盡意菩薩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廣大功德,就把身上的瓔珞呈奉給觀世音菩薩,這並不是有形的財施,而是無形的法施。無盡意,代表無盡的智慧;觀世音,顯示廣大的慈悲。因此,以積聚無盡智慧方便的功德,供養於廣大無邊的慈悲,就是以無盡意的智慧回向給大慈悲的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瓔珞供養,表示觀世音菩薩不貪。因觀世音菩薩已經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瓔珞功德早已嚴飾其身;又一切眾生都具有無價的佛性之寶,並無有取捨可言,因此不肯接受。可是為了憐憫一切眾生,所以請觀世音菩薩接受,這個為了眾生懇請而受,顯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觀世音菩薩為了利他而接受瓔珞,卻把它分成二分,一分奉多寶佛塔,一分奉釋迦牟尼佛,這應身的觀世音菩薩把瓔珞奉給法身的理佛,報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體。

在〈普門品〉中所示現的菩薩,由無盡意起問,而廣說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再由持地菩薩讚歎流通,這正是標示智慧、慈悲、勇猛的三德。

本品漢譯本共有三種,偈頌在漢譯諸本中的存廢頗有出入。

1.《正法華經》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薩品〉,竺法護譯。

2.《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鳩摩羅什譯。

3.《添品法華經》第二十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隋代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

其中《正法華經》全缺偈頌;《妙法蓮華經》在羅什譯之初亦無偈頌,至隋闍那崛多時始作增補,故與《添品法華經》的偈頌完全相同。

由《出三藏記集》卷四列舉的《光世音經》一卷(出於《正法華經》,或稱〈光世音普門品〉)、《觀世音經》一卷(出自《添品法華經》)等,可知〈普門品〉甚早就有別行。今收錄於《高麗藏》第九冊、《磧砂藏》第九冊、《嘉興藏》第一冊、《龍藏》第三十一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九冊、《佛光大藏經‧法華藏》。此外,註釋書有:

1.觀音玄義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2.觀音義疏 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

3.觀音玄義記 四卷 宋‧知禮述

4.觀音義疏記 四卷 宋‧知禮述

5.觀音經普門品膚說 一卷 清‧靈耀說

6.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日本‧森下大圓著、民國‧星雲譯

【習題】

1.試述本品對觀音信仰的影響。

2.試述稱念觀音菩薩聖號的利益。

3.試舉實例說明生活中如何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悲。

4.本品中的「瓔珞供養」代表的意義為何?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