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61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共五卷,南北朝後魏楊衒之撰。

楊衒之,南北朝後魏散文家。北平人,曾為撫軍府司馬、祕書監、期城郡太守。據《景德傳燈錄》卷三載,衒之為期城太守時,欣慕佛法,嘗問法於達磨祖師。以撰寫《洛陽伽藍記》而留名於世。

「洛陽」是指位於中國河南省黃河南方的古都。與長安同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都城。周朝稱「洛邑」,是當時全國的中心都市。也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代唐的首都,隋代、唐代的東都,極其繁華,也可說是佛教發展時代的中心地點。有關佛教傳入的地點,眾說紛云,但一般認為,最初傳入佛教的地方就是洛陽。東漢永平十年(六七),明帝曾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白馬寺,為中國寺院的發祥地;並於此寺完成中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又東漢至西晉間的譯經工作,均在洛陽進行。而五世紀的經典翻譯,以及來華的印度僧人,如:康僧鎧、竺法護、佛圖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均與洛陽有密切關係。

現存白馬寺的遺蹟,尚保存有傳統佛教的建築風貌。此外,西晉太康寺的三層磚塔、石塔寺的三層石塔,均負盛名。北魏建都洛陽後,大規模興建佛寺,尤其在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五一六)所建的永寧寺,僧房可容納一千人以上,伽藍的規模甚為壯麗耀目,樣式也極為完整齊備,其盛況可於本書中見其一斑。北魏沒落之後,洛陽亦隨而衰微。直至唐代,始與長安並稱為二京,有佛授記寺,以及武則天所建的大雲寺,各宗各派於時始又復興,活動頻仍,但後遭會昌法難,以及唐末的戰亂,洛陽又漸次衰落,而淪為一般的都市,景況大非昔比。

本書是撰寫北魏時代的洛陽,以及近郊諸大寺如龍華寺、秦太上君寺、景明寺、水明寺的緣起、結構、行事等。晉永嘉年間(三○七~三一一),洛陽一帶僅四十二所寺院。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四九三)遷都洛陽後,造寺的風氣盛行,最盛時有一三六七所寺院,但於孝武帝在位(五三二~五三四)之時,所有寺院均遭破壞,僅餘四二一所。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五四七),楊衒之至洛陽為吏,見原耗費鉅資所建甲於天下的洛陽佛寺,在永熙之亂後,已大半被毀,因感傷盛衰的無常,故彙輯洛陽城內外四十餘所伽藍掌故,撰寫成《洛陽伽藍記》。內容包括建築緣起、寺院地勢、風景、建築規模,以及佛教或政治、社會掌故與西域的文化交流等。

所以本書不僅可作為了解北魏洛陽佛教史及政治社會史的輔助資料,並且可以作為研究當時洛陽城的建制、佛寺建築的重要參考。由於所記多為作者所親聞目睹,可說是一部反映一個時期、一個宗教、一個王朝的歷史文學,其中不少史料可彌補正史的不足。

此外,關於宋雲、惠生等的西行求法,是在法顯之後,玄奘之前,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然宋雲《家記》、惠生《行記》、《道榮傳》都已逸失,所幸因本書得以保存了這份珍貴史料的大概。因此,本書極具有歷史價值。

本書是一部體系完整的著作,根據這部書,可以很正確地勾繪出一幅北魏京城洛陽圖。如序中所載:「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詳世諦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今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本書版本極多,以明代如隱堂刻本及吳琯所刻的古今逸史本為最古;其校勘本則首推近人周祖謨的《洛陽伽藍記校釋》為最佳,該書除判別文、注之外,並雜採眾書加以註釋校勘,對於初學者及專門研究者皆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又近代唐晏的《洛陽伽藍記鉤沈》亦為研究本書的參考資料。

【習題】

1.試舉例說明本書的價值。

2.試介紹洛陽佛寺中的白馬寺。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