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7 海東孔子僧統慈藏律師

新羅第二十四代真興王以後,正值新羅佛教大盛,高僧輩出,如:玄光、圓光、元曉、義湘、慈藏、明朗、惠通等,其中慈藏不僅為新羅律宗開宗始祖,在中韓文化與政治溝通上,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慈藏最初以頭陀行自律,不慕世間榮祿,嚴拒出仕宰相一職,使君王大為愧服;後於善德王仁平年間(六三二~六四七),發願西學,攜回藏經一部,及諸妙像、幡蓋等寶物東歸,受任為「大國統」,制定全國僧尼儀軌,啟建戒壇,大興新羅佛法,並上表敬諫改服唐裝,為新羅採用中國服儀之始;次年,新羅改國號為永徽,與唐並行,以後每有入唐朝覲,均列為上蕃,此為慈藏之功。

此後,新羅佛教大盛,僧徒留唐學佛亦蔚為風尚,遠非鄰近諸國所及,其護法宏教之功厥偉,享有「海東孔子」的美譽。

貴族之後 出世之懷

今日的韓國,在過去曾經分裂為馬韓、辰韓、卞韓三國,到了中國唐朝時代仍然無法統一,招致強鄰環伺,慈藏便是出生在這樣的時代。

慈藏的父親金武林,為辰韓的王族真骨(貴族之最)的後代,任職新羅蘇判(相當唐朝一品大臣),一生信仰佛理,為官清廉,最大的遺憾是無子嗣承歡膝下。

為了求得一子,金武林廣為布施供養,造千尊觀音像,發願若能喜獲麟兒,則其子成長後願將之奉獻佛教,以廣度眾生。不久,金妻夢見吉星入懷而有孕,十個月後慈藏誕生,正是四月八日佛誕節,父母為之命名善宗郎。

慈藏自幼神志高遠,獨具慧心;及長,遍覽世間史籍、文典,淡泊名利物欲。金武林夫婦見獨子有為,心中歡喜,終老時,了無牽掛地撒手西歸。

雙親辭世的事實,使慈藏頓然體悟世事如夢,一切終須歸於空寂,遂捨房產田園,改建成「元寧寺」,辭別妻子,隱居山林中修行。

頭陀苦行 不慕榮祿

慈藏在山中修禪,行頭陀苦行,為了對治昏沉,他在斗室中滿置荊棘,露身直坐,稍一懈怠,利針般的棘刺便扎得他鮮血直流;或將頭髮懸在屋梁上,刻苦自勵;更修白骨觀,轉向明利。

慈藏的禪風逐漸為人相傳,國王欽慕其風,敕令慈藏為相。慈藏認為治國宰相的人才不難求得,願意尋求生命根本之道的人卻不多,因此屢徵不就。慈藏的態度,終於激怒國王。

「你們告訴他,不來上任,就斬了他!」國王重重地拍著桌子,一旁的傳令侍者早已駕馬飛奔而去。

慈藏接到王命,從容堅定地說:「吾寧一日持戒而死,不願百年破戒而生!」

國王聽到回覆,不禁為慈藏的大無畏精神而慚愧感動,下令特准他出家修行。

天人授戒 利澤群生

慈藏潛隱深山,與外界斷絕往來,即使糧斷食缺,依然不改其苦修的心志,因此感動異鳥各銜諸果前來供養,而使飲食無虞,精勤於修道。

慈藏慈憫眾生,心中常懷憂戚,思憶作何方便能令眾生免除生死輪迴之苦。某夜,慈藏夢見兩位莊嚴如天神的人問道:「你隱居在深山中,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嗎?」

「只求利益一切眾生。」慈藏回答。

二人於是授與慈藏五戒,授戒畢,告訴慈藏:「從今以後,你可以將此五戒流傳於世,廣度一切眾生。」又說:「我們來自忉利天,受你精誠所感,特來為你傳授五戒。」

語畢,兩人騰空消失。慈藏既得戒體,又受到天人教誨,於是決定入世弘法。

短短一月之間,國中百姓紛紛受持五戒,到處瀰漫著佛教蓬勃的朝氣。慈藏的心願初步完成之後,又因念及邊國之地佛法難以大化,應當前往大唐佛國之地學習,以便返國之後將可完成更高的理想。

西行求法 文殊示偈

於是慈藏向國王奏明意向,於善德女王五年(唐貞觀十年,六三六;一說貞觀十二年),率領門人僧實等十餘人前往中國求法。

到了中國,慈藏先至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相傳這尊石雕文殊菩薩像是由天將所製,因此每日前來禮拜者絡繹不絕。慈藏在石像前虔誠祈禱七日後,夢見文殊菩薩摩頂,授梵偈,可惜慈藏不能解其含義。翌日,一位胡僧捧著緋羅金點袈裟一領、佛缽一具、佛頭骨一片,來到慈藏眼前。正為四句偈苦思不得其解的慈藏,立即趨前問訊,並試著請教梵偈的內容,異僧為其釋云: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

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

隨後梵僧將袈裟等法物交託慈藏,並咐囑慈藏好好守護、供養,而後離去。

慈藏深思偈中法意,並對珍貴的袈裟、頭骨、佛缽、舍利等頂禮百拜,發願即使肝腦塗地,也要將大法廣佈新羅。

太宗賞識 負笈返鄉

慈藏隨後進京面謁唐太宗,獲得太宗的禮遇,賜予下榻勝光別院,並以厚禮接待,一時賓客雲集,四方供養堆積如山,不意竟引來宵小的窺伺。

一日夜晚,一賊潛入慈藏的房間盜取財物,在即將離開時,突然心自驚顫,返回原處,向慈藏發露懺悔,慈藏為他說法授戒,感化盜賊洗心革面,成為一名佛教的金剛護法。

慈藏的仁德悲心遠播,感召各地前來求受戒法者,日有千餘人。

皇帝的寵賜貴重頻繁,往來應酬又雜多難拒,違背當初來唐求法的目的,故慈藏上表,請准遷入終南山雲際寺東方一處斷崖邊,築小屋而居。沒想到隱居他處,仍有各地慕名而來求受五戒的人神,日夜不斷,如此過了三年。

貞觀十七年(六四三),正值新羅國善德女王上表唐太宗,請准慈藏回國,太宗遂詔請慈藏入宮,賞賜衲衣一領、雜綵五百段,東宮太子亦賜二百段,並於弘福寺設大齋供養諸大德。慈藏以新羅的經像凋落未全,向唐太宗懇求迎請,獲慷慨應允,賜予大藏經一部四百餘函、佛像、幢幡、花蓋等。慈藏帶著這些莊嚴寶物回國,也將中國佛教文化傳回新羅,完成多年來的心願。

廣弘律法 王封國統

新羅百姓得知慈藏回國,扶老攜幼前來迎接,善德女王請其駐錫於芬皇寺,給予優渥的供養。不久,又應女王之請,至宮中宣講《攝大乘論》,歷時三個月。

之後,又於皇龍寺講《菩薩戒本》,七日七夜天降甘露,雲霧暗靄,覆蓋整個講堂,緇素四眾咸共感戴慈藏威德。

新羅朝廷鑑於佛教東傳已有百千年的歷史,對於寺院住持儀規卻付之闕如,亟需一套綱常倫理來合理運作,今見慈藏德高望重,乃敕封其為「大國統」,相當於「僧皇」,授權制定全國僧尼的一切儀規。

慈藏受命,立即著手訂定辦法規章。例如:每半月說戒,冬春之際會試,令知持犯,並設置人員管理,維持會試的制度;在寺院管理方面,派遣巡察人員至各寺院檢閱,對於僧尼之過,也有完整的策勵規約。此時,佛法在新羅臻於鼎盛,國內百姓十之八九皆受戒奉佛,祝髮請度者亦難以計數,因而創立通度寺,建築戒壇,廣度四來,立教開宗,成為新羅律宗之始。通度寺即今日韓國三大寺剎之一。

慈藏又以唐服莊嚴儒雅,向朝廷上表建議,仿為韓服。國王與大臣議決通過,於是在真德女王三年(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明令全國以中國的唐服為新羅的服裝;次年,中國唐高宗即位,真德女王亦將年號改為永徽元年。服裝與年號的統一,縮短了兩國時空的距離,增進了文化的融和,慈藏於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錯識文殊 含悔示寂

慈藏回國後,大弘律法,廣建寺塔。晚年,慈藏辭別京都來到江陵郡,又在當地啟建水多寺,以為弘法的新據點。

一日,慈藏夢見一位異僧,約定次日於大松汀相見。慈藏驚悸而醒,早早趕往大松汀,竟然見到文殊大士,慈藏欣喜萬分,殷殷諮詢法要。文殊大士臨行前,與他約定下回於太伯葛蟠地相見。半月後,慈藏前往太伯山尋找。

慈藏帶著侍者到了太伯山,見到一條巨大的蟒蛇盤繞樹下,於是對侍者說:「這就是所謂的葛蟠地。」因此建石南院(今淨岩寺)以恭候文殊菩薩蒞臨。

過了許久,某日從粵地來了一位老居士,身著方袍,衣衫襤褸,肩上背著一個葛藤籃子,裡面裝著一隻死狗,告訴接待的侍者:「你叫慈藏來,我要見他。」

侍者一聽,氣憤不已說道:「自從跟隨恩師學佛以來,還沒有見過冒犯師諱者,你是什麼人,竟然如此狂妄,語出不遜?」

老居士微笑答道:「你只管傳達便是。」

慈藏聽了侍者的轉述後,輕描淡寫的表示:「可能是一般的狂徒罷了!」

侍者仗著慈藏的認可,倍加無禮地驅趕,老居士無奈的搖搖頭:「回去吧!回去吧!執著於我相的人,哪裡能見得了我?」說著說著,就把籃子倒空,拂塵一掃,剎那間死狗化為師子寶座,居士登座放光而去。一旁的侍者見狀,臉色慘白,急忙回屋稟報。

慈藏聞之震驚,即刻披上法服,循著毫光一路追逐而去,一直到達南嶺,已杳無蹤影。慈藏悔嘆由於自己的輕忽,竟與聖賢失之交臂,數日後,捨報圓寂。門徒將其荼毗,安奉於石穴中,慈藏生前所用的器物、衣襪等,則一併保存於通度寺中。終其一生,創建寺塔十餘所,每興必有祥瑞。著有《羯磨私記》一卷、《木叉記》一卷、《出觀行法》等十餘卷。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