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59 肆、三論宗的修持法

三論宗所依據的《百論》、《十二門論》及《中論》等三論,其內容完全是闡明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一般人聽到「有」,就歡喜,假若說到「空」,就覺得不如意了。這是因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蘊無限,真空中生長萬有。我們平時所認識的空,並不是真正的空,畢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為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這個「空」的概念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後「山窮水盡疑無路」,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證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別、對待、虛妄的萬法都空除了,「以無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個大解脫、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實世界。

三論的空觀哲學,必須先摒棄物我表相的種種對待,從大本大源處建立內在圓融高妙的勝義。是在化否定為肯定,從出世到入世,變消極為積極,卻玄義而重實踐的。唯有這樣,才能轉身踏破虛空,返顧宇宙萬有,而從否定中建設「有」,從肯定中了悟「空」。以下說明三論宗的修持方法。

一、空觀的修學方法

在修學空觀以前,首先要能對於空理有堅定的信念,接著就可以次第觀我空與法空。對於我空觀的修持,最好的方法是依據四念處法門,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種法門,修學四念處,對於生命的妄執愛著,就會慢慢降伏減低,去除我愛、我慢、我見、我痴,而悟身空。

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經典上亦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謂法空觀,即觀察諸因緣所生,不生不滅的空性。具備此空性正見之後,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執,然後進一步修「慧」,證得般若智慧。由止而觀,由定而慧,這個步驟,即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止,叫「有分別影像」的觀察。

其次仍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定,這是深一層的定;安住於定中以後,再修觀察,也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然後觀心純熟,心虛明顯,清淨無染如離去一切雲翳的太虛空。從此觀力重發輕安,就是修觀成就。從此以後,止觀雙運,不必用心著意,自然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以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定慧等持。最後,空相脫落,而證入勝義──涅槃空寂法性之中,般若無分別智於是全體展現無遺。

二、菩提資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說:「菩薩摩訶薩於諸相應中,為最第一相應,所謂空相應,是空相應勝餘相應。」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一切法空性,即能引發無邊的方便善巧。《大般若經》中處處宣說以「無所得」為方便,假使脫離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為方便了。般若,側重於「法空」的體證,由般若空慧超越一切而不取相;方便,側重於利濟眾生,成就「莊嚴佛土,成熟眾生」的廣大行願。

如何成就眾生,淨佛國土?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裡舉出十波羅蜜、四無量心等,為菩提資糧。十波羅蜜,是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六波羅蜜,及般若波羅蜜所攝的方便善巧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等。此論以空慧為宗,因此以般若波羅蜜為菩提初資糧。茲以六度的實踐來說明空的修持。

六度本是菩薩乘的出世善法,但是菩薩乃是大心眾生,以出世的高深修養,做入世的利生事業。六度是:

1.布施:真正的布施無對待、無揀擇、三輪體空。布施的當下,就是為將來的收成而播種。

2.持戒:守法的社會從持戒開始。尊重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是守戒的表現,受五戒的人越多,就越看得出國家社會的道德水準。

3.忍辱:忍是一種負責、一種認識、一種智慧。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即是以忍辱莊嚴而成就的。

4.精進:精進不只在於念佛,適當的睡眠是精進,努力不聽、不聞、不說是非,也是一種精進。

5.禪定:《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去除散亂的妄念才能浮現清晰的智慧,所謂「人忙心不忙」,就是禪定力量的表現。

6.般若:向外求的是知識,向內發掘的是般若。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判斷正邪,轉迷為悟。

六度中,持戒、禪定、智慧三者,即所謂戒定慧三學,可以對治貪瞋痴三毒,能克制人類自私的念頭。如持戒就不會自私,不會自私,貪念就不會生起;有禪定就不會損人,不會損人,瞋恚就不會生起;有智慧就不會無明,不會無明,愚痴就不會存在。貪瞋痴一除,行布施度,則仁慈的悲心油然生起;行忍辱度,則堅毅的精神就可具備;行精進度,則勇猛的力量充實一切,所謂菩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如何實踐六度,圓滿菩提,得解脫自在的人生?下列有三點意見提供參考:

(一)用六根修行六度

一個人每天手要做事,腳要走路,眼睛要看,耳朵要聽,舌頭要嘗味,心裡要想、要分別,所以在身心的活動裡,我們可以藉六根來修行六度。例如:

1.用身體修行布施,隨眾生所需伸出援手。

2.用眼睛修行持戒,見美色不動慾念。

3.用耳朵修行忍辱,不貪浮靡的音聲,聽到惡聲和毀謗,不起瞋心。

4.用鼻子修行精進,時常數息而心不放逸。

5.用舌頭修行禪定,遠離一切貪著而心不散亂。

6.用意根修行智慧,時常如理思惟佛陀的教法。

(二)以六心具足六度

1.以信解心具足布施。

2.以不疑心具足持戒。

3.以不動心具足忍辱。

4.以不退心具足精進。

5.以不散亂心具足禪定。

6.以無分別心具足智慧。

(三)行六法圓滿六度

1.見到他人慳貪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施捨的生活。

2.見到他人五根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持戒的生活。

3.見到他人瞋恚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忍辱的生活。

4.見到他人懈怠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精進的生活。

5.見到他人散亂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禪定的生活。

6.見到他人是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般若的生活。

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從入世的堅忍與精進中表現出來。菩薩深入人間,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菩薩以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徹悟諸法空性,不生染著愛想,住於實相。不過,菩薩由於慈悲,不忍捨棄眾生,而且為了滿其本願,往往還來世間行化,奔走於三界之中,雖明知諸法實空,沒有能度的我,也沒有可度的眾生,但仍然熱心的去「啟建水月道場,大作空華佛事,降伏鏡裡魔軍,求證夢中佛果」。總而言之,菩薩的大智是為了實踐大悲,大悲是為了完成大智,二者運用自如,則可以圓滿成就無上菩提,那個菩提是即世而且離世,離世而又即世的。

在三論宗空觀思想裡,我們體悟出身心、自他,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從而悲心內發,從菩提願中湧出真誠、深切的人世關懷,為一切眾生廣行菩薩道,而不急求解脫。如《大般若經》卷五六六說:「妙願波羅蜜多,是諸菩薩多願自身恆處穢國,不生淨土。」因此,發菩提心,具足大悲信願,勝解空性的三論行者,能在生死海中鍛鍊身手,從頭出頭沒中自利利人,在煩惱滾滾的紅塵世間,能為一切眾生而修學,為一切眾生而忍苦。漸學漸深,從人間正行而漸入佛乘,這才是行者們的無得正觀,才是生活中的六度。

三論宗思想的形成,由早期般若思想與玄學相結合,形成六家七宗格義之學,奠定本宗思想發展的契機。繼由羅什三藏譯出三論,僧肇大師依之作〈不真空論〉,因而確立空有無礙的般若思想體系。爾後成實宗依境、理詮釋空有二諦,以小乘毗曇思想註釋大乘經論,使三論正宗不張,後經三論祖師大宏其說,駁斥成實論師小乘毗曇思想,融攝《涅槃》、《法華》等大乘經典思想,建立不著兩邊,即空即假的中道理論體系,而使三論宗思想建構完成。

三論宗思想重點之所依,在於緣起性空一義。客觀的一切法是依因待緣而有,但此有並非實有,是無自性而當體即空,由此一義,成立一切法空之說。對緣起法如實正觀,由此正觀緣起法,即能體法入空。三論宗的教義,主要為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和八不中道。其中,破邪顯正則是此宗教義的特色。破邪顯正,是說破邪即顯正,也就是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自性見,自然顯現無所得的實相,並非在破邪之外另立顯正。

三論的二諦,是言教的二諦,契合佛陀應機說法的權巧方便。而其「於教二諦」、「四重二諦」,可謂二諦中道思想發展的極致。

此宗四重二諦的中道觀,助成天台宗倡一心中道,主一心三觀以攝三千大千世界,攝三千大千世界以觀一心。而華嚴宗以心為理體,主事理圓融無礙,亦得助於三論宗對二諦深義的發揮。三論宗雖於吉藏大師之後逐漸沒落,但其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可由天台、華嚴諸宗的教義中發現其不可抹滅的影響。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