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4 佛教與花藝

花是大自然最美的色彩,花是生活中最好的裝飾,花也是人生最佳的寫照。平常只要一提到美,就令人聯想到花;花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陶冶性情,還能增進生活情趣,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天地間如果缺少了花,則詩人、雅士的詩畫作品,必定黯然失色。

花是美的象徵,花是真理的化身,無論一朵花、一束花、一盆花,都給世間帶來不同的意境。因此,從古至今,花一直是被人們深深喜愛著,故而有插花藝術的衍生。插花是中國重要的古典藝術之一,與焚香、點茶、掛畫合稱「四藝」。插花最早是從佛教的「香花供佛」發展而來,因此佛教與插花藝術有極深厚的淵源。

此外,佛經中有許多與花有關的成語、典故、詩偈、譬喻等;佛教也藉花來闡述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義理。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有經王之美稱的《妙法蓮華經》,就是以蓮花來象徵佛法是無上甚深微妙的真理,表示佛法像花一樣清淨、善美。尤其佛教徒更常藉香花供佛,表達虔誠的信仰。寺院也廣種花木美化環境,供養大眾。因此,佛教與花就這樣結下善緣,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佛教藉花闡釋教理

佛教藉花說法,主要是以花本身所具有的特質來象徵佛國的清淨、佛陀的威德、佛法的微妙,乃至說明修行的歷程、禪悟的境界等。不論直指或譬喻,無非是一種方便引導,希望「藉喻引義」、「因指見月」,使其能對佛法有所領悟。

有關花的敘述,散見於各經論中,茲歸納為詞彙、詩偈、典故加以說明。

一、佛教與花有關的詞彙

佛經中與花有關的詞彙,較為一般大眾所熟知者,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蓮花化生、花開見佛、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借花獻佛、一花一世界、一花開五葉、心淨即蓮台、蓮花栽淨域等。

此外,「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用來譬喻佛法在世間,而不被世間所染著的特性。

「曇花一現」,比喻佛陀的出生及說法的稀有難得,此語出自《長阿含經》:「告諸比丘,汝等當觀,如來時時出世,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後來將心情開朗歡喜謂之「心花怒放」;《華嚴經》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說法,後來俗語以「花花世界」謂之繁華塵世,就是起源於此。

《大寶積經》的「頂受佛教如花鬘」,譬喻頂受佛陀的教法,就好像把花鬘莊嚴在自己身上一樣。

《圓覺經》的「譬如幻翳,妄見空華」,說明眾生見不到世間實相,如翳在目。

《雜寶藏經》的「步步蓮花」形容女孩子步履輕盈美妙,並以蓮花的「亭亭玉立」來形容女子的身材纖細有緻。

俗說:「花容月貌」、「閉月羞花」,這是藉花月以讚歎面目姣好的人;在佛教裡,相貌莊嚴的阿難,文殊菩薩就曾讚歎他說:「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花。」對於佛陀相好莊嚴的讚歎,佛經中比比皆是,如「世尊手足圓滿如意,軟淨光澤,色如蓮花」,「目如廣大青蓮華葉,眉間毫相如秋滿月」,「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似金山,清淨柔軟如蓮花」。

其次,比喻說法微妙謂之「口吐蓮花」、「舌燦蓮花」;比喻事之難成謂之「鐵樹開花」;比喻虛幻不實謂之「鏡花水月」。

二、佛教與花有關的詩偈

在佛教思想中,花的無常,有勉勵人們把握當下,珍惜光陰的啟發性。比擬無常的詩偈有: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少小離鄉不記家,回思往事總堪嗟,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

寺前山遠古陂寬,寺裡人稀春草寒,何事最堪悲色相,折花將與老僧看。

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禪宗祖師也有因見花開花謝而破參頓悟者,如唐朝福州靈雲志勤禪師在溈山因桃花悟道,說一偈語:「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法眼文益禪師也有一偈說道:「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無門慧開禪師開示如何做人處事,安身立命的偈語。

形容善惡因果報應的詩句,則有明朝劉伯溫所題的「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說明人生酸甜苦辣要經得起,榮辱得失也要受得住,才能轉逆境為順境,反敗為勝,則有「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的譬喻。

此外,表達悟道前後境界的詩偈,如: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真是一番齊著力,桃花三月看飛紅。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憶著當年未悟時,一聲號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閒夢,大小梅花一樣香。

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

佛國好景絕塵埃,煙霧重重卻又開,若見人我關係處,一花一葉一如來。

三、佛教與花有關的典故

談到「花」與「佛教」的典故,最叫人印象深刻,而且覺得韻味無窮的,應該屬禪宗初祖大迦葉因見佛拈花示眾,心有所悟,破顏微笑,而得世尊印心傳法的「拈花微笑」。

其次,《維摩詰經》的「天女散花」也是流傳民間,最為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

天女散花的意義是:

1.花的美麗:要將美麗的善心布滿人間。

2.花的芬芳:要將芬芳的愛心傳播社會。

3.花的清淨:要將清淨的真心供養十方。

4.花的彩色:要將彩色的好心與人結緣。

花如真理的種子,要將真理播撒大地。

此外,佛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陳述自己在過去世生為善慧仙人時,以至誠心,感得青衣女致贈五莖蓮花供養普光如來,後來善慧以「借花獻佛」的誠心蒙普光如來授記為「釋迦牟尼」,這就是「借花獻佛」成語的由來。

佛教供花帶動插花藝術

花是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之一,供養香花有「處事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的功德。以花供佛的記載,散見於諸多經論中。例如《無量壽經》記載,無量壽佛說法時,有無量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不絕,一切諸天也齎持天上百千華香來供養佛;《雜寶藏經》也提到,值佛出世,即以華散佛上,並化成華蓋,以讚歎佛陀出世的稀有珍貴。

餘如《佛說阿彌陀經》說:「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藥師經》說:「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大智度論》說:「以此諸華,色好多香,柔軟細滑,是故以此為供養具。」可見以花供佛的觀念早在佛陀時代的印度即已盛行。

之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帶來「以花供佛」的思想與儀式,於是漸漸衍生出中國的插花藝術。此事載於《南史‧晉安王子懋傳》:

晉安王蕭子懋是南齊武帝的第七子,幼年侍母至孝。七歲時,其母病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甖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說:「若使阿姨(指其母)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花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甖中稍有根鬚,當世稱其孝。

銅甖就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盛酒器,形體與印度的賢瓶相似,除裝酒外,用以貯水插花以供佛,成為中國瓶花的濫觴。由此可見,「瓶花」供佛早在五世紀末即已流行於南北朝的宮廷中;不久,更與「皿花」相結合,發展出另一種插花方式──「盤花」。

「皿花」又稱「堆花」,是以華皿盛鮮花或花瓣供於佛前。另有一種原始的供花形式為「散花」,是將蓮花瓣或花形紙片放在花筥上,於法會時散撒。相沿至今,佛教徒每以「香花供養」、「好花獻佛」表達對諸佛菩薩的虔誠信仰。尤以法會、戒會時,則以「香花迎,香花請」表達對諸佛菩薩的感恩與禮讚,藉著一片心香、一點花香與諸佛菩薩溝通、交流。

花不僅是佛教徒表達虔誠信仰的供養品,在佛教供花的催生與滋養下,中國插花藝術風氣漸盛,到唐朝以後,愈臻成熟,每至春天花季,舉國上下無不把正事暫時擱置,呼朋引伴的探春賞花,並把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視作百花誕的國定節日,並將賞花視為「九福」之一,這是佛教影響花藝的又一事例。

在歷代高僧不畏艱難而弘法不輟下,已成為中國固有文化的插花藝術,隨著佛教的發展,也傳到了日本,形成有名的小原流、池坊流、草月流、古松流等各種不同的流派。中國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樸素淡雅,尤其花本來就生長在天地間,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葉葉一陪襯,就能把它深遠的意境烘托出來。佛光山也提倡插花藝術,有所謂的「佛光流」,什麼是「佛光流」呢?其實只要能夠把花插出中國花藝的獨特風格,能夠讓花表現出生命、意境、真理,這就是佛光普照的佛光流。

佛教以花啟示人生

佛教與花有著深厚的因緣,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花如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樣。一朵花,從含苞待放到燦爛綻放、花香四溢,乃至凋謝,正如人生的過程;花雖然有開有謝、有榮有枯,其生命的本體卻是永恆不死的。然而眾生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要如何開放呢?佛經中有所謂的「九品蓮花」,人生也是有層次的。我們是讓自己活出上品、中品,還是下品呢?就看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生命,繼而創造生命的價值。

花不只像人生,花也像人的心。我們常以「心花怒放」來表示歡喜,好的心就像花一樣,可以把歡喜帶給別人。尤其花正當開放時,總是毫無保留的把它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供人欣賞。所以人生應該像花一樣,盡其所能的貢獻己力,與人共享,將人間妝點得更美麗。

佛教講眾生得度有六種方法,稱為六度。從一朵花,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開時流露清香,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守時守分,總在一定的時節、範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雖美麗,但不會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開之前須經種子深埋土裡,歷經一段時日的孕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後抽芽;乃至開花後,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以及蜂蝶採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進:一朵花,無論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香味,展現它最美的一刻;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春泥更護花」,甚至留下種子,為繼起的生命而努力不懈,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5.禪定:花靜靜的開放,表現出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慧,值得探討。

因此,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花的美,必能昇華精神生活。甚至修行也不一定是誦經、拜佛才是修行;能夠從賞花、看花中獲得啟示,這也是一種修行。古代有許多祖師大德就是在觀看花開花謝的無常變化中,明心見性,所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妙諦」,正是這個道理。

花之於佛教,寓意深邃,尤以蓮花因具有香、淨、柔軟、可愛等四德,最常用來代表佛教,是象徵佛教的花。

在佛教經典中,從釋迦牟尼佛的出生、說法、法像、蓮座、建築等,都可以看到莊嚴的蓮華。蓮華是清淨、聖潔、吉祥的象徵,啟示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須如蓮華般,出汙泥而不染,才能達到解脫。

花不但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花對人生更是充滿了啟示性,我們從花開花謝當中,除了體悟諸行無常、人生苦短之外,更應學習花的精神,以菩薩行願,將世間點綴得更真、更善、更美,讓花香布滿人間,讓人間洋溢喜樂、祥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